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文化吧 关注:45贴子:746
  • 3回复贴,共1

“两会”聚焦之二:探寻甘肃文化发展新路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
当文化越来越被公认为发展的软实力时,深藏于甘肃人内心的文化自觉被澎湃激发,久蓄于甘肃人内心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因为,我们身处丰饶浩瀚的文化资源宝库之中。然而,多年行进在“文化大省”的建设之路上,我们的脚步似乎还不够快,我们的优势似乎还不够明显,我们的成果似乎还不尽如人意。
怎样破题,怎样开拓,真正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具有甘肃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软实力,使之成为甘肃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实现“文化甘肃”与“经济甘肃”比翼齐飞?这引发了出席省“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思考。


IP属地:甘肃1楼2013-01-29 19:04回复
    路径一: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发挥特色+继承创新”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
    在深入了解、全面分析我省文化资源禀赋,多次研究和反复思考后,2012年,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弘扬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赋予了甘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素。在省长刘伟平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实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犹如冲锋的号角,开启了甘肃文化建设的新篇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复,必将极大地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在省政协委员、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余胜看来,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逢其时、顺其势。“无论从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还是从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性来看,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完全符合甘肃文化改革发展的需要,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充分体现。”他认为,有了好的构想和平台,还应有好的执行力。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应防止一哄而起、搞“圈地运动”,防止同质化发展,要倡导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应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重要的战略平台,大力推进‘六大工程’,统筹全省各地、城乡之间文化发展,走出一条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子。”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厅长邵明认为,创新应成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核心动力。要抓住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这个关键,完善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文化领域集聚,提升装备水平、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断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省政协委员、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王增海认为,甘肃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定位十分准确,非常符合甘肃实际,是甘肃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在具体实施时,要切实做好深入研究,既要注重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又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化。“发展”是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关键词,而“保护”也是其题中之要义。
    来自文县铁楼乡寨科桥村的省人大代表余文华十分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她告诉记者,目前,文县白马藏族的歌曲、语言、舞蹈、雕刻、刺绣、服装制作等民俗文化都濒临消失。“报告特别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意味着我们家乡特有的白马民俗文化将得到保护。”余文华代表欣喜地说。


    IP属地:甘肃2楼2013-01-29 19:04
    回复
      路径二: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普惠原则+提升幸福指数”
      “公共文化服务是百姓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组成因子。”代表、委员们说,不断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百姓的幸福感就会得到更大提升。“如今,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省人大代表、卓尼县长辫子旅游公司经理杜尕菊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11月,她所在的扎古录镇麻路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每家都能收看50多个频道的节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相信我们以后的生活会更幸福!”
      邵明委员说,这些年,我省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从目前对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的调查显示,全省县级公共图书馆使用面积达标的只有21家,仅占县级公共图书馆的15%;县级文化馆使用面积达标的35家,仅占县级文化馆的25%。”他为此建议,要继续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既抓硬件设施,又抓软件服务,做到硬件过硬,实现广覆盖;软件不软,实现高效能。
      “致富知识送到家,农家书屋人人夸”、“有困难,找书屋”……被誉为快速致富的“加油站”、传播弘扬文明的“播种机”的农家书屋,已成为我省的一大文化品牌。张余胜委员认为,目前,不均等是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时,要把重点放在农村。虽然农家书屋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看书难、借书难、买书难”的问题,但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管得好、用得上,还应进行更多的探索,做更多的努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对此,省人大代表、敦煌阳关博物馆馆长纪永元喜忧参半。他说:“作为民营博物馆,这些年,阳关博物馆承担了与公办博物馆一样的文化服务职能,但却不能和公办博物馆一样纳入到免费开放的行列。”他建议,加大资金补助力度,扩大博物馆免费开放范围,使民营博物馆轻装上阵,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文化的目标是塑造灵魂,不是单纯用来赚钱的,一定要区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陇原大地,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不单是平台建设,还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优秀的文化精品。 


      IP属地:甘肃3楼2013-01-29 19:05
      回复
         路径三:发展文化产业要“准确定位+融合发展”
        只有具备强劲的文化竞争力,才能在新时期的发展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快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引起了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目前,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达到或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5%,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相比而言,我省目前的文化企业普遍小而散,可领航具带动性的企业少,文化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小,没有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条,也没有形成高度链接的产业网络,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经济总量的1.2%左右,居全国后列。“守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省政协委员、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刘铁巍认为,实现甘肃的“文化梦”,必须得有产业的强力推动。报告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战略,这对建设文化大省具有现实意义。她建议,对于我省这样的文化产业后发地区而言,只有在竞争中择实用之策、走特色之路,采取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专一性发展、合纵连横发展、概念先行发展,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后来居上,实现崛起和赶超。
        邵明委员认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要找准有力的工作抓手。比如,培育重点文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园区基地建设等。“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新兴业态的跨界融合,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张余胜委员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延伸步伐的不断加快,各个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推进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产业,而且能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纪永元代表认为,应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考核体系,真正促进这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话语,一条条富有针对性的建议,都在探索甘肃文化大踏步发展的新路径。而要拥有强大的文化力量,未来文化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IP属地:甘肃4楼2013-01-29 1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