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边疆新命题: 重构能源生态链
这是一段探索与发现资源城市变迁、转型的行程。鄂尔多斯、包头石拐区、乌海、石嘴山,一座又一座因煤而建、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坐落在西部边陲、黄河之畔,筑成中国北疆能源屏障。在共和国工业化列车开启的时候,它们无一不是燃料、资源的供应者,中国早期工业体系的建设者。 50多年过去之后,它们面临资源枯竭、经济衰落、生态环境破坏等相同命题,一些地方甚至被遗忘。在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宏观战略下,它们各自正在找寻出路。 困顿中的转型
行走在资源省区,你可以深刻而震撼地感受当前国民经济运行现状。由于对外部市场依存度高,产业结构单一,受经济下行波及,这些三四线资源城市正陷入尴尬境地。乌海当地一位煤矿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煤炭坑口价格已由400元/吨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20元/吨左右,煤炭价格拦腰砍断,只得采取限产或者关停的措施。” 在一些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要工业园区,看不到繁忙的生产景象。由于没有市场、没有需求,煤炭、焦炭价格暴跌,大量生铁、水泥堆积在厂区。同时,与煤炭相关的装备制造、物流、铁路运输、钢铁等上中下游行业陷入集体困顿。然而,资源地区的困顿在于资源开发仍然有利可图,资源带来的回报远高于其他产业,地方不可能坐拥煤山、矿山而另起炉灶。换句话说,与高耗能、资源项目说“再见”非常困难,甚至必须以牺牲GDP为代价。正因为资源红利的存在,带来鄂尔多斯非理性发展、包头石拐昙花一现式的繁华,还有石嘴山煤炭由盛而衰的变迁。也正因为对资源的过渡依赖,形成资源地区单一的产业结构、脆弱的生态系统,以及沉重的社会负担。即便如此,一些地方仍不愿意面对“资源枯竭”的现状。因为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就失去基础,招商引资也就没有动力。当然,资源转型必须以现有资源和产业优势为基础。正因此,资源地区均提出延长资源产业链,走“煤-焦-化”、“煤-电-化”等精深加工的产业路线。与此同时,资源地区在积极寻求和利用区域外部资源。在以乌海为中心半径200公里范围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煤炭储量142亿吨,预计远景储量500亿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炭储量273亿吨,远景储量1400亿吨。乌海希望将这些资源纳入他发展的大盘子。巴彦淖尔则利用甘其毛道口岸优势,大量进口蒙古煤矿和金属矿产,利用境外资源发展本地资源产业。除继续打资源牌之外,资源地必须发展资源之外的接续替代产业。光伏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则是这些地区极为相似的选择。但是,问题又来了。长期“低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使资源城市优势产业发展不充分,新兴产业缺乏或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资源地区人才资源存在结构性短缺。由于,资源开采是重体力劳动,从业人员普遍文化层次偏低,造成资源型城市人才竞争力较弱,其他产业科技力量不足。但转型是必由之路。包头石拐区将“石拐区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的条幅悬挂在城市的醒目位置,以警示当地资源枯竭的现状。 水资源与发展权
水是工业发展、资源经济转型的关键,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和布局。在乌海新区,绿化带的滴灌彻夜不停地转动,哗哗的声音是夜晚主旋律。长久以来,干旱少雨折磨着这里的植被。当地人有一句话说得非常贴切,“培养一株绿植的成本甚至高于一个科级干部的收入。” 黄河沿线地区将黄河视为未来发展的命脉。内蒙古布局了沿黄沿线工业规划,目的就是借道黄河源头活水。但沿线省份并不能无限取水、用水。黄河水权由黄委会全流域管理,黄河沿线省份均通过行政调拨方式获取水权,且水权置换有严格的规定。在这一标段中,有诸多关于调水、抢水、蓄水的故事,农业水置换工业水是其中之一。鄂尔多斯地处内陆腹地,降水量少、水资源贫乏。伴随大量煤炭加工、煤化工项目上马,工业用水供需矛盾尖锐。以煤制油为例,一吨煤制油耗水13吨。近年来,鄂尔多斯与巴彦淖尔市、黄委会就水权跨区域置换问题反复磋商。双方置换的前提是只能用农业节水作为置换指标。鄂尔多斯得到一定规模工业用水,巴彦淖尔赢得一定规模煤炭资源。此外,乌海市石灰石资源丰富,工业用水指标有限。乌海与巴彦淖尔之间,石灰石与水资源的置换方案也在制定之中。巴彦淖尔希望借此解决本地资源不足的难题,以水为载体,水煤组合,发展当地煤化工。由此可见,黄河水资源不仅开启巴彦淖尔农业文明的大幕,也将推动其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巴彦淖尔的思路是,借助四面来煤、中间有水的优势发展煤化工项目,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