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kie画吧 关注:33贴子:225
  • 15回复贴,共1

这也是备份,关于西马的文学的一点东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针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说的,所以,先概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是以唯物观为出发点的,文学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社会反过来通过经济基础作用于文学艺术的生产。证明文学同社会经济背景及政治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以此暴露了那种认为文学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传统观点的错误之处。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派哲学,流派很多。具体的下面写。先从一些非内容方面入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来自发到的西欧,这就和来自不发达的中东欧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地理差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斗室在西欧出生或进入理智之年的与西欧的知识传统有一定联系,她们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也多中产和富裕,未给他们提供充分进入工人运动的条件。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13-01-31 21:22回复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代表人物的出生集中在两个时段,一是世纪之交前十五年间出生的一代。他们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好的资本主义”这个19世纪美梦的毁灭而激进化,并在这个动力的推动下开始寻求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出路。而是1900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都在两次战争之间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走向激进。这样特殊的时代和地域背景和他们的理论有一定联系


    IP属地:澳大利亚2楼2013-01-31 21:58
    回复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理论的非实践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特点,这种“学院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他们的“理论综合”或者说是“美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的综合之上。他们的作品较为系统,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零散的、片段性的对文艺问题的讨论有所不同,而且相对于普利汉诺夫、梅林和其他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化约主义理论而言,也有长足进步。可是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已经使文化理论的丰富性胜过了经济或政治理论。他们关注的全部焦点已经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问题了。


      IP属地:澳大利亚4楼2013-01-31 22:19
      回复
        分说,作为一种“综合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总特征就是用西方现代文艺观、美学观“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美学观、他们只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当做一种社会--历史的文艺批评方法或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代表人物卢卡契,首开将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混为一统的风气。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方法”“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只能按其创始人奠定的方向发展,扩大和深化”卢卡契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重新表述生命哲学和新黑格尔主义。卢卡契勾勒了一个倒退的历史轨迹。伟大诗史时代,人的心灵统一了艺术和生活,那是艺术就是生活,反之亦然。而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小说,趋势“破碎的世界的镜像”,折射出心灵和世界的分离。


        IP属地:澳大利亚5楼2013-01-31 22:29
        回复
          法兰克福学派也坚持着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化这个方向,用黑格尔的“理性”概念把马克思主义命题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融为一炉,力图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生活沦丧、美学趣味贫乏和低下的现实状况、


          IP属地:澳大利亚6楼2013-01-31 22:32
          回复
            而马尔库塞(也属于法兰克福学派)则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相结合,从理论上,给弗洛伊德学说的“本我”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经济基础”之间、“自我”和“上层建筑”,“超我”和“道德”“法”意识形态之间画上等号,暗示人的本能欲望是一个**性的力量,是一切艺术理想的源头。


            IP属地:澳大利亚7楼2013-01-31 22:35
            回复
              萨特,试图使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使之成为真正的人血。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由”


              IP属地:澳大利亚8楼2013-01-31 22:37
              回复
                阿尔都塞和皮埃尔·马舍雷等人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引入了大量的索绪尔语言学、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的命题和内容。


                IP属地:澳大利亚9楼2013-01-31 22:39
                回复
                  甚至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雷蒙·威廉斯在其理论建构的背后也保存了利维斯主义者的这个身份。


                  IP属地:澳大利亚10楼2013-01-31 22:40
                  回复
                    2作为“意识形态批判”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理解文学的前提是理解整个社会过程,因为文学也是其中的一部分。经典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任何一种社会心理归根到底都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这种特殊的知觉形式,与观察世界的主导方式有关,或者说与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意识形态有关。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从反映论出啦,从文艺的内容方面来理解社会过程对文艺的决定性关系。而西方马克西主义者则从“总体性”这个概念出发,认为形式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也是有社会历史所决定的,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因为是作为一个整体范畴反映着历史时代的总体性的。


                    IP属地:澳大利亚11楼2013-01-31 22:46
                    回复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和文艺是第二性的,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第一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开始就反对这种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区分方式,并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异化”和“物化”,无产阶级已经被“整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阶级意识,因而无产阶级面临着自身阶级意识的危机。在西方马克西主义看来,**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戳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谎言,是否能以这种方式是无产阶级意识得以复兴。因此,对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批判”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IP属地:澳大利亚12楼2013-02-01 22:20
                      收起回复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从否定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个概念,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不真实的观念,它掩盖着事实的真相,掩盖了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本质,并使得一切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知不觉地按照它的意识形态进行判断。这样,有两项任务摆在了他们面前。一方面,对有害的、貌似无涉现实的艺术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批判,另一方面是发掘激进的现代艺术的合理性,并从理论上给予支持。如,阿多诺的理论构造,论证了现代艺术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作用,并与这种艺术的意识形态保持了某种“同一性”。马尔库塞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在艺术中,发现了所谓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侵蚀的审美之维。但对艺术的意识形态批判,暴露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含混性。一方面,它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得出社会决定艺术的命题。另一方面,他又将艺术视为促生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力量,因此不得不通过艺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区分出具体作品中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和超越性、批判性的“审美之维”两个范畴。这只是把矛盾更明显的摆了出来,用新的理论语言提出了如何辩证地将历史的方法和美学的方法结合起来的文学理论问题。


                        IP属地:澳大利亚13楼2013-02-01 22:44
                        回复
                          例子。卢卡契,
                          物化或异化理论
                          卢卡契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使其存在的本质特征。这种异化现象不仅成为外在客观世界的根本特点,而且也成为人的内在世界的根本特征。他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商品结构的本质已被多次强调指出过。它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物质性,并从而获得一种“幽灵般的对象性”,这种对象性以其严格地、仿佛十全十美的合理的自律性掩盖着他的基本本质,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所有痕迹”


                          IP属地:澳大利亚14楼2013-02-02 06:41
                          回复
                            异化是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商品关系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属人”的关系,资本主义的一切非人特征已经成为了处于这种社会中的所有人的主观态度。"异化是历史的结果”,历史的本质以物质实践为核心,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在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劳动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实践本身最直接地提供了对社会存在的本质最重要的、直接的证明。实践对于真正的、批判的本体论来说,也是必要的客观核心。”目的性的劳动是“本质劳动”,是对人的本质规定,这一劳动过程在最初阶段首先是使个体形成日常生活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这种个体性意识


                            IP属地:澳大利亚15楼2013-02-06 09:28
                            回复
                              异化是资本主义的资本逻辑、商品关系替代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属人”的关系,资本主义的一切非人特征已经成为了处于这种社会中的所有人的主观态度。"异化是历史的结果”,历史的本质以物质实践为核心,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在自然史与人类史相互作用下展开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劳动构成了社会存在的根基,“实践本身最直接地提供了对社会存在的本质最重要的、直接的证明。实践对于真正的、批判的本体论来说,也是必要的客观核心。”目的性的劳动是“本质劳动”,是对人的本质规定,这一劳动过程在最初阶段首先是使个体形成日常生活的意识和自我意识。这种个体性意识由于是源于与自然交换的协作劳动和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因而也是普遍的意识、“总体性”的意识。每个个体在这种关于自身稳固性的认识的意识形态范围内,进行着合规律的劳动,在一种与自身的劳动对象直观的关系中改变着物质基础,这就是阶级社会史前史中普遍的劳动状况和意识状况。


                              IP属地:澳大利亚16楼2013-02-07 0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