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吧 关注:620贴子:3,123
  • 7回复贴,共1

天泉读书札记《善与恶的两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记得一年前的昨天与绝崖先生在文宣王吧论过善与恶,最后并未有定论。绝崖有言:“他会怕被逮住!就这么简单,不代表他有廉耻心呀!”“逮住他是要坐牢的!就这么简单!”现在思之,此语确妙。
天泉以为“善”的根源便是“推己及人”,阳明先生说:“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细细推想,圣人路过井边,看到井中有一个孩子在挣扎,他的第一个念头必定是“那个孩子真可怜”,第二个念头必定是“我要去救他”。发出这两个念头时,圣人的论据是什么?他肯定会把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我此时一定非常害怕。如果我淹死了,我的父母、家人一定非常难受。”此论据即是推己及人,所以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泛爱,亲仁的人。
恶的根源则刚好相反——一个小人路过井边,同样看到井中有一个孩子在挣扎,他的第一个念头必定是“那个孩子真可怜”,第二个念头也许是“赶紧离开,不要被别人误认为是自己把孩子推下井的。”小人内心虽亦有良知萌发,但无奈不能推己及人最终亦是无用。这大概就是善与恶的区别所在。
简明善与恶的根源,则要深入了解“善”与“伪善”的区别,在下简概括为“真良知”与“罪责感”。
在下一年内常思考,董平先生在《传奇王阳明》中举出的“盗贼都要选择晚上偷窃,看到**都会害怕”例子,以此说明“良知人人都有”确实很妙,但可惜仍有漏洞。因为细想盗贼的念头,必定是畏罪,说到底还是害怕触犯自己的私利,也就是所谓“罪责感”,与良知有毫厘千里只差啊。周茂叔常令寻孔颜乐处,在下以为此乐便是“支配自己的权力感”。以此推论,一个致良知的人必定是快乐的,因为他拥有自由之美,天下最大的权利都掌握在他的手中。我们之所以不能说盗贼或是井边小人是致良知,因为他们依然是站在自己私利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把“责任”、“义务”看成了食人虎,恻隐之心也异化成了私心。
就罪责感的广义来说,我们不能说一个一生不犯法的人一定致良知,不能说为了炒作而做公益的人致良知,也不能说迫于他人压力为自己错误行为道歉的人致良知。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道德的力量,才能说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做“心的国王”。否则,只是一团随处飘荡的污气,没有灵魂又何来自由呢?


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2-03 09:44回复
    另:在下又疑卓吾先生“童心说”,赤子之真,仍须礼节之。赤子见兄、见父知亲亲,未必知尊亲、孝亲,不学礼节,难免有无意之恶行,不能诚意。此非向外求,只是要充盈童心。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2-03 09:44
    回复
      @绝崖意学


      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2-03 09:45
      收起回复
        此文且为一年学**结,光阴飞逝,一年内又发生了好多事情啊。


        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2-03 09:46
        收起回复
          当时写得有些乱了,得总结一下。
          举圣人与小人的例子是要说明良知(怵惕之心)人皆有之,但如若不能推己及人,亦不能致良知。举盗贼的例子是要说明只有纯粹基于道德责任的念头才能称作良知萌发,也就是看一个人是否致良知,不能光看结果而要看动机。


          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2-08 21:31
          回复
            人心有良知亦有其恶念,为何为善为何为恶,在于心中一念成仁,一念贪欲。试问天泉,人为何犯罪,皆因心起贪念,贪念若毒气,充盈全身,纵人之行,乃成恶念,恶念生恶事成。人在此刻已不知知止,定心之本,未有远虑,故而行事皆心中欲念而行,贪念越大,恶行愈重。人作恶实为掩过而不愿悔改,如同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覆水难收。 例如一人盗窃,乃一时恶念起,后有畏惧,然不思行善亦忘记知止。见有人看到他,便起杀心,恶念进一步加剧,杀人之后,畏惧刑名,而远遁,又犯重罪,环环相扣必越滚越大。心中虽有良知,然而较之恶欲,何其渺小,恐怕只是事后一个畏惧之心罢了。若可得知止之心,心中良知先动而后行,恐怕此人早就还了宝,自首去了!那么其罪有止,其行悔改,不过小过,久之乃改,若冥顽不灵,必成大祸到那时悔之晚矣!故而良知之发在前在后,对于人之所行有巨大意义!故而我所言君子小人之别:君子有过,过而改之;小人有过,过而掩之。


            IP属地:山西6楼2013-03-12 22: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