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枋得吧 关注:25贴子:153
  • 0回复贴,共1

财富五百强进了,离GE还有多远——冯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8月7日到17日,同60班在GE克劳顿村全球培训中心学习了十天。课上和课下,正式和非正式,学习GE的管理工具,了解这些工具的应用历史,和GE上到一把手Jeffrey
Immelt、下到克劳顿村俱乐部酒保交流,感触良多。一直思考的中心问题是:华润集团已经进入财富五百强了,什么时候能够赶上GE?
GE一直是华润学习的标杆:超过125年的历史、全球多元化的业务、30万人的员工队伍、顶尖企业高管的摇篮。1985年,GE的收入规模为250亿美金,和华润集团当前的收入规模相仿。GE当前的收入规模几乎是华润集团当前收入规模的7倍。如果华润集团保持20%左右的年复合增长率,如果GE保持两倍于美国GDP的年复合增长率(4%左右),15年之后,2025年左右,“十五五规划”末期,华润集团将会在收入规模上赶上GE(未考虑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因素。如果考虑,华润将提前赶上GE)。如果实现,我们大多数人还能活着看到。问题是:这个“如果”可以实现吗?华润集团现有的商业模式、组织能力、管理基础等等能否支持这样大的规模?能否支持这样快的持续增长?我们还能多产生多少利润中心一把手、多少专业人士、多少德才兼备的员工?这些职业经理人还能多喝多少酒、多牺牲多少睡觉时间来弥补组织能力和管理基础的不足?这支持续疲劳的脂肪肝的队伍还能拉着华润集团这个战车走多远?
相通
在GE克劳顿村这十天,个人观察,好公司都是类似的,好的多元化公司就更是类似。比较之后,华润集团和GE有三点惊人地相似:
第一,喝酒。克劳顿村的俱乐部里,从啤酒到红酒到烈酒一直备着(尽管酒保晚上十一点就下班了,尽管我们第一天晚上就喝空了他们备着一周的酒),总体负责我们培训项目的老大姐Varda
Peskowitz一个晚上连干了十杯茅台,这个老大姐和GE中国区总经理和整个60班一起在纽约中国城大四川火锅店喝夜啤酒,40多个人喝空了火锅店的啤酒、喝空了隔壁便利店的啤酒、喝空了附近几个街区所有深夜营业的便利店的啤酒。
第二,劳作。老大姐Varda
Peskowitz和她老公合在一起,已经为GE工作了近70年。问这个老大姐一周工作多少小时,老大姐说,好的时候70多个小时,不好的时候80多个小时,她老公也差不多,她和她老公都不是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好典范,在GE,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好典范并不多,但是她喜欢她的工作。宋董说,在华润,对于经理人,工作和生活的界线不得不非常模糊,他上次休假是20多年前了。
第三,学习。2009年,尽管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远没有过去,GE还是投入10亿美金用于员工学习。克劳顿村每年平均接待5000名客人、45000个客房入住。一个GE的初级经理到GE最高管理层,除了在工作中的修炼,还要经历三大类、八大模块的系统性内部培训,每年都要进入克劳顿村或者其他全球学习中心接受再教育。华润集团也在多年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连续开出集团经理人60班、置地70班、水泥70班,华润大学正在筹建中。
相异
在GE克劳顿村这十天,个人感觉,GE历来使用的管理工具(精益六西格玛、加速变革、客户管理、群策群力等等)并不是高深的理论物理或者哈佛商学院的教材,GE经理人和华润经理人单独摆出来,GE经理人的先天禀赋常常不如华润经理人。华润和GE管理上的差距在哪里?

第一,流程。不同层级的GE经理人都常常强调流程,“在GE,我们把一切流程化,一切,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一切。”在华润,我们做事常常没有流程,同一件事儿,张三和李四做出来不一样。在华润,即使有流程,也常常在一个人或者一组人脑袋里,没有落到纸上,如果这个人或者这组人不在了,这个流程也消失了。
第二,人员。GE经理人的先天禀赋尽管不非常出众,但是都受过类似的商业教育,理解一套类似的现代商业语言。在华润,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经理人的理解基本都不一样。比如,提到战略,有些经理人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口号,有些经理人脑海里浮现出的是详细到战术层面的行动计划。比如,提到战略和执行哪个更重要,有些经理人认为业绩是埋头做出来的,有些经理人认为业绩是战略引导出来的。
第三,坚持。GE的这些精益流程,是在GE总裁直接推动下,GE系统内全职负责流程优化的近6000人在过去近20年中持续改进形成的。华润集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核心领导层的相对稳定。我们崇尚外向型的创业者精神,开疆拓土,攻城略地,但是我们还没来得及崇尚内向型的职业经理人精神,精耕细作,盛食厉兵,“以己之不败,待敌之可胜。”内向型的精益管理需要由上至下、不求速效地坚持,我们的文化还没有兼容这个成分。
赶上
当我们在中国的时候,兄弟单位和上级领导单位来华润调研我们的6S管理、战略管控、业绩文化等等,我们倾囊而授。当我们在GE克劳顿村的时候,我们反复询问GE各种管理经验,GE的经理人倾囊而授。其实这两个倾囊而授基于同一种自信:学习的人很难学走。国内的兄弟单位,很难复制华润的天时地利人和,很难有华润的体制和机制。我们要将我们自身的组织能力提升到GE的水平,我们做得出那么多适合华润的流程吗?我们能在整个华润系统使用同一套商业语言吗?我们有足够的持续变革的动力吗?后10年到15年,我们还能有之前15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我们能从上到下地坚持推动华润的组织能力提升吗?
如果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也可以肯定地说,华润必将在15年之内赶上GE,成为屹立于世界企业之林的优秀中国大型企业集团。


IP属地:山东1楼2013-02-04 23:47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