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儿们轻松了,稳定了,但却丧失了长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成的艺人的本性,即:自由创造之精神,特别在唱腔设计方面。
幸好,各大院团保留了一批如范钧宏、翁偶虹、汪曾祺、王雁等等老剧作家,这些先生一面接受思想改造,一面努力与时俱进地编写新剧。他们深知玩意儿才是京剧的灵魂,但不敢挑明了说,便以暗渡陈仓的方式在作品中见缝插针,力求让角儿们英雄有用武之地,加上刘吉典、李慕良、何顺信…诸先生以及王瑶卿、李少春、张君秋、袁世海、李金泉…这些旧时代培育的深通京剧三昧的大师的共同参与,结果生产了《白蛇传、》《杨门女将》、《柳荫记》、《白毛女》、《九江口》、《将相和》、《李逵探母》、、《范进中举》、《望江亭》、《芦荡火种》(即《沙家浜》)、《红灯记》等等好戏;而这些好戏之所以历久不衰,最主要的要归功于它的唱腔设计。
或曰: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才是根本。错,大错!《让徐州》的剧本最穷不过,但由于言菊朋创编了三段美极了的唱腔,一下子爆红,并开启了“言派”的基业。《大登殿》剧本完全可以说是胡编乱造,但至今仍活在舞台上,全赖唱腔托底。《四郎探母》唱了百余年,故事己老得成为废墟了,但观众仍蜂涌而至,来干什么?听唱!《文昭关》的剧本更是概念化到极致,但却因唱腔的卓绝成就而捧红了杨宝森!
杨宝森是解放后大名角中唯一的“时代落伍者”,他没创编过一出新编戏,甚至没参加过一出新戏的首演,他只是唱自己那几出,上台老老实实唱,下来与乃兄研磨唱腔。当时,全国的名角儿都以鼎沸般热情竞相创编为政治服务的新戏,他却像“单干户”一样在一边窝着。他当然寂寞,但更痛苦,不然不会那么早弃世,而早逝却让他躲过了二十余年红浪滔天的劫难,更料不到的是:他创立的“杨派”于他死后二十余年竟成为最走红的老生派别。如今,专业或戏迷学杨者如过江之鲫,但没一个能唱出他独有的那种旷古的苍凉!
美妙的唱腔是“唐僧肉”,一出戏含唐僧肉越多,越能长生不老,不含唐僧肉的剧本,哪怕是编剧圣人翁偶虹、范钧宏的手笔,也照样“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翁先生平生写戏百余出,出出都呕心沥血,绝无率尔操觚之作,但绝大部分都湮灭无存了,何以故?唱腔设计没达到唐僧肉的水平;《锁麟囊》为什么大红大紫?剧本好是不争的事实,但绝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程先生用长达一年多时间呕心沥血研磨成的唱腔!
笔者无意否定剧本的作用,像《杨门女将》,《锁麟囊》这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文辞典雅流畅而且充沛着人间正气的剧本,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这样登峰造极的本子,若无美妙唱腔支持,相信也是站不稳、活不久的。
所以,京剧的本子与影视、话剧及地方戏曲的本子绝然不同,对后者而言,本子的确是根本;但对京剧而言,本子只是个平台,本子好,平台宽敞,如《杨门女将》、《锁麟囊》,容易安放好的唱腔、身段,达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平台窄小如《赤桑镇》、《钓金龟》也未必不能容纳好玩意儿。说到底,本子不是根本,玩意儿才是。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一权威性的口号,若站在历史的高处回望,我看对京剧的发展是弊大于利。
优美动听、让观众着迷的唱腔,才是“勾引”一代又一代观众进戏院的迷魂汤,是主导因素。这与西方观众反复进歌剧院听帕瓦罗蒂唱《今夜无人入睡》并无二致。当然,京剧比西洋古典歌剧多了武戏、做工戏,更丰富多采些;但武戏、做工戏都不居于主导地位。周信芳的做工无与伦比,甚至可说是冠绝古今,但他从没入选过四大须生,原因就是他的嗓子太差,内行管嗓子叫“本钱”,周先生差本钱,他的唱仅仅是表演的附庸,其独立的音乐审美价值不高,俘获不了观众,他之所以享有超过马连良的最崇高的地位,是艺术之外的力量推上去的。
幸好,各大院团保留了一批如范钧宏、翁偶虹、汪曾祺、王雁等等老剧作家,这些先生一面接受思想改造,一面努力与时俱进地编写新剧。他们深知玩意儿才是京剧的灵魂,但不敢挑明了说,便以暗渡陈仓的方式在作品中见缝插针,力求让角儿们英雄有用武之地,加上刘吉典、李慕良、何顺信…诸先生以及王瑶卿、李少春、张君秋、袁世海、李金泉…这些旧时代培育的深通京剧三昧的大师的共同参与,结果生产了《白蛇传、》《杨门女将》、《柳荫记》、《白毛女》、《九江口》、《将相和》、《李逵探母》、、《范进中举》、《望江亭》、《芦荡火种》(即《沙家浜》)、《红灯记》等等好戏;而这些好戏之所以历久不衰,最主要的要归功于它的唱腔设计。
或曰: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才是根本。错,大错!《让徐州》的剧本最穷不过,但由于言菊朋创编了三段美极了的唱腔,一下子爆红,并开启了“言派”的基业。《大登殿》剧本完全可以说是胡编乱造,但至今仍活在舞台上,全赖唱腔托底。《四郎探母》唱了百余年,故事己老得成为废墟了,但观众仍蜂涌而至,来干什么?听唱!《文昭关》的剧本更是概念化到极致,但却因唱腔的卓绝成就而捧红了杨宝森!
杨宝森是解放后大名角中唯一的“时代落伍者”,他没创编过一出新编戏,甚至没参加过一出新戏的首演,他只是唱自己那几出,上台老老实实唱,下来与乃兄研磨唱腔。当时,全国的名角儿都以鼎沸般热情竞相创编为政治服务的新戏,他却像“单干户”一样在一边窝着。他当然寂寞,但更痛苦,不然不会那么早弃世,而早逝却让他躲过了二十余年红浪滔天的劫难,更料不到的是:他创立的“杨派”于他死后二十余年竟成为最走红的老生派别。如今,专业或戏迷学杨者如过江之鲫,但没一个能唱出他独有的那种旷古的苍凉!
美妙的唱腔是“唐僧肉”,一出戏含唐僧肉越多,越能长生不老,不含唐僧肉的剧本,哪怕是编剧圣人翁偶虹、范钧宏的手笔,也照样“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翁先生平生写戏百余出,出出都呕心沥血,绝无率尔操觚之作,但绝大部分都湮灭无存了,何以故?唱腔设计没达到唐僧肉的水平;《锁麟囊》为什么大红大紫?剧本好是不争的事实,但绝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程先生用长达一年多时间呕心沥血研磨成的唱腔!
笔者无意否定剧本的作用,像《杨门女将》,《锁麟囊》这类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文辞典雅流畅而且充沛着人间正气的剧本,是最好不过了,但即便这样登峰造极的本子,若无美妙唱腔支持,相信也是站不稳、活不久的。
所以,京剧的本子与影视、话剧及地方戏曲的本子绝然不同,对后者而言,本子的确是根本;但对京剧而言,本子只是个平台,本子好,平台宽敞,如《杨门女将》、《锁麟囊》,容易安放好的唱腔、身段,达到锦上添花、事半功倍。平台窄小如《赤桑镇》、《钓金龟》也未必不能容纳好玩意儿。说到底,本子不是根本,玩意儿才是。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一权威性的口号,若站在历史的高处回望,我看对京剧的发展是弊大于利。
优美动听、让观众着迷的唱腔,才是“勾引”一代又一代观众进戏院的迷魂汤,是主导因素。这与西方观众反复进歌剧院听帕瓦罗蒂唱《今夜无人入睡》并无二致。当然,京剧比西洋古典歌剧多了武戏、做工戏,更丰富多采些;但武戏、做工戏都不居于主导地位。周信芳的做工无与伦比,甚至可说是冠绝古今,但他从没入选过四大须生,原因就是他的嗓子太差,内行管嗓子叫“本钱”,周先生差本钱,他的唱仅仅是表演的附庸,其独立的音乐审美价值不高,俘获不了观众,他之所以享有超过马连良的最崇高的地位,是艺术之外的力量推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