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化与楚地文化吧 关注:42贴子:329
华夏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兼收并蓄,百花齐放,是全方位的文化。华夏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活动着许多部落。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古老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那时候,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相传他们以铜作兵器,勇猛异常。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诼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1楼2013-01-26 02:11回复
    古代汉民族创造的文化。华夏是中国和汉族的古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
    华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名词之中,“文化”一词是“人文化成”的意思,所重视的是“人文”方面,即使涉及到物质方面,也是把物质化的东西当作文化的载体之一,或者说是文化的体现,纯粹自然的物质是谈不上“文化”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身并不是文化,但是,文化却融入在历史之中。“人文”来自哪里呢?来自对天文、地理、万物的观察与感悟而得到的天道、地道的效法。这种效法是不是强调人的因素呢?当然也包括,因为伏羲氏当初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旁及万物、近取人身而创造出华夏文化的,但是,在华夏文化中却把人看作是与天地一体的东西,因此,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是力求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在社会理想方面体现为无为无不为的境界,在文学创作上体现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浑然天成”的境界。“人文”主要体现在礼乐政刑之中,尤其是礼乐。所谓“化成”是用什么去“化”、如何“化”、“化”成什么。华夏文化主张“以礼乐为主、以政刑为辅”去“化”;通过教育而使人们潜移默化;礼乐政刑表现为“雅”,而不符合礼乐政刑的则属于“俗”,因此,“人文化成”也就是化俗成雅。


    2楼2013-01-26 02:20
    回复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
      黄帝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均享有盛名。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 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孔子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3楼2013-01-26 02:21
      回复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
        黄帝
        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如张衡、祖冲之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学方面,诗歌、散文的创作,占有显著地位,涌现了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均享有盛名。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方 面,也涌现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风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孔子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不仅显示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光辉成就,也显示了古代汉族学者与少数民族学者合作与互相学习的精神。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常常深刻的影响。


        4楼2013-01-26 02:36
        回复
          蚩尤也是华夏民族的缔造者!


          5楼2013-01-26 02:38
          回复
            在道德修养方面,华夏文化重视“心物合一”、“止于至善”、“复归于朴”。心若有私,便不能与物合一,便不能达到至善,更不可能反朴归真。《周易·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人之初生之时,本无私欲,一派天然纯真,此是“先天”状态;既生之后,进入“后天”状态,随着对外物的接触,名利美色的诱惑常常蒙蔽我们的先天之性,因此,私欲就会出现了。人心本无私,但是,因为肉体的欲望而使人容易产生私心,所以,要回归自然,就需要自觉地修养,修养的过程也就是存其天理、灭其私欲的过程,也就是心物合一的过程、达到至善的过程、复归于朴的过程。
            十二花神在器物制造方面,华夏文化也重视把礼乐精神融入进去,而不是只求实用性,尤其重视不过分突出人工的技巧。中药材一般是直接从自然之中而来,不去进行提炼加工;中国建筑强调风水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材料也是以自然之中的石头和木头为主,即使所用的砖瓦是经过人工烧制的,这些砖瓦时间长了也可以再转化为土;衣料采用兽皮、棉麻、蚕丝之类的东西;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的,一直没有改变过。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崇尚自然的精神。华夏文化的“文”在经典之中,而“化”则把经典与现实联系了起来,至于“化”的成果却弥漫在与人有关的所有事物之中。“文”是“化”之本,“化”是“文”之用。华夏文化之“文”经三皇、五帝、三王、五伯时代而由孔子集大成,《孟子·万章下》说:“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由此而使华夏之“文”确定下来,成为“天之经、地之义”,“文”也就成了“化”的依据和原则,“化”的方法很多,“化”的范围几乎无所不至,因此,华夏文化不再对“化”的范围加以详细区分,因为分不胜分。但是,西方“科学”是追求“分析”的,因此,有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比如“丧葬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厕所文化”等等,几乎没有什么不是“文化”了。如果按照华夏文化的“文”来看待西方文化,那么,他们的“文”是什么呢?因为西方文化的前提预设是“天人相分”,因此,纯粹天然的东西只是“物”,只是“客”,所谓“客观”也就是把这些“物”作为“人”的“客”去努力保持其本来面貌,也就是力求保证其“真”的程度,所以,“客观”是把“人”于“物”连接起来的桥梁。“人”对“人”与“物”加以分门别类、条分缕析,然后产生了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因此,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人”的认识的产物,都带有“主观”的特征。在“主”、“客”两分的过程中,“人”成了“主”,而“物”成了“客”,而且在主客之间,没有华夏文化中“宾至如归”的观念,它是“主是主,客是客”,在这里,“人”是站在“主宰”位置的,所有的“物”都是“为我所用”的,一旦不能为我所用,便要改造或者消灭。我们可以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便是他们的“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科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他们的“文”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华夏文化--水车除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果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化的“文”之外,还有一项,那就是宗教的经典。在西方的宗教信徒来说,似乎上帝是不能被怀疑的,是超越于人与物之上的,但是,看看西方宗教(基督教)的演化过程,就可以知道,《旧约》的上帝耶和华信仰,到了《新约》之中已变成了“圣子”耶稣信仰,另外还有信仰“圣母”玛利亚的,虽然说“圣父、圣母、圣子”可以“三位一体”,但是,这种信仰也像“科学”一样“分门别类”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也像“科学”一样,使宗教信仰也要“不断创新”了。因此,这个宗教性的“文”也只是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宗教信仰也是“为我所用”的。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都体现着对“人工”的重视,这样的“文”如何去“化”呢?他们把天人分开,认为天地万物不是“人”的一部分,而是“人”之外的、可以用智巧加以利用的东西,所以,他们格外重视技术发明,因为技术水平越高就获利越多。他们把神人分开,所以,有了政教分离,在政治上讲究政府与公民之间签订“契约”,在宗教上讲究上帝与信徒之间签订“契约”,有了这样的“契约”才能保证各自的权利。他们说“人性恶”,所以用上帝、耶稣的神圣性来诱导人们去追求“博爱”,因为博爱可以人人获利;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防止各自的权利受到侵害。然而,他们又顺应并鼓励人们的私欲,在人与人之间讲究个人的权利和欲望,只要不违反法律就可以无所不为,因此,显得非常“自由”而且“平等”,具有一种瞑炫性的诱惑力;他们用人工的智巧来认识、控制天地万物,以此达到满足人的私欲的目的,因此,显得格外发达、强大,具有一种神奇性的诱惑力。这样,也就难怪人们常常要赞美西方文化了,可是,这种诱惑力的后面是什么呢?


            6楼2013-01-26 02:39
            回复
              新石器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者是以手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上具有彩绘和绳纹为特色,称为彩陶文化;后者以轮制黑陶为特色,称之为黑陶文化。一个是代表原始农业的母系氏族社会,一个是代表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和冶铜业已有明显发展和开始的奴隶社会。它们分别出现于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与公元前2900~前2000年。传说中的黄帝、尧、舜是该阶段后期的代表人物,表示已转入父系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初期国家阶段。传说人物来源不一,反映各氏族部落的融合过程 。它代表华夏文化核心区的出现。
              龙山文化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它使黄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济之间及附近地区不同部落经过接近、交往、斗争、融合,形成华夏文化的核心区,并作为凝聚核向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地区与北方的红山文化地区扩散并逐渐进行整合,最终纳入华夏文化。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封建诸侯造成的长期纷争而留下的六国,统一了诸夏,开创了以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由于秦采取了车同轨、书同文、立郡县和确定度量衡的标准等政策,对华夏文化扩散与华夏文化圈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从秦把岭南收入版图以后,汉民多次大规模地向长江、珠江以及云贵地区移民,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华夏文化。当地的土著民族,由于与汉族混居,除西南的山区以外,大多接受中原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过程,成为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北方,由于北面与西北都是干旱的草原与沙漠,当地居民以游牧为主。其南面的汉族则以农为业。由于人口压力、气候变化以及征战和防守的需要,汉人向北垦殖、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牧马,往往产生边境地区的相互斗争与掠夺。但是,双方经济上的互补产生的往来却是基本的。由于游牧民族善骑射、机动性强,往往越长城,进入中原。在东晋、南北朝、五代以及宋代时,游牧民族大量进入边境与北方,并且建立一些不同地域的政权。元、清两代,蒙古与满族还建立全国性的政权。在这种民族与文化的大融合过程中,给华夏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动力、形成新的整合。此外,与新疆、西藏地区,从汉、唐以后,由于民族迁移、政治与经济等原因,不仅彼此文化上有密切联系,而且使华夏文化有所扩大。


              7楼2013-01-26 02:40
              回复
                华夏文化的发展与扩大是在汉族与周边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和整合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它不仅成为中国范围内的主体文化,而且对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文化有深远影响,其共同所在地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而且还通过华人的海外移民而带到世界各地。它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横店华夏文化园尽管春秋战国时有诸子百家,后来有儒释道,但是从汉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后,儒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它的以“仁”为中心,对个人要求“一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周围的人,要“孝、悌、忠、信”;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则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套完整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成为华夏文化核心,也是与世界上其他文化的重要差别。汉语和文字亦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特征。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中包括的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尽管彼此互通性较差,但文字的统一却弥补了此缺点,对华夏文化的统一作出了贡献。汉字的方块具有特殊的笔画,而且一字一义、一字一音节、加上声调不同、同音多字使其文学形式丰富多彩,在书写上也成为一种艺术。
                指南针 古代由于华夏文化包括的地域辽阔,各地环境差异较大,戏曲、饮食、建筑等都在具有共同特征基础上出现各种唱腔与乐器调合的地方戏,酸、甜、咸、辣、风味不同的菜系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在节日上,春节是其文化区内的共同节日。编辑本段学术期刊


                8楼2013-01-26 02:41
                回复
                  华夏文化1991年创刊,1994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局批准,成为公开出版物。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季刊,每季末月25日出版。杂志主编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专家张岂之教授,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李滔、白清才为杂志顾问。杂志为普及性学术文化刊物,开辟有文化评论、历史文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科技文化、医药养生、旅游文化、宗教文化、文化信息等栏目。


                  9楼2013-01-26 02:43
                  回复
                    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化、中国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其特征是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与天朝思想为其骨干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的大部分的“中国”、“中华”、“华夏”乃同义词,皆指黄河、长江流域一带。
                    中华文化主要发展于华夏文明且为多源头文明,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并吸收北方草原文明等。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果。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国各大古代文明长期相互影响融合,黄河流域农耕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因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相互争夺主要区域,其黄河与长江的农耕文明也因而不断被北方蛮夷影响、同化,以致到在已经经历了大量北方蛮夷的入侵之后的今时今日已经失去大量自身特征。在先秦以前以华夏为代表,从汉代以后主要由汉族传承其文化,历史上汉族经历多次的民族融合过程,以汉文化为主体并多次融入其他周遭民族的文化与西域文化。[1]
                    由于中华文化的高度文明,以及东亚各国国家基于发展的需求,使得东亚各国的受中华文化影响甚深。其中儒家文化尤其受到各国君主喜爱,由于其注重君臣伦理、忠诚、华夷之辨的文化正符合东亚各国的现实需求,以及频繁互相交流的人口,使得中华文化能广为传播至东亚地区,到了19世纪下半,因为殖民主义者入侵,彰显其强大武力而逐渐消逝。参见小中华思想。:中国大陆因为长期受马列思想影响,所以在中华文化传承及延续方面出现断层,现在所呈现的文化和传统中华文化的原貌颇有出入,而台湾虽然在历史上开发较迟,但维系并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来源请求][注 1] 。现在中华文化成为代表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汇,并包容与吸纳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异质文化[3] [4] 。
                    在华人主导的地区,其社会文化通常受到中华文化所影响,尤其是汉语、生活的影响,也即汉化或中国化。除了中国(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之外,在东南亚地区(如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欧洲、北美等的华人聚集地,尽管就地理、政治层面都未必跟中国有关密切联系,但因有大量华人移民,使其文化或多或少带有中华文化成分。


                    10楼2013-01-26 02:49
                    回复

                      思想
                      哲学:历史上,先秦学术思想的诸子百家达到高峰,在汉朝初期崇尚道家黄老治术后来独尊儒术, 宋明两代发展为同时借鉴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的理学与阳明学,清朝则是考据学发展最辉煌。现在则是由儒家与法家(儒表法里)是中华文化圈诸国被广泛研读使用的思想体系。
                      宗教:“ 儒 道 释 ”三教,是中华文化圈诸国被广泛信仰的宗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圈内也有一定数量的信仰者,并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
                      基本精神:春秋大义是中华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之一,旨在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褒贬[17]。
                      华夷之辨 [注 6]、 中华思想 :指的是传统上中国内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一种拥护中华文化的意识型态,其亦包含了对待异族、异国的态度和思想。认为中华思想与文化具有最高的价值,不承认汉民族以外的异族的独自文化的价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对象。也被称为“华夷思想”。小中华思想是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教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产生由中华思想延伸而来的,是以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
                      教育
                      文字:主要使用汉字为正式载体[注 7]。并以文言文为纪录文书体裁,在20世纪之前,于中国以及朝鲜半岛、日本、越南,使用在几乎所有正式的文书上[注 8]。20世纪之后,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白话文取代,而其他国家则开始采用当地语言的书面语。但是现代仍然相当的重视文言文的读写训练。
                      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19][20]。在大陆,国家公务员考试继承了科举成为现代国家公职人员考试制度。
                      生活文化古代中华的日常生活/清明上河图

                      艺术家张择端
                      年份1085-1145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宗族群聚:重视宗族观念,家族里的家长是权威的象征,对内发号施令,对外代表家族,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父系社会:男性在社会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而且重男轻女。
                      农耕经济:以农业社会为主。
                      饮食:稻米文化与筷子文化。
                      茶:源自中国的茶文化[9] 。
                      木构建筑:以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风格为多层台基,色彩鲜艳的曲线坡面屋顶与屋瓦,院落式的建筑群,以合院为代表,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造景的巧妙的园林,并讲究风水[注 9]。


                      12楼2013-01-26 02:56
                      回复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自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大陆,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汉文化圈为中华文化圈的一部分,法国汉学家汪德迈(Lon Vandermeersch)诠释:“汉文化圈,实际就是汉字的区域”,故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台湾属于汉文化圈范围。中国周遭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亦有许多部份源自于中华文化,因为东亚一些族群在创造自己的文明系统时会采用部分汉字、儒学、律令,并大量引入了中国科技、汉传佛教、科举制度、中国文学、中国民俗。但因为传播到不同国家的各自诠释,因此在哲学、宗教、政治、经济、科技、建筑、艺术以及其他民俗等诸多方面仍有许多明显不同[21]。
                        判断其文化受中华文化的影响程度,主要是依照汉字文化传播而定,一般而言,受继汉字文化国家,多半也继承“中华思想”,所以日本、朝鲜、越南为接受中华文化并影响深远的国家[9]。而不具备中华思想且并非中华民族之一的民族几乎全部不使用汉字[22]。而其文化是否属于中华文化亦可依照朝代的关系而定,如该国与中国有附属关系以及其汉化程度有很大关联,例如元朝忽必烈违背大汗选举传统即位以及“行汉法”的主张而被认为是中国的历史朝代之一[23]。在17世纪,满族建立的清朝代替汉族的明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并以其原有的满文化大量融入了汉族文化后产生了满汉文化。满清皇帝也认为自己是中国天子而继承中华文化。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日本亦经常将自己称为神州、中华[24]。李氏朝鲜作为中国附属国也常自称其文化为中华文化之正统,长期以“小中华”自居。越南的安南历朝政权亦常自称属于中华正统,而阮朝认为自身有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这些情况直到列强入侵,外蒙古、朝鲜半岛独立,民族主义兴起后,才不再以此为自称。


                        13楼2013-01-26 02:57
                        回复
                          日本文化在古代奈良时代前期到平安时代前期,强烈受到中国的影响。在奈良时代派遣遣唐使到唐朝留学,在平安时代开始发展了独特的学术,尤以儒学影响最大,江户时代有出现不少儒学者。后来,于平安时代后期(894年)由于停止派遣遣唐使以及在1633年江户时代实行锁国令之后,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
                          日本多以唐制为蓝本,确立了天皇名称、日本国号、中央体制、地方制度、考试制度、土地田赋制度等。京都受唐式文化影响深远,平安京最初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侧为“左京”被称为“洛阳”,西侧为“右京”被称为“长安”,建筑系仿自唐代的洛阳城和长安城。日本的另一个城市奈良市在古代又被称为“平城京”,起初本打算仿照北魏大同的“平城京”,但北魏很快把首都迁到了洛阳,所以,奈良就仿照汉魏洛阳城建造了奈良的“平城京”。日本人借用汉字偏旁发明“片假名”、根据汉字草书发明“平假名”。奈良时期,中国的成实、三论、法相、俱舍、华严及律宗传入日本。至京都时期,在传入天台与真言(秘宗)后,完成了大乘佛教的东传。艺术、娱乐方面,唐朝各项艺术娱乐传入日本,如围棋、香学、书法、音乐、舞蹈等经过消化改造,已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一部分。日本在大化革新时以唐朝礼仪为准则,不依要重罚。
                          日语汉字:日本在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借用汉字来记录本国语言,进行书面交际。日本现存最早的两部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都用汉字写成。于大和时代(公元5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后来独自发展成平假名及片假名。在语汇方面,除了自古传下来的和语外,还有中国传入的汉字词。
                          日本画:大和绘开始于平安时代(794年-1185年),中国的工笔重彩技法绘画方式传到日本,后又发展成为“四条圆山派”。在平安时代早期风行的“唐绘”,主要是宗教画。到了14世纪的室町时代,禅宗的发展对日本视觉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中国宋元时期引进的水墨画取代了彩绘的地位。之后著名画家雪舟更随遣明使到达中国学习水墨画,有代表作《四季山水图卷》。在江户时代以模仿在18世纪由中国元朝传入的南宗文人画的日本南画画派亦得以发展。
                          日本茶道:日本的茶道于源自中国并自行发展出来特殊茶文化,日本留学僧南浦绍明在宋朝时来到中国,将中国径山茶宴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并很快就发展出自己的风格与流派。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最后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注 10]。
                          日本在奈良时代公元5世纪至8世纪,汉传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建造了不少佛寺。日本的建筑以神社、佛教寺院、离宫主要是强烈受到中国的影响。具有汉传佛教色彩的的法隆寺是日本目前既存的最早期木造建筑,被认为是飞鸟时代建筑的核心代表。
                          日本神道其中一来源是道教。


                          15楼2013-01-26 03:00
                          回复
                            越南文化亦是亚太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越南文化,通常指的是由起源于越南北部的京族所创造的文化。与其他同样位于中南半岛的国家所不同的是,在历史上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其文化特征与中华民族非常接近,曾是汉字文化圈的一部分。
                            越南语最初并无文字而只有口头语言,因此当时越南人多使用完全由汉字组成的文言文(越:Hán Văn/汉文)来书写文章。自公元前2世纪开始的长期的北属时代,越南艺术吸收了大量来自中国的因素,并在自主时代以后也不断的受到来自北方的影响。尽管如此,越南艺术中仍保留了很多独特的越南特征。
                            在10世纪起先后传入越南的中国雅乐、儒家音乐、道教音乐、佛教礼仪音乐及其演奏方式和使用的乐器,越南雅乐以顺化宫廷雅乐为代表作。
                            起源于10世纪的越南李朝的红河三角洲一带的越南水上木偶戏,与中国古代宫廷的“水傀儡戏”有很多相似之处[35]。
                            阮朝以前越南人的日常服饰,尤其是平民阶层的日常服饰,较多的受到当时中国的影响,阮朝以前,越南人的日常服饰多穿着类似汉服常服样式的越服。阮朝奉行亲清政策,服饰也受到清朝影响。


                            17楼2013-01-26 03:03
                            回复
                              琉球国从中国引进了许多的包括饮食、音乐、建筑等方面的观念,使得琉球在文化上有接近中国的特点和风俗。琉球人崇尚汉学,士族皆有汉姓,士族男子皆有唐名,民族服饰琉装也受到汉服影响。官员品秩亦仿照中国分为九品。
                              1393年(明朝洪武26年、日本明德4年),琉球学生开始到北京国子监学习,清代时特设琉球学馆于国子监内,作为琉球学生读书和生活的居所。明代有多次派出的“册封使”乘御冠船从中国到达琉球。琉球国冠婚丧祭都遵循明朝和后来的中国朝代的典礼。他们在生活中席地而坐,设具别食,相沿已久,也是从中国的古代的经典中学到的礼节。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当时有很多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亦有学习技艺的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因为琉球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的缘故,所以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他的理论著作。庙中制度俎豆礼仪都按照《会典》。民间也信奉一些源自中国的神只如关公、妈祖等。
                              1719年琉球国在文庙建起了市级别的学校,并从中国人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当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1798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琉球的教育体系开始确立。1879年,随着废藩置县、琉球王朝的消亡,中华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降低。但琉球国士族后裔的族谱及宗祠仍然使用汉姓。


                              18楼2013-01-26 0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