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弄笔吧 关注:27贴子:3,353

【泼墨弄笔】那些被误读的历史,有多少是你知道的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1楼2013-01-27 09:15回复

    墨翟mò dí
    误读:流行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墨翟的人生经历说明,即使是一介“贱民”,只要志存千里,万夫也莫敌。
    正传: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人。约生于公元前468年,卒于公元前376年,是我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做过工匠,长于机械制造,他称自己为“贱民”。从墨子一生的活动看,他属于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他早年曾受过儒家的教育,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他发觉儒家非常强调礼乐,主张厚葬久丧,不利于人民,于是弃儒而去,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学派。  


    5楼2013-01-27 09:17
    回复

      郦食其lí yì ji
      误读:这只嗜好饮酒的“鸡”,天天哼哼哈哈,到处招摇卖笑,最后竟成了奇异的“烹得鸡”。
      正传:郦食其,陈留高阳乡人,少年时就嗜好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于是天下群雄奋起响应。项梁、项羽起兵于会稽,刘邦发难于沛县。当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时,郦食其等非常轻视他们,只有对刘邦十分敬仰。一天,刘邦正在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忽听有儒生求见,非常愤怒,他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读书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瞪大眼睛,手握利剑,大声叱骂看门人。看门人报告刘邦,刘邦一听是高阳酒徒,连脚都来不及擦,赶忙起身迎接,马上谢罪,并赐酒款待,成为千古佳话。后郦食其为刘邦轻取陈留,打好根基立了首功。
      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郦食其又建议刘邦取荥阳,广积粮,据天险,以待机夺天下,并说自己愿意去说服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的这一建议,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战略思想。郦食其到了齐地,向齐王晓以利害,齐王欣然同意罢兵守城。这时由于韩信乘机攻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
        


      6楼2013-01-27 09:18
      回复

        曹沫cáo mèi
        误读:司马迁大兄弟说:这个“曹妹妹”可真够了得,一把匕首就搞定了三座城池!
        正传:曹大妹子说:可惜当时没有美眉在场,不然,拿下十座城池也是毛毛雨!
        曹沫,鲁国人,以力大勇敢著称。鲁公喜勇力,以曹沫为鲁将,与齐交兵,三战三败,鲁公很是害怕,于是乃割逐邑之地以求和,但仍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在柯地会盟。正当桓公与鲁公在坛上盟誓时,曹沫执匕首冲上坛去,劫持了齐桓公,桓公左右恐伤到主公,不敢动作。问曹沫:“你想怎样?”曹沫说:“齐强鲁弱,您以大国攻鲁太过分了。现在鲁国城墙倒塌即会压住齐境,大王您看怎么办呢?”桓公被迫答应尽数归还侵夺鲁国的土地。桓公话说完后,曹沫投匕首下坛,站在群臣之中,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大怒,想毁约食言。管仲说:“不可。若因贪小利而背信诸侯,等于失去了天下人心,不如给他。”于是桓公乃尽退还所侵掠鲁的国土。曹沫三战所失的土地又都被全数归还。
          


        7楼2013-01-27 09:19
        回复

          樊於期fán wū qi
          误读:古人动不动就割自己的脑袋送给别人当礼物,这本是人家的业余爱好,也无可厚非。要是现代还有这种行为艺术,那么,我敢肯定故事的背景一定是情人节那天。
          正传:战国末年人,本为秦将,逃于燕国。秦王政曾以“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时,荆轲谋求以其头和督亢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便行刺。他听说以后,立即自杀,以助成功。


          8楼2013-01-27 09:19
          回复

            李悝 lǐ kūi
            误读:缺乏人文高度和宗教关怀的变法,在历史面前当然“理亏”了。
            正传:战国初期政治家、法学家。魏国人。他以魏文侯相(一说魏文侯师)的身份主持魏国的变法进行了一系列发展封建制的改革。在经济上他提出了“尽地力”的主张,要求充分利用土地多种各类农作物,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和平衡粮价的“平籴法”,保护封建经济。在政治上他主张打击贵族,扶植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封建国君的权力。在法律上,他总结了春秋时期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法经》。魏国通过变法终于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


            9楼2013-01-27 09:19
            回复

              赵衰zhào cūi
              误读:赵衰用忠心耿耿催生出了重耳的春秋霸业,他的后人却用野心勃勃催生出了赵国。
              正传:赵衰,即赵成子,字子金,亦称成季、孟子余。春秋时期晋国之卿。生年不详,卒于晋襄公六年。赵衰早年即有贤士的名声,与少年时期的晋文公重耳相友善。重耳因骊姬之乱出奔,流亡在外19年,赵衰一直相随。流亡期间,赵衰在生活上照顾重耳,路上携带饭食,走散了都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在归国谋位的大业上,更是费尽心机,帮重耳出谋划策。重耳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待他甚好,给他安家,使他过上舒适的生活。重耳一住 5年,不愿离去。赵衰与咎犯等人密谋,把重耳灌醉,抬上马车,又开始周游列国,寻求帮助,终于使他成为晋国国君。晋文公即位之后,赵衰又帮助他走上称霸诸侯的道路。赵氏后来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赵氏的后人赵盾、赵武、赵简子、赵襄子都成为晋国的股肱之臣,最后自立为赵国。


              10楼2013-01-27 09:20
              回复

                诸葛亮
                误读: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深谋远虑,有呼风唤雨、扭转乾坤的力量。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而决胜赤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于司马懿面前摆空城,可谓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威镇八方。总之一句话:不要太神!!简直比神仙还神嘛
                正传:诸葛亮是一个善于内政(尤以刑狱)的书生,而连年动众出征,却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功。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与他的神话还相距甚远。
                在政治才能上,虽然诸葛亮转战大江南北,功劳卓越,为蜀做出的丰功伟绩不可抹杀。不过,在决定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所写那样去舌战群儒,也没有去借东风,更没有什么草船借箭之说。依据历史史料,赤壁之战的主要功劳应归于周瑜。而那名垂青史的《隆中对》其实不能算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算不上一个高明的战略家。与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比,“隆中对”着实相差甚远。


                14楼2013-01-27 09:21
                回复

                  李建成
                  误读:残暴不仁,没有什么建树,残害手足的不仁不义,无德无才的冷血太子
                  正传:在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他一直深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可于仁义道德上,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和李世民一样,李建成也曾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16楼2013-01-27 09:21
                  回复

                    潘仁美
                    误读:一个十足的大奸臣,在杨家将中,公报私仇,致未予以接应,致使杨继业撞死在李陵碑前。
                    正传:历史上并没有潘仁美,其原型是潘美。但是,事实上,潘美却是一个开国功臣。在周世宗时,他已经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潘美作为一位南征北战的将领,为宋王朝的基业立下了非常人可比的战功。
                    太平兴国四年(979),潘美以北路都招讨之职攻打北汉,刘继元大败,北汉亦归宋朝所有。为了安定河东,太宗命潘美留镇太原,他是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节节胜利,以功封代国公。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决定大举北伐,欲收复后晋石氏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潘美与曹彬、崔彦进分帅三路大军向北挺进。当潘美一路摧枯拉朽,连下寰、朔、云三州之际,遭遇了契丹重兵,由于指挥失当,加上护军王侁坚持错误的战术,致使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宋军由此受挫,使太宗北伐的计划宣告失败。太宗对此十分恼怒,将潘美降官三等,以省其愆。第二年,命他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不久,改知太原府。
                    潘美戎马一生,晚年因一失足而使北伐大业败于垂成,心中怏怏,一年多以后,便病死于太原,终年67岁。


                    17楼2013-01-27 09:21
                    回复

                      端午节
                      误读:为了纪念屈原,所以,便有了端午节
                      正传: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它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在节日里,人们插艾蒲、吃棕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则是为了避灾疫,去虫害。少数民族地区过端午节,是古越人举行的龙图腾祭祀俗。南方人的龙舟比赛则是由古时的水上娱乐活动演变而来。
                      这里补充一些事吧,据传,屈原并非自杀,而是他杀,原因是因为屈原与南后郑袖私通,太子横是他们的私生子。横执政为顷襄王后,屈原的政敌子兰、靳尚之流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巨大危险,派杀手赶往汨罗江刺杀屈原。不过,现在大部分专家只是赞同屈原死于谋杀这一观点,至于屈原与郑袖私通引来杀身之祸之说,实在不敢苟同。
                      最后,屈原之死,并不是殉国难,也不是不忍看到秦兵占领楚国后人民遭受苦难而身亡,他是因为自已的官瘾发作而投江。因此,屈原之死并不值得后人们去纪念。


                      20楼2013-01-27 09:22
                      回复

                        夜郎自大
                        误读:夜郎自大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正传:问出“汉与我孰大?”这句话的并非夜郎,而是滇王。而且,因为古时候消息不通、视野不开阔而产生的孤陋寡闻,也是可以理解的。


                        21楼2013-01-27 09:23
                        回复

                          雍正之死
                          误读:有传说是被吕四娘刺杀的,还有说是被宫女、太监缢死的。
                          正传:雍正之死,同他多年勤政之累的体力透支有很大关系;同他心神长期不得安宁、夜不能寝、精神不能贯注、惧怕报应也有很大关系;更同他长期以来不断服用丹药、体力大量积毒有关;他晚年为求长生加大剂量服用丹药,乃至乱服春药更是导致他最终猝死的直接原因。将雍正之死单一归结为纯被工作“累死”未必全面。至于民间所传吕四娘复仇、斩雍正之头云云则纯系民间想象之说,没有可靠证据,不是历史事实。


                          22楼2013-01-27 09:23
                          回复

                            误读:负荆请罪的廉颇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
                            正传:那时候的廉颇其实是年轻人,这时的他,还不到30岁


                            24楼2013-01-27 09:24
                            回复

                              唐伯虎点秋香
                              误读:乃们都知道的
                              正传: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一生坎坷,并非“三笑”中塑造的那种风流快活的喜剧角色。真实的唐伯虎穷困落魄不风流,而秋香则是个大他十多岁的青楼女子。


                              25楼2013-01-27 0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