太阳系5大矮行星
冥王星(Pluto)
谷神星(Ceres)
阋神星(Eris)
鸟神星(Makemake)
妊神星(Haumea)
冥王星在成为太阳系九大行星的76年后,2006年被重新划分为矮行星。
矮行星(dwarf planet,亦称侏儒行星、准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重新对太阳系内天体分类后新增加的一组独立天体,此定义仅适用于太阳系内[1]。简单来说矮行星介乎于行星与太阳系小天体这两类之间,但会议后天文学家对此类天体定义仍有争论。
定义
在2006年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的大会中确认了矮行星的称谓与定义,决议文对矮行星的描述如下:
以轨道绕着太阳的天体。
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克服固体应力,使其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的形状(几乎是球形的)。
未能清除在近似轨道上的其他小天体。
不是行星的卫星,或是其他非恒星的天体。
随后并把5颗已知的天体:冥王星、原为1号小行星的谷神星与柯伊伯带天体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划入矮行星之中;而该会未来亦会把外海王星天体或者小行星带的一些符合定义的太阳系天体划入矮行星之列。与行星定义的不同处只在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轨道上相邻的小天体,因而使冥王星从行星改列为矮行星,因为它未能清除柯伊伯带上邻近的小天体,而矮行星将选自传统中被认为是较小天体的小行星。
矮行星列表
国际天文联会在2006年8月24日接受了5颗矮行星的登录,国际小行星中心在9月7日赋与除谷神星的另外两颗矮行星之小行星编号[2]。2008年7月11日,小行星136472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命名为“鸟神星(Makemake)”,并被归类为矮行星[3]。2008年9月17日,小行星136108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命名为“妊神星(Haumea)”,并归类为矮行星[4]。
关于冥卫一 (卡戎星),依现行的定义,冥卫一可能是冥王星最大的卫星,也可能与冥王星组成双矮行星。
目前为止,没有拜访任何一颗矮行星的载人太空探测计划,因此对这些天体的研究也不会像对太阳系的大行星一样详细。推测NASA目前的计划应不会改变:太空船黎明号和新视野号将在2015年分别抵达谷神星和冥王星[6][7]。
候选矮行星
还有一些候选成为矮行星的天体,附表中这些天体的直径据研究都大于750公里:
名称 分类 直径 质量
亡神星 冥族小天体 840-1880公里 6.2-7.0×1020千克
塞德娜 黄道离散天体 1180–1800公里 1.7-6.1 × 1021千克
创神星 类QB1天体 989-1346公里(?) 1.0-2.6 × 1021千克
2002 TC302 黄道离散天体 ≤1200公里 不详
伐楼拿 类QB1天体 ~936公里 ~5.9×1020千克
2002 UX25 类QB1天体 ~910公里 ~7.9×1020千克
2002 TX300 类QB1天体 <900公里 不详
伊克西翁 冥族小天体 <822公里 不详
在过去,卡戎charon一直被视为冥王星的卫星,因为到现在都还没有明确的规范来区分“双星”(这里指的是两颗行星、矮行星或小行星)与附属卫星。在第26届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大会原来的决议草案(5)[1] 中,卡戎可能成为矮行星,原因是:
1、卡戎的大小与形状满足成为行星的条件。(在最后决议中,皆成为矮行星的必要条件)
2、卡戎与冥王星的质量比,使得两者的质心位置落在两者之间的空间中,而非在冥王星表面内的一点。
然而,这个定义在最后决议文本中并未被保留,在未来也不知是否会被加入。若相似的定义被采纳,卡戎将成为
矮行星的一员。
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的小行星(4号灶神星、2号智神星与10号健神星)也都可能成为矮行星,只要她们能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椭球体)。但目前还没有足够佐证资料。[8]
矮行星和其他的太阳系天体分类
国际天文联合会以天体在太阳系内的位置、组成或历史,在第26届会员大会的5A决议案中,将太阳系的天体归类为三种类别: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代替早先的分类。这个决议将小行星、外海王星天体和彗星都视为太阳系小天体(注脚3)。[11].
没有了这些分类(小行星、外海王星天体、和彗星),太阳系的天体都将归类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而她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后者类别的子**。
太阳系小天体在注脚3的文字说明是当前包含在太阳系的小天体,大多数的外海王星天体、彗星、和其他的小天体,虽然在技术上仍是模棱两可,但暗示了彗星和其他小天体是太阳系小天体的子**。使用的字是大多数,因而表明小行星和外海王星天体只是部份包含在太阳系小天体的分类之内。这与谷神星、冥王星和阋神星被归类为矮行星,不是太阳系小天体的结果是一致的。
一个合理的结论是:尽管已经被归类为矮行星,谷神星仍将继续做最大的小行星,冥王星和阋神星也依然是外海王星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