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音律吧 关注:12贴子:44
  • 4回复贴,共1

中国古代音律类著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音乐,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古代,礼乐并重,班固《汉 书•艺文志》引孔子话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二者相与并行。”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音乐要繁 荣,必须有坚实的音律学知识的基础。由此,古人对音乐的重 视,也就促进了相应音律知识的发展,促成了音律类著作的涌现。


1楼2013-02-01 16:25回复
      在先秦时期,古人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音律学知识,但这些知识大都 分布在有关书籍之中,没有专论音律的著作。例如,传统十二律的名称及其 意义,最早是在《国语•周语》一书中得到阐发的;影响古代音律计算达两 千年之久的三分损益法,具体内容则首见于《管子•地员》篇。而《吕氏春秋•季夏记•音律篇》,则详细记载了运用三分损益法计算十二律的具体过 程,其《古乐》篇还记述了古人关于十二律起源的认识。在《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对音律与节令、气候之关系,都有所论述。这些论述,构 成了中国古代音律学说与天文密切相关的重要特点。在先秦古籍中,论述到 音律知识的,还有很多,上引数种,仅是一些典型例子。


    2楼2013-02-01 16:26
    回复
        进入汉朝以后,音律知识广泛散布于各类书籍之中的情况,并未发生多 大变化。实际上,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存在的。例如《淮 南子•天文训》是一篇天文学著作,但它却花相当大篇幅讨论音律理论,七 声音阶就是在这本书中首先被提及的。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量音乐著作。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记录了“乐六家百六十五篇”,从书名来看,这六家乐书的内容,主要是音乐艺术,并非从数学和物理角度专门讨论乐理的音律类著作。班固对当时的音乐状态 有个评论,他说:“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在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这一评论,反映了当时音律知识的一般状况。


      3楼2013-02-01 16:26
      回复
          此外,班固 在《汉书•艺文志》的“五行类”中,还记述了一些与音律有关的著作。把音律与灾异相联系的倾向,先秦时期亦有,到汉代表现得更 严重了。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迁作《史记》,开辟中国史书的新纪元。《史记》在音律类著作中,也有其独特地位,它首开以专章讨论音律之先例。《史记》 的八书,“乐”、“律”占其二,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尤其是在“律 书”部分,司马迁除了介绍有关音律计算的具体内容外,还以风和气为基础, 对五声、十二律以及和历法相关的十干、十二支、十二月和二十八宿进行介 绍,进一步加强了古人把历法和音律相对应的思想倾向。这套理论,为班固 所继承,在《汉书》中得以发挥,变得更为系统化。班固将律、历合为一志,称为《律历志》,由此开始,奠定了音律学说在正史中不可动摇的坚固地位。至今我们要了解古人的音律知识,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要到《二十五史》相应 的《律历志》中去寻找。
          《汉书•律历志》的作用不但在于它开辟了在正 史中“律”、“历”合 一论述的先例,而且还在于它的内容的权威性。在这篇“志”中,班固记载 了王莽时由刘歆主持的“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所进行的考订音律和度 量衡的工作。刘歆在这一工作完成之时,有一份“典领条奏”,详细论述了 他们所认为的度量衡和音律的基本原理。班固认为这一“条奏”“言之最详, 故删其‘伪辞’,取正义,著于篇。”刘歆的理论为后人所接受,这使得《汉
        书•律历志》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音律著作之一。 除了正史中的《律历志》以外,古籍中还有许多专门的音律类著作。例如《隋书•经籍志》载录乐类著述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其中绝大部分属 于音乐艺术类,但其中也有诸如《乐律义》、《钟律义》、《黄钟义》之类 看上去似与音律有关的著作。类似情况,后世亦然,例如《旧唐书•经籍志》“乐类”部分的载录,即与之相仿。


        4楼2013-02-01 16:28
        回复
          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4-08 07: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