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年前的昨天与绝崖先生在文宣王吧论过善与恶,最后并未有定论。绝崖有言:“他会怕被逮住!就这么简单,不代表他有廉耻心呀!”“逮住他是要坐牢的!就这么简单!”现在思之,此语确妙。
天泉以为“善”的根源便是“推己及人”,阳明先生说:“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细细推想,圣人路过井边,看到井中有一个孩子在挣扎,他的第一个念头必定是“那个孩子真可怜”,第二个念头必定是“我要去救他”。发出这两个念头时,圣人的论据是什么?他肯定会把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此时一定非常害怕。如果我淹死了,我的父母、家人一定非常难受。”此论据即是推己及人,所以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泛爱,亲仁的人。
恶的根源则刚好相反——一个小人路过井边,同样看到井中有一个孩子在挣扎,他的第一个念头必定是“那个孩子真可怜”,第二个念头也许是“赶紧离开,不要被别人误认为是自己把孩子推下井的。”小人内心虽亦有良知萌发,但无奈不能推己及人最终亦是无用。这大概就是善与恶的区别所在。
简明善与恶的根源,则要深入了解“善”与“伪善”的区别,在下简概括为“真良知”与“罪责感”。
在下一年内常思考,董平先生在《传奇王阳明》中举出的“盗贼都要选择晚上偷窃,看到**都会害怕”例子,以此说明“良知人人都有”确实很妙,但可惜仍有漏洞。因为细想盗贼的念头,必定是畏罪,说到底还是害怕触犯自己的私利,也就是所谓“罪责感”,与良知有毫厘千里只差啊。周茂叔常令寻孔颜乐处,在下以为此乐便是“支配自己的权力感”。以此推论,一个致良知的人必定是快乐的,因为他拥有自由之美,天下最大的权利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我们之所以不能说盗贼或是井边小人是致良知,因为他们依然是站在自己私利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把“责任”、“义务”看成了食人虎,恻隐之心也异化成了私心。
就罪责感的广义来说,我们不能说一个一生不犯法的人一定致良知,不能说为了炒作而做公益的人致良知,也不能说迫于他人压力为自己错误行为道歉的人致良知。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道德的力量,才能说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做“心的国王”。否则,只是一团随处飘荡的污气,没有灵魂又何来自由呢?
天泉以为“善”的根源便是“推己及人”,阳明先生说:“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细细推想,圣人路过井边,看到井中有一个孩子在挣扎,他的第一个念头必定是“那个孩子真可怜”,第二个念头必定是“我要去救他”。发出这两个念头时,圣人的论据是什么?他肯定会把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此时一定非常害怕。如果我淹死了,我的父母、家人一定非常难受。”此论据即是推己及人,所以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泛爱,亲仁的人。
恶的根源则刚好相反——一个小人路过井边,同样看到井中有一个孩子在挣扎,他的第一个念头必定是“那个孩子真可怜”,第二个念头也许是“赶紧离开,不要被别人误认为是自己把孩子推下井的。”小人内心虽亦有良知萌发,但无奈不能推己及人最终亦是无用。这大概就是善与恶的区别所在。
简明善与恶的根源,则要深入了解“善”与“伪善”的区别,在下简概括为“真良知”与“罪责感”。
在下一年内常思考,董平先生在《传奇王阳明》中举出的“盗贼都要选择晚上偷窃,看到**都会害怕”例子,以此说明“良知人人都有”确实很妙,但可惜仍有漏洞。因为细想盗贼的念头,必定是畏罪,说到底还是害怕触犯自己的私利,也就是所谓“罪责感”,与良知有毫厘千里只差啊。周茂叔常令寻孔颜乐处,在下以为此乐便是“支配自己的权力感”。以此推论,一个致良知的人必定是快乐的,因为他拥有自由之美,天下最大的权利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我们之所以不能说盗贼或是井边小人是致良知,因为他们依然是站在自己私利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把“责任”、“义务”看成了食人虎,恻隐之心也异化成了私心。
就罪责感的广义来说,我们不能说一个一生不犯法的人一定致良知,不能说为了炒作而做公益的人致良知,也不能说迫于他人压力为自己错误行为道歉的人致良知。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道德的力量,才能说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做“心的国王”。否则,只是一团随处飘荡的污气,没有灵魂又何来自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