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故事吧 关注:62贴子:650
  • 4回复贴,共1

《西京故事》主创陈彦:为时代立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著名剧作家“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
参加央视“艺术人生”节目访谈 研习书法
获奖归来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28 09:18回复
    他的最新一部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面世不到两年演了250多场,这是观众对曾经包揽戏曲界大奖的他与他的作品最为自然的接纳。
    他15年前创作的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已经公演了700多场,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这是地方戏极为难得的殊荣。
    1月13日晚上9点钟,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党的十八大代表陈彦坐在位于北京万寿寺路的中国剧院休息室,耳畔是正在演出中的《迟开的玫瑰》那熟悉的眉户唱腔,穿梭于自己30余年的创作路程之中,他思考的是“什么样的作品会在大浪淘沙之中,被时代选择留下来”。
     一部戏演出了15年
    “15年大浪淘沙,一批一批的作品,就像我们看股票的翻牌一样,一排翻过去就不见了,但它还在,还在演,我感到很欣慰。”
     《迟开的玫瑰》这部作品,陈彦真正的写作时间只有19天。“写的时间不长,但是修改的时间比较长,思考的时间也比较长。”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28 09:43
    回复
      作品张扬一种“持守常道”
      “对每一个故事和人物,我都在思考经过历史沉淀后的价值是什么。我不想在作品里演绎新观念,只想在里面找到一种"持守常道"。”
      继《迟开的玫瑰》之后,陈彦2011年创作的作品《西京故事》,也在“国家舞台剧目十大精品工程”的评选中位列榜首。这是他担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后最新创作的现代戏。创作的素材源自在西安的农民工。他曾到西安的两个农民工集散地调查过,其中一个地方,有本地居民1700多人,农民工有5万多人;另一个地方,当地居民有3000多人,农民工有近10万人。
      “只要是知识分子,对社会有思考的人,都会遐想无穷的。为什么农民工处在这样的位置守着这样的清贫,但起码还是社会中的稳定因素呢?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况,他用什么在坚守着自己?《西京故事》开掘了这些主题,比如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都想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都在想着怎么讨巧,这样下去这个社会怎么得了?我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开掘一些诚实劳动的品格,对社会有一种补填的作用。”
      如果总结特色,陈彦说他写的现代戏一是开掘小人物,二是和时尚离得比较远。“对每一个故事和人物,我都在思考经过历史沉淀下来之后的价值是什么。我不想在作品里面演绎新观念,更想在作品里面找到一种"持守常道"。”陈彦说,生活要持守常道,社会要持守常道,现实题材写作更要持守常道。普通人身上守着常、守着道、守着恒的价值观,是他在挖掘的闪光点。


      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1-28 09:45
      回复
        “民众精神”是永恒追求
        “民众精神”应该是文艺家永远追寻的一种精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背景,文艺都应该是照亮和温暖普通民众心灵的烛火。
        在写《西京故事》之前,陈彦准备写的是唐僧。他认真看过唐僧写的西行记,以及后人研究他的书籍。“唐僧取经回来后,两任皇帝先后三次让他出任副宰相,他都没有答应。他说我一生只做一件事。经取回来了,我译完了,这一生也就完成任务了。”
        陈彦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纵然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但他坚持做好舞台剧这一件事。尤其是在担任团长、副院长、院长之后,他与他的同事一道,更加专心致志地挽救和发展秦腔。
        近年来,戏曲界整体上不景气,缺少好作品,更缺少观众,尤其是传统戏曲对新生代观众吸引力不足。在重重艰难之中,陈彦与同事共同的选择与坚守,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成绩。著名作家陈忠实为陈彦随笔集《说戏》所作的序文中写道:“《迟开的玫瑰》和《大树西迁》,两次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两次获得"曹禺戏剧文学奖",两次获得政府"文华编剧奖"。戏剧创作的几项国家级大奖都获得了,且是一得再得,我不仅感慨,而且肃然了。”之后他们排演的大型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让陕西戏曲第三次问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
        2011年年底,教育部将《西京故事》选定为“2012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剧目,在北京、广东、湖南、湖北、天津的十几所高校巡演。陈彦看到在场大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还把秦腔艺术的美带到了亚洲、欧洲、北美的数十个国家。


        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1-28 09:46
        回复
          杰出的艺术贡献与深厚的社会影响力,让陕西戏曲研究院中不少艺术家被民众推选为人大代表,活跃在国家的政治舞台上,发出文艺工作者的思考与声音。身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的陈彦,和他的那些担任陕西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同事们最关心的还是民族精神成长与中华文化建设的问题:文艺家应当追寻、引领与传承怎样的精神信条?如何正确看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陈彦认为,“民众精神”应该是文艺家永远追寻的一种精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背景,文艺都应该是照亮和温暖普通民众心灵的烛火,是唤起他们为生存权利和享有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引信。民族戏曲数百年的历史证明,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一定是持守正道、向上向善,并将特别的阳光照耀弱势的生命。
          对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陈彦多次呼吁“文化精神产品不是都可以拿去变钱的,尤其不能以利润最大化来衡量精神产品生产的价值。”
          “文化产品生产首先要注重社会效益,优秀文化不一定马上就能赚大钱。文化的尊严不在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征服了多少人心。当然,如果既能征服人心,又能征服人的钱袋子,那就是再好不过的文化生产样态了。”
           陈彦认为,文化建设更需要理性精神,需要平常心态、责任情怀和精神定力。在艺术家加强精品意识、责任意识的同时,他希望国家加大对精品艺术的积累、保护、宣传和推广力度,更为广泛和长远地转化与实现文艺作品的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


          来自贴吧神器6楼2013-01-28 09: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