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之暗夜墓吧 关注:34贴子:832

¢转¢关于北岛《一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切 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1楼2007-06-09 14:21回复
    对北岛的批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从诗歌技巧、诗歌方法、诗和读者的关系上提出问题的。

    就是批评北岛诗(也不仅是北岛)的晦涩,难懂。

    这涉及现代诗兴起后的美学问题。这种批评有长远的历史。

    国外的象征派等诗歌流派出现之后,对它的批评重要一项就是说它晦涩难懂。

    在中国也一样,李金发、戴望舒的诗,卞之琳的诗,直到“朦胧诗”,都在这一点上受到批评。

    对北岛诗的另一方面的批评,是说他的诗感情颓废,不健康,绝望,悲观主义,虚无主义。

    “悲观”在现在也许还是不好,但已经不是那么严重的事情。在五六十年代和文革那个时期,悲观可是严重的问题;

    不管是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对社会历史,都绝对的要不得。

    文革后一个时期,“悲观”仍是一个政治伦理性质的问题。

    记得当时有一篇文章批评北岛的诗表现了一种心如死灰的情绪,发出了绝望的嚎叫。

    这篇文章主要引用北岛的《一切》这首诗: 



    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 

    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一切苦难都没有内容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一切交往都是 

    初逢/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一切信仰都带有 

    呻吟/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2楼2007-06-09 14:24
    回复
      在“朦胧诗”时期,这是一些诗人,特别是北岛所喜欢使用的判断意味的句式。

      那时候,他们有一些重要的话,一些有关人的生活,有关社会历史的“真理”性质的发现急迫需要表达。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谁期待,谁就是罪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 我只想做一个人”;“我要到对岸去”;“其实难于相像的 / 并不是黑暗,而是早晨 / 灯光将怎样延续下去”;…… 

      一连串的判断句,一种宣言色彩的表述方式。

      现在,诗人一般很少采取这种方式来写作。

      因为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严重的东西要“宣告”。

      在北岛那时的眼睛里,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而我们可能看到的,更多是界限不清的灰色。

      套用一个说法,就是一代人的诗情,无法原封不动复制。

      总之,这首诗在当时,被一些批评家当作“虚无”、“悲观主义”的例证。

      可能是舒婷当时也觉得北岛有些不够全面,所以,舒婷写了《这也是一切》来呼应。

      舒婷的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这首诗比较长,我念其中的一部分: 



      ……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 

      消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不,不是一切都像你说的那样 

      /不是一切火焰都只燃烧自己而不把别人照亮/不是一切星星都仅指示黑夜而不报告 

      曙光/不是一切歌声都掠过耳旁而不留在心上/…… 



      批评北岛的便引用舒婷的这首诗,来进一步反证北岛的不是。

      这种评论方式让舒婷不安,她赶紧在文章里申明说:

      有的批家把我的诗跟北岛的《一切》进行比较,并给他冠上虚无主义的美称,我认为这起码是不符合实际的。

      舒婷说,我笨拙地想补充他,结果就思想和艺术都不如他的深刻、响亮和有力。

      我想,舒婷的这个说明,是必要的,也是真实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比较的“全面”,比较的不“悲观”,并不能说就是比较的好诗。


      3楼2007-06-09 14:26
      回复
        《走吧》 
         -----北岛 


        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 

        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呵路, 

        飘满了红罂粟.


        4楼2007-06-09 14:27
        回复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7楼2007-06-09 14:37
          回复
            这短文讨论的是北岛赵振开,〈回答〉一诗中结构组织方面的对比原则及意象: 

            首先,讨论的是第一诗段所用的意象,如开头第一行: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

            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的「通行证」,沾上「卑鄙」负面的感情色彩。

            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

            若从规范语言的角度看,在这麼一个短距离内,出现两个相同的字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

            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

            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

            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词;

            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 

            「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合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

            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

            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

            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 

            接者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

            「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

            这句里呱想[喻: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

            「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脑颍父呱小狗路鹗歉呱姓叩拇呋陕┮粯印 

            如结合第一及第二诗行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

            「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

            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藉「卑鄙」而通行无阻;

            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麼样的社会,怎麼样的世界呢?

            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

            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

            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

            「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

            「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後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著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

            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著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

            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接著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

            诗的首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便出现这一对写景句,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

            但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而深入探究内中的深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必须从了解意象入手。


            8楼2007-06-09 14:40
            回复
              古寺/北岛 

              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
               
              没有记忆,石头
               
              空蒙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
               
              石头,没有记忆 

              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
               
              龙和怪鸟也飞走了
               
              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
               
              荒草一年一度
               
              生长,那么漠然 

              不在乎它们屈从的主人
               
              是僧侣的布鞋,还是风
               
              石碑残缺,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 

              仿佛只有在一场大火之中
               
              才能辨认,也许
               
              会随着一道生者的目光
               
              乌龟在泥土中复活
               
              驮着沉重的秘密,爬出门槛


              11楼2007-06-09 14:54
              回复
                DDDDDDDDDDDD


                12楼2007-06-09 14:57
                回复
                  ha hah ha~~~
                  北岛~~~~~
                  泽再多发一些~~~!!


                  15楼2007-06-09 14:58
                  回复
                    T


                    16楼2007-06-09 14:58
                    回复
                      撕 碎 的 自 由 
                       -----北岛《自由》赏析 
                       [641000]四川省内江市第七中学 姜全德 
                       [641000]四川省内江市第四中学 张 柳 
                       
                       英国批评家、美学家瑞恰慈这样谈现代诗的意义:“重要的不是诗所云,而是诗本身。”

                      这句话相当深刻地道出了现代诗的价值取向。

                      品读北岛的《自由》,就会发现,全诗只有两行: 
                       飘 

                       撕碎的纸屑 
                       
                       这首诗的意旨也不见得多么深刻,但我们阅读之后,却难以忘怀。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首先从审美上打动了我们,不是诗歌以外的“思想”,而是“诗本身”!

                      是深层意象这个精灵坚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唤起了我们更广阔的联想空间,引爆了我们的情感!意象在这里,是完成了内容的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是自由?《现代汉语词典》P1669云:

                      ①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②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

                      ③不受拘束,不受限制。

                      但是,北岛在诗歌中,却用意象来表达了他对自由的理解或者说是感受。

                      他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相互关联的意象,一个是动态的“飘”,另一个是“纸屑”,因为“飘”是“纸屑”的动态,两个意象实际上是一个:飘动的纸屑。

                      那么,“飘动的纸屑”与“自由”有什么关系呢?

                      自由自在。纸屑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飘,不是自由是什么?

                      在这里,值得品味的是“撕碎”二字。

                      “撕碎”是对整体的破坏,是一种原有状态的解体:

                      一个人,要想获得自由,就要付出破灭甚至是毁灭的代价。

                      看来,“自由”原来也是“不自由”的。

                      还有就是诗人将“飘”字独立出来,除了突出纸屑的飘动的情态之外,还在于“飘”也必须借助空气的浮力,“飘”也有所依傍,不可能真正天马行空,独来独往。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从北岛的《自由》中可以读出,北岛所提倡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自由对于北岛或者所有人来说,又都是虚幻的,它必须要在社会公德或纪律或法律范围内,没有真正的自由和绝对的自由。


                      17楼2007-06-09 15:01
                      回复
                        诗歌鉴赏 北岛《迷途》 


                        -------------------------------------------------------------------------------- 

                        http://www.ruiwen.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0-10-06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

                        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

                        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

                        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

                        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

                        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

                        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

                        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

                        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

                        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

                        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克服障碍-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

                        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

                        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次寻找。

                        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

                        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

                        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18楼2007-06-09 15:03
                        回复
                          《红帆船》 

                          假如到处都是残垣断壁 
                          我怎么能说 
                          道路就从脚下伸延呢? 
                          滑进瞳孔里的一盏盏路灯 
                          难道你以为 
                          滚出来的就真是星星? 

                          我不能再欺骗你 
                          让心像一片颤抖的枫叶 
                          写满那些关于春天的谎言; 
                          我不能再安慰你 
                          因为除了天空和土地 
                          为生存作证的只有时间。 

                          在被黑夜碾碎的沙滩 
                          当浪花从睫毛上退落时 
                          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 

                          可我还是要说 
                          等着吧,姑娘 
                          等着那只运载风的红帆船。


                          19楼2007-06-09 15:04
                          回复
                            红帆船》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真实。

                            一开头诗人就明确的表现出直面现实的勇气,采用的是反问句式。 

                            他不再轻信眼前的一切,他也不再去欺骗别人:

                            我不能再欺骗你/让心像一片颤抖的枫叶/写满那些关于春天的谎言;他不再为任何人去粉饰太平,他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逻辑去审视这个世界。

                            “枫叶”的意象非常有新意,虽然枫叶很美,“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再红,它毕竟带来的是秋天的信息,它不是花,不是春天,它是迷惑人的,是虚假的。 

                            曾使一代青年癫狂的时代过去了,最初的时期,尤其是青年人感到迷惘,他们“在被黑夜碾碎的沙滩”上,一时不知何去何从。

                            他们觉得仿佛受到巨大的嘲弄和欺骗,但事实教育了他们,他们不再迷信,开始独立思考。

                            他们对现存的一切都不相信,都要亲自加以验证。 

                            可以说,那个时代最大的成就就是造就了一代独立思考的青年,尽管“后面的海水却茫茫无边”,

                            尽管今后无论是个人、祖国、民族未来途程中,还有无数的谎言、无数的陷阱、无数的“带着注释的希望”仍要扮演欺骗者的角色,

                            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国人渐已醒”,使他们醒来的就是那只运载着独立思考之风、直面真实之风、理性思维之风的科学的“红帆船”。


                            20楼2007-06-09 15:05
                            回复
                              继续加油


                              IP属地:广东23楼2007-06-09 1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