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幻吧 关注:1,778贴子:2,212
  • 7回复贴,共1

【环球时报】刘慈欣:科技越进步,科幻越艰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报记者 高颖
  谈及西方的科幻作家,中国读者大多能数出阿西莫夫、亚瑟克拉克、乔治威尔斯,再不济也知道儒勒凡尔纳。然而,如果问及西方读者知道的中国科幻作家,答案恐怕难以让人乐观。这一局面,今年有望被打破。畅销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今年将推出英译本。它的作者刘慈欣在中国科幻迷中颇具人气,有人曾冠以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光环。而生活中,刘慈欣只是平淡生活在山西阳泉的一名工程师。日前他在北京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记者更多感受到的是他的淡然。他说,自己作为科幻作家的另一面,周围很少有人知道,就是知道也没拿这多当回事。他很安于这样的状态,认为自己爱科幻,和有些人喜欢上网、玩游戏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爱好。
  客观看待中国科幻文学
  环球时报:有人说,《三体》达到了世界科幻最高水平,也有人说,《三体》带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复苏。您怎么看待中国科幻文学的现状?
  刘慈欣:说《三体》达到了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水平,我把这看做是善意的鼓励。但它肯定不是实际情况。现在,在国外,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科幻小说,正如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美国有武侠小说。在这种情况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的说法,是很可笑的。
  《三体》的热销带动科幻文学创作复苏的现象是存在的。一本畅销作品对所在文学门类的确有很大带动作用,但这种带动能否持续,还需要作者和出版者的努力。目前国内从事科幻文学创作的作者人数还是很少的,长期的创作者大概就十几、二十个人。美国每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大概上千种,而即便是中国科幻文学繁荣的2012年,新出的科幻作品也未必超过100种。这就是差距。这么小的文学群体,要想持续比较好的局面,需要做出很多努力。
  环球时报:美国的科幻文学实现了成人化的过程,相比之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处于怎样的状态?
  刘慈欣:美国科幻文学的成人化并不全是优点。它的传统科幻文学以纸媒为主要载体,一大问题就是读者的老化,这可能使它的科幻文学缺乏活力。
  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读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并在明显高龄化。这有历史原因,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把科幻当作工具性科普,那时几乎都是少儿科幻。但这也是我们的优势。这群读者的基数很大,而且充满活力,所以2007年有美国科幻作家在中国看到有那么多狂热的科幻读者,他们觉得科幻的未来可能是在中国。
  环球时报:您提到把科幻作为工具性科普有历史的原因,这个情况现在发生变化了吗?
  刘慈欣:世界经典科幻作品中,或多或少都有科普理念,但总的来说,科幻文学和科普是两回事。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科幻文学20世纪初在中国出现,中国的第一部科幻作品是1904年荒江钓叟所著的《月球殖民地》。那时的中国社会渴望崛起,渴望接受文明。科幻因此被赋予使命,成为一种传播科学的工具。鲁迅先生的论述就很有代表性:科幻是精于科学,委以人文。即把科学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传播。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种情况得到修正,科幻的文学属性得到强调。但在90年代第三波科幻文学热潮中,中国的科幻又走到另一个极端,现在的科幻作品中看不到一点科普的影子。科普性科幻几乎是中国的特色,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保留下来呢。


IP属地:河北1楼2013-01-21 11:33回复
    我同意科学越进步,科幻越艰难。要知道,现在很多高新科技已超出科学视野不高的民众的想象。如前沿物理,初涉足时我也认为这学科极大地颠覆了我对传统科学循规蹈矩的印象。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1-27 21:21
    回复
      韩文版翻译好了,刘大人就有棒子祖先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1-28 03:22
      回复
        mark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1-04 19:11
        回复
          现在科学其实并没许多人想的那么先进,比如我们依然禁固在引力的错觉范围里,依然对暗能量那么敬畏,依然在以加速器去寻找上帝粒子,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首先应该有众观宇宙的胸怀,而不是在一点点上下苦力。宇宙模型也许并不复杂,只是我们自己夹杂太多了遐想,就如大统一理论最先的出发点一样,宇宙应该由最简单的二进制进化而来。<<飞碟新生>>我的初女作,里面便客观的写出了我们科学的一些守旧观念下的错误现象观。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2-16 23:02
          收起回复
            人类社会进步了吗?我看没有!人类还是回到了资本社会中来!现在各国都在经济建设,哪有心思开拓进取呀看来资本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主流呀!虽然它不健全,有贫富差别但也正好符合大自然的多样性!


            7楼2015-04-21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