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历历史版本和现行版本:
上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西汉初年的《太初历》,东汉的《三统历》,后来的《四分历》,一直到现在的《紫金历》共有一百多部版本的历法,其中现行的版本是《紫金历》。
在夏历发展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历法:
1) 颛顼历:全国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混乱的状况;
2) 太初历:第一明确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订入夏历,并且明确使用夏正(建寅),并用冬至起算夏历,奠定了以后夏历基本范本的基础;
3) 乾象历:确立了近点月的概念,提出了黄白交点的退行和退行值的确定,并给出定朔的算法,采用一次差内插法计算,定朔法虽然没有在这部历法上采用,但是对后世的定朔法用于民用历法解决了关键性的问题;
4) 大明历:在历法中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此区分了恒星年和回归年的概念,使用依观测值而定下的夏历更加准确,首次给出交点月的数值,被誉为夏历的重大改革,提出了比十九年七闰法更加准确的长闰周即391年144闰法;
5) 戊寅元历:使用定朔代替以前的平朔,从此夏历进入了平气定朔的阶段,依天象而定的民用历法;
6) 麟德历:第一次废除了十九年七闰的固定闰周,而改为依实际观测天象当闰则闰,使夏历又向着天象历法走近了一步,这使这部历法以后的历法而采用,说麟德历以后的夏历是十九年七闰的说法是错误的,可惜的是现在还有一些书和专家还在说现行的夏历是十九年七闰,是不确切的;
7) 大衍历:用定气法排太阳表,创二次不等间距内插法。
8) 应天历:提出更点制,把一夜分为五更,为更点制之始,同时引入七曜纪日,相当于星期制度,这是在夏历中引入了原始的星期制度;
9) 统天历:审述了回归年数值是一个古大今小的变小数,而不再是以前认为的是一个恒定值,这个现在已经由天体力学得到了证明。另外给出的回归年数值是当时最准确的数值,还有就是实际上废除了上元积年(为了减少守旧派的反对设立了一个形式上的上元积年),很多思想都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农历重要版本《授时历》(明《大统历》)的制定。
10)授时历(大统历):这个是传统算法的夏历的最后一个版本,执行时间也是最长的一部优秀夏历版本,真正地废除了沿习以久的上元积年改为直接以实际观测而选的起算点计算,使用三次内插法计算太阳表和月亮表。
11)时宪历:这是明末编写的《崇祯历书》被删减的夏历版本,清初改为时宪历,后来又改名为时宪书,是采用的西方天文理论和算法的第谷体系计算的夏历版本,算法采用西方天文算法,而历法规定继承了《授时历》,而又有新的规定:正式在民用历谱中使用定气,定候,正式把千年以来形成的以冬至为夏历的起算点(历算岁首)的算历习惯上升为明确的历法规定,就是首先夏历每年冬至必须在夏历十一月(子月)里,然后才是中气置闰法,这样就决定了夏历年的实际长度和天文意义。
12)癸卯元历:这个也有叫重修时宪书,采用开普勒三大定律进行计算又一次提高了历算的精度。
13)紫金历:这个是现行夏历的版本,改由东经120度计算,是用现代天文学理论和算法计算定气定朔等时刻的农历版本,精度空前的提高了,它的历法不变,但是历算算法不再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天文新理论和算法的不断更新算法,特别是在1995年以后参照JPL的《DE405/406星历表》计算后,行星运动和月球运动准确到秒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