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派老生吧 关注:152贴子:12,747
  • 41回复贴,共1

[转]京歌化:新编京剧唱腔设计之癌(作者:尹丕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度娘


1楼2013-01-25 08:49回复
    角儿们轻松了,稳定了,但却丧失了长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成的艺人的本性,即:自由创造之精神,特别在唱腔设计方面。
    幸好,各大院团保留了一批如范钧宏、翁偶虹、汪曾祺、王雁等等老剧作家,这些先生一面接受思想改造,一面努力与时俱进地编写新剧。他们深知玩意儿才是京剧的灵魂,但不敢挑明了说,便以暗渡陈仓的方式在作品中见缝插针,力求让角儿们英雄有用武之地,加上刘吉典、李慕良、何顺信…诸先生以及王瑶卿、李少春、张君秋、袁世海、李金泉…这些旧时代培育的深通京剧三昧的大师的共同参与,结果生产了《白蛇传、》《杨门女将》、《柳荫记》、《白毛女》、《九江口》、《将相和》、《李逵探母》、、《范进中举》、《望江亭》、《芦荡火种》(即《沙家浜》)、《红灯记》等等好戏;而这些好戏之所以历久不衰,最主要的要归功于它的唱腔设计。
    或曰: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才是根本。错,大错!《让徐州》的剧本最穷不过,但由于言菊朋创编了三段美极了的唱腔,一下子爆红,并开启了“言派”的基业。《大登殿》剧本完全可以说是胡编乱造,但至今仍活在舞台上,全赖唱腔托底。《四郎探母》唱了百余年,故事己老得成为废墟了,但观众仍蜂涌而至,来干什么?听唱!《文昭关》的剧本更是概念化到极致,但却因唱腔的卓绝成就而捧红了杨宝森!
    杨宝森是解放后大名角中唯一的“时代落伍者”,他没创编过一出新编戏,甚至没参加过一出新戏的首演,他只是唱自己那几出,上台老老实实唱,下来与乃兄研磨唱腔。当时,全国的名角儿都以鼎沸般热情竞相创编为政治服务的新戏,他却像“单干户”一样在一边窝着。他当然寂寞,但更痛苦,不然不会那么早弃世,而早逝却让他躲过了二十余年红浪滔天的劫难,更料不到的是:他创立的“杨派”于他死后二十余年竟成为最走红的老生派别。如今,专业或戏迷学杨者如过江之鲫,但没一个能唱出他独有的那种旷古的苍凉!
    美妙的唱腔是“唐僧肉”,一出戏含唐僧肉越多,越能长生不老,不含唐僧肉的剧本,哪怕是编剧圣人翁偶虹、范钧宏的手笔,也照样“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翁先生平生写戏百余出,出出都呕心沥血,绝无率尔操觚之作,但绝大部分都湮灭无存了,何以故?唱腔设计没达到唐僧肉的水平;《锁麟囊》为什么大红大紫?剧本好是不争的事实,但绝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程先生用长达一年多时间呕心沥血研磨成的唱腔!
    笔者无意否定剧本的作用,像《杨门女将》,《锁麟囊》这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文辞典雅流畅而且充沛着人间正气的剧本,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这样登峰造极的本子,若无美妙唱腔支持,相信也是站不稳、活不久的。
    所以,京剧的本子与影视、话剧及地方戏曲的本子绝然不同,对后者而言,本子的确是根本;但对京剧而言,本子只是个平台,本子好,平台宽敞,如《杨门女将》、《锁麟囊》,容易安放好的唱腔、身段,达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平台窄小如《赤桑镇》、《钓金龟》也未必不能容纳好玩意儿。说到底,本子不是根本,玩意儿才是。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一权威性的口号,若站在历史的高处回望,我看对京剧的发展是弊大于利。
    优美动听、让观众着迷的唱腔,才是“勾引”一代又一代观众进戏院的迷魂汤,是主导因素。这与西方观众反复进歌剧院听帕瓦罗蒂唱《今夜无人入睡》并无二致。当然,京剧比西洋古典歌剧多了武戏、做工戏,更丰富多采些;但武戏、做工戏都不居于主导地位。周信芳的做工无与伦比,甚至可说是冠绝古今,但他从没入选过四大须生,原因就是他的嗓子太差,内行管嗓子叫“本钱”,周先生差本钱,他的唱仅仅是表演的附庸,其独立的音乐审美价值不高,俘获不了观众,他之所以享有超过马连良的最崇高的地位,是艺术之外的力量推上去的。


    4楼2013-01-25 08:53
    回复
      六、小结
      1、京剧的本质是卖唱的,唱腔决定京剧的生死存亡,只要唱腔活着,剧目就能活着;唱腔没活下来,剧目就死定了。(武戏另当别论)
      2、唱腔是一种声乐作品,具有独立存在的特性,京剧演出或可消亡,京剧唱段将长久活在民间;
      3、戏迷是京剧的买主,是上帝,更是唱腔的最高裁判官,戏迷爱上了,迷上了,唱腔就保存下来了,剧目也就保存下来了;戏迷对唱腔不买帐,甚至恨上了,这出戏就非死不可;
      4、企图用京歌化、交响化的“创新”来改造京剧,反而会加速京剧的衰亡;因为京歌化的唱腔只有旋律,没有结构,作曲家信手挥洒,戏迷们却听不进、记不住、更爱不起,便弃之如敝屣;毕竟,是戏迷而不是官员决定一出戏的命运,所以这些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都成为过眼云烟,这己成为近数十年京剧史的一段“痛史”!
      5、唱腔创新必须坚守“移步而不换形”的原则。不“移步”即抱残守缺,拒绝改革,必被时代抛弃;但轻率“换形”即造反式的躁进,其危害更大;犹如对久病之躯施以虎狼之药,后果更酷烈。
      6、创制新腔必须以角儿为主体,作曲家可辅佐,可整合,但不可将角儿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尤其不可包打天下, 除非作曲家有于会泳之才具。但,世间己无于会泳。
      (作者现年85岁,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衡水市剧协名誉主席、离休干部。)
      本贴由尹丕杰2011年4月28日22:59:0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8楼2013-01-25 08:57
      回复
        此文被 @咚咚锵的老田 奉为“中国京剧论坛”几年来之第一佳作!


        9楼2013-01-25 09:15
        收起回复
          很不错的一篇文章,但作者对京剧的认识还有其局限性。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1-25 09:34
          收起回复
            京戏之魂在于唱,唱段之魅在于韵。那么多优秀传统剧目、唱段你不好好传承,排哪门子新编!你有这功力吗?


            11楼2013-01-25 11:35
            回复
              好文!
              用词够“狠”。85岁老人竟然熟练使用这么多时鲜词汇如“转基因”等??
              1)目前谈论京剧的状态是很尴尬的。外行无兴趣也无资格谈,内行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同孝子话慈母与慈母说爱子,难有超脱与恰切的态度和道理。
              2)文章的内在逻辑还是不够顺畅周到,“事后诸葛亮”影影绰绰,时隐时现。这是因结果而找原因,由现象而认本质所造成的。世间万事,不是都那么容易被找到本质和原因的。京剧式微这样的明显结果尚且被许多人拒绝看见,更遑论造成这一结果的或简单或复杂但必定不浮于表面的原因了。
              3)作者仍只致力于从“供方”(京剧)找原因,并没有深入分析“需方”(观众)这一侧之万千变化。难道真的只要京剧这一方“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就足以“挽狂澜于既倒”?
              4)为什么唱腔最易留存?恐怕最直接的原因是留存手段的简单与低廉。而好的唱腔的流行自然是猛虎再添简单与低廉之双翅了。
              5)样板戏的那些唱,其“美”来自于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后天的精心粉饰?即那铺天盖地、无以复加、无处不在的强制灌输与宣传究竟对其“美”增加了多少力度?其实设计个实验得出些切实数据并不太难,如让不熟悉京剧却熟悉艺术的听众听相近的京剧古典剧目和样板戏的唱段,然后由他们选择。


              12楼2013-01-25 13:32
              收起回复
                分了几次,不顾眼睛酸胀,读完了尹先生的文章,觉得说得确实有道理,很令人佩服议论的有根有据。不过对样板戏中唱腔的成就好象评价得过高了些。我只说一句一段:1、“**传……”的拖腔好听在哪里?这么尖声狂叫算好听?我不懂。2、“手捧宝书……”算是哼歌曲呢还是唱京剧?这段唱开创了“京歌”的先河,在新编的戏里“到处留影”,能算是“精美”吗?


                15楼2013-01-25 17:01
                收起回复
                  要是掌管戏曲的高级官员有作者的水平就好了,要是这样的文章由三十、四十、五十岁的人写的就更好了。看了此文章更添了些伤感。其实何只京剧呢,看看荧频上的黄梅戏,内容似乎包罗万象: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除了白燕生主持学了几段新编的黄梅戏唱段外,又有几个喜欢《天仙配》的广大观众听众哼唱过?其他剧种也不例外,这已是整个戏曲界的问题了。
                  感谢“天不足西北”转发了这样发人深省的好文章。


                  16楼2013-01-25 22:13
                  收起回复
                    早晨看了回帖。深感咱们京剧吧水准之高。我读此文后,只觉得写的很深刻,但没能往更深更广处思考。而CMWH13和lixisheng63等网友就有更多的思考。看了很有启示。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啊!我也曾想转贴此文,但是怕这个吧会拒发,看来是我多虑了。真的希望能由此展开一些更深层次的讨论。


                    18楼2013-01-26 08:01
                    收起回复
                      尹先生此文精彩!但我并不全部赞同。
                      对于会泳我说几句:于5、60年代是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一说是民乐系党总支书记),出身于部队文工团。在上音这些年,作曲技巧长进不少,58年主创“幸福河大合唱”获成功,用了一些苏北民间小调。巧的是于喜爱京剧,被推荐给加入了样板戏创作。他在“智”剧“打虎上山”一折中掺入了交响乐是比较成功的(后来弄新戏都效仿),在“海港”里投首长所好,设计方海珍的核心唱段时用了程派的声腔。在“杜”剧里揉进了江西民歌,如采茶调之类(家住安源------)
                      至于样板戏唱腔大量的还是许多老艺术家的设计。64年人民日报有一文讲到许多老演员参加“红”“沙”两剧编腔,其中甚至有姜妙香!
                      要说样板戏声腔个个好我是不认可的!汪曾祺先生说过:“沙”剧能流传的只有“智斗”。


                      19楼2013-01-26 13:03
                      回复
                        看了此文我理解了《春梦无痕》等吧友对京剧前途的担心了,正所谓能者劳智者忧啊。


                        20楼2013-01-26 20:31
                        回复
                          我说那么眼熟呢,敢情咱春节前议论过。当时看得不细,惭愧。此文要义只一字:唱。任你思想性再强教育意义再大故事情节再曲折,只要你的名字是京剧,那就得有哪怕就一段脍炙人口足以传世的唱段,若是没有,对不起,戏迷不会买账。


                          来自贴吧神器21楼2013-03-19 2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