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神星是柯伊伯带的一颗矮行星,正式名称为(136108) Haumea。妊神星是太阳系的第四大矮行星,它的质量是冥王星质量的三分之一。2004年,迈克尔·E·布朗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美国帕洛玛山天文台发现了该天体;2005年,奥尔蒂斯领导的团队在西班牙内华达山脉天文台亦发现了该天体,但后者的声明遭到质疑。2008年9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将这颗天体定为矮行星,并以夏威夷生育之神哈乌美亚为其命名。
在所有的已知矮行星中,妊神星具有独特的极度形变。尽管人们尚未直接观测到它的形状,但由光变曲线计算的结果表明,妊神星呈椭球形,其长半轴是短半轴的两倍。尽管如此,据推算其自身重力仍足以维持流体静力平衡,因此符合矮行星的定义。天文学家认为,妊神星之所以具备形状伸长、罕见的高速自转、高密度和高反照率(因其结晶水冰的表面)这些特点,是超级碰撞的结果;这让妊神星成为了碰撞家族中最大的成员,几颗大型的海王星外天体以及妊神星的两颗已知卫星亦是该家族的成员。
一.资料
发现
发现者布朗等;
奥尔蒂斯等(均非正式)
发现日期2004年12月28日(布朗等);
2005年7月(奥尔蒂斯等)
编号
MPC编号(136108) Haumea
命名依据哈乌美亚
其他名称2003 EL61
小行星
分类矮行星、类冥天体、TNO(曾为经典柯伊伯带天体)[1][2]
五阶12:7共振天体[3]
轨道参数[4]
历元 2008-11-30(JD 2454800.5)
远日点51.544 AU
7.710 Tm
近日点34.721 AU
5.194 Tm
半长轴43.132 AU
6.452 Tm
离心率0.195 01
轨道周期103 468 d(283.28 yr)
平均速度4.484 km/s
平近点角202.67°
轨道倾角28.22°
升交点黄经121.10°
近日点参数239.18°
卫星2
本征轨道参数
物理特征
大小≈1,960 × 1,518 × 996 km(凯克)
平均半径≈718 km
575+125−50 km (斯皮策)
762 ± 83 km(赫歇尔)
表面积≈2×107 km2
质量(4.006 ± 0.040)×1021 kg
0.00066 地球
平均密度2.6–3.3 g/cm3
表面重力0.44 m/s2
逃逸速度0.84 km/s
自转周期0.163 146 ± 0.000 004 d
(3.915 5 ± 0.000 1 h)
反照率0.7 ± 0.1
0.84 +0.1−0.2
0.70–75
温度<50 K
光谱类型(中性)
B-V=0.64, V-R=0.33
B0-V0=0.646
视星等17.3(冲)
绝对星等(H)0.007 ± 0.44
二.分类
妊神星是一颗类冥天体,该术语用于描述位于海王星轨道以外的矮行星。妊神星的矮行星地位,意味着它被认为有足够的质量以自身的重力维持近似圆球的形状,但不能清除邻近的小天体。尽管妊神星和球形相差甚远,但其椭球的形状肇因于高速旋转,类似水气球旋转时伸长的现象,而非其自身重力无法克服物质抗压强度所致。妊神星曾在2006年被小行星中心归类为经典柯伊伯天体,但现已被除名。对标称轨线的研究表明,妊神星是五阶7:12共振天体,因为其35天文单位的近日点距离接近于海王星的稳定极限。帕洛玛山天文台的数字巡天曾于1955年3月22日发现过妊神星。但当时需要更多的观察以确定其是否处于运动状态。
三.发现争议
有两个团队主张自己才是妊神星的发现者。2004年12月,迈克·布朗领导的加州理工学院团队,在他们于2004年5月20日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发现了妊神星。2005年7月20日,他们发表了一份报告的在线摘要,这份报告将在2005年9月的一场会议上宣布该发现。与此同时,在西班牙的内华达山脉天文台,若泽·路易斯·奥尔蒂斯·莫雷诺领导的安达卢西亚天体物理研究所团队,在拍摄于2003年3月7日至10日的一系列照片上,亦发现了妊神星。2005年7月27日晚,奥尔蒂斯在发给小行星中心的电子邮件中,披露了他们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