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咨询吧 关注:97,656贴子:158,329
  • 1回复贴,共1

子宫肌瘤的用药心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子宫肌瘤的用药心得
吴南京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增生而成,多发于30-50岁的妇女。本病发病率高,35岁以上妇女约有20%以上,并且本病还有相当一部分会恶化。由于本病的发生还同时伴有月经异常、腹胀、腹痛、便秘、尿频、带下增多,有的还造成不孕、流产、早产等,严重的困扰广大女性。
子宫肌瘤从临床症状来看,属于祖国医学“症瘕”范畴。《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带下瘕聚”。《灵枢·水胀》“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恶血当泻不泻”等记载。《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桂枝茯苓丸主之。”《景岳全书·妇人规》载有“瘀血留之作症,推妇人有之其证、、、、、、总由血动之时,余血未净,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症矣。” 在治疗上,从张肿景的“桂枝茯苓丸”问世以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从此为基础,在治疗本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方法有补益、活血、疏肝、理气、止痛、止血、化痰、软坚等等,并在病机上较为统一的认为是“瘀血内停”是本病的关键。
本病的特点是“整体虚,局部实”。本病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或由经期产后,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所致。常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且正气虚弱为形成本病的主要病机,一旦形成,邪气愈甚,正气愈伤,故后期则形成正气虚,邪气实,虚实错杂之痼疾。根据本病血气失调的特点,治疗时应辨清在气、在血,新病还是久病的不同。病在气则理气行滞为主,佐以理血;病在血则活血破瘀散结为主,佐以理气。但气滞血瘀的存在,必有内毒的产生,不论新病久病都应加以解毒。新病正气尚盛,可攻可破;久病正衰,宜攻补兼施,大凡攻伐,宜“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而至病情加重。清初名医喻昌的《寓意草》里有关单腹胀的治案,并对对该病的治疗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凡有症瘕、积块、痞块是胀病之根”。“单腹肿,则中州之地,久窒其四运之轴,而清者不升,浊者不降,互相结聚,牢不可破,实因其脾气之衰微所致,而泻脾之药尚致漫用呼?”。“盖世传诸方,皆是悍毒攻劫之法,伤耗元气,亏损脾胃,可一不可再之药。纵取效一时,倘致腹肿则更无法可疗。”“凡用劫夺之药,其始非不遽消,其后攻之不消矣,其后再攻之如铁石矣。”从而创拟了治疗三法“培养一法,补元气是也;招纳一法,升举阳气是也;解散一法,开鬼门、洁净府是也。”其常用的处方有人参丸、化滞调中汤、导气丸、人参芎归汤、强中汤等。纵观各方的组成和作用,三法精神融会贯通于其间。单腹胀一病,总属本虚标实,喻氏熔攻、补、消于一炉,不浪投攻劫之剂,契合病机,其法实可取。究子宫肌瘤一病,和单腹胀的病机实有很大的相同处,都是本虚标实,局部有痰、瘀、毒的互结。喻氏这论对治疗子宫肌瘤实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现在很多医生一见子宫肌瘤就猛投三棱、莪术、青皮等破气破血之猛剂,治疗一些时间,肌瘤没有消,病人先虚倒下,肌瘤虽说没有像喻氏说的“如铁石”那样,但很多经过这种猛用劫药的治疗,肌瘤不小反大总是事实,病人的身体越治越虚总是事实。现在医院里分科越分越细,说是“术有专攻”。但中医是治病同时治人的一种学术,治疗上是从“整体观念”来指导,不是见到子宫肌瘤就猛用攻劫药来消,不去考虑其所以然。从而使很多临床医生在某科“专攻某术”,到头来还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病的发生也是众多原因,妇科病发很多时候还同时见有内科、外科等病同时存在,并且有很多妇科病很多时候就是由它病发展而来,一个妇科医生只有把中医最基础的医理弄吃透,从根本上来把握理、法、方、药,这样才能融会贯通整个中医体系诊治时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IP属地:江西1楼2013-01-24 16:31回复

    案二病人较棘手,很明显的更年期综合症,身体阴虚严重,虽已绝经几年尚有肌瘤,并且病人还有胆部手术史,两病合为一体,但这两病都有共同的病机,就是肝郁化火和少阳枢机不利,治疗法上必清肝、疏肝、滋肾、健脾同时进行。
    用药以小柴胡疏解少阳枢机;重用金钱草、夏枯草、川楝子以清肝;拟麻仁丸之意以通腑去热;病人长期失眠,心气必虚所以加百合以清心敛心阴,丹参安神;四君子健脾胃。
    重用贝母作用有二:一是开肺以通大肠,二是化痰散结以治肌瘤,和夏枯草、丹参、枳壳、川楝子等配合,期散结力更强。生姜的运用,一方面是方中寒药用得较多,以防寒伤中,;一方面则是取生姜的辛散力以加强散结之力。
    本病病情较复杂,所以治以大方,清、疏、通、消、补等法于一炉,是以取孙真人这大方治病的思路,看起来用药杂乱,但对本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之法。金钱草,有清热,利尿,镇咳,消肿,解毒等作用。归肝、胆、肾、膀胱经。临床上多作为治疗结石的专用药,味苦辛,性凉,苦能泻,辛能通。对于湿热互结的胆囊炎,胆石证实有功效。但其药性平稳,可以大量的服用。《中国植物图鉴》:“可作强壮剂。治慢性肺炎。”的论述,虽说可作强壮剂是不是有这作用,从临床上的观察并不见得,但副作用实不大,可以大量用。另外《陆川本草》论及“消肿止痛,破积。治妇人小腹痛。”浙江民间是有人用于妇人痛经、闭经等症,止痛破结力可知。本案中,病人火旺,初治时以大剂应一是借其清肝以去火热,二以取其散结以治瘤。然病人脾弱,方中还有大黄、生甘草、生白芍、川楝子、黄芩、百合、丹参、生地、贝母、夏枯草等大队的寒凉药的应用,所以还得嘱病人另加生姜30克以反佐之。
    从上两案来看,一从热治,一从寒治,均没用到三棱、莪术、青皮等破血破气药,如过多的应用破气血药,就犯了“虚虚”之戒,久服病人必至不起。而应从整体上来调理人体而治,使人体的正气复,邪自去,达到“养正又祛邪”。但如果见病人体虚,一味的猛补,不视毒瘤的存在,则又犯“实实”之弊。


    IP属地:江西4楼2013-01-24 16: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