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授牌仪式。秦腔《西京故事》等15部全国舞台艺术精品成为2010—2011年度重点资助剧目,分别获得了100万元奖励。这些作品何以成为代表我国舞台艺术最高水平的精品,常演不衰?记者通过采访,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创新题材征服观众
“梦既然有,苦就该尝,日子迟早会过亮堂,咬咬牙啥事都通畅,那太阳,一定会照上咱脸庞。”在秦腔《西京故事》中,罗天福这一形象唱出了城市追梦者的坚定和情怀。《西京故事》依靠讲述打工者的故事登上了重点资助剧目的榜首。“社会底层小人物不能被遗忘,他们的生命价值需要张扬。”编剧陈彦向记者表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这部“接地气”的剧目于2011年3月唱响舞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演出250多场。
和《西京故事》的“接地气”不同,昆曲《红楼梦》则用清新雅致赢得了观众。2011年,由北方昆曲剧院创排的昆曲《红楼梦》首演,这也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200多年历史的经典小说《红楼梦》首次精彩碰撞。“用昆曲神韵传达小说精神,这是当代《红楼梦》舞台剧创作创新的重要成果。”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季国平说。
而对于越调《老子》来说,河南省越调剧团让老子告别了传统印象中“半人半仙”的感觉,把他塑造成一个和蔼和亲、可敬可爱的老人。
从秦腔《西京故事》到昆曲《红楼梦》,从杂技剧《天鹅湖》到越调《老子》,它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经典,用题材上的创新征服了观众。
“梦既然有,苦就该尝,日子迟早会过亮堂,咬咬牙啥事都通畅,那太阳,一定会照上咱脸庞。”在秦腔《西京故事》中,罗天福这一形象唱出了城市追梦者的坚定和情怀。《西京故事》依靠讲述打工者的故事登上了重点资助剧目的榜首。“社会底层小人物不能被遗忘,他们的生命价值需要张扬。”编剧陈彦向记者表示。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这部“接地气”的剧目于2011年3月唱响舞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演出250多场。
和《西京故事》的“接地气”不同,昆曲《红楼梦》则用清新雅致赢得了观众。2011年,由北方昆曲剧院创排的昆曲《红楼梦》首演,这也是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和200多年历史的经典小说《红楼梦》首次精彩碰撞。“用昆曲神韵传达小说精神,这是当代《红楼梦》舞台剧创作创新的重要成果。”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季国平说。
而对于越调《老子》来说,河南省越调剧团让老子告别了传统印象中“半人半仙”的感觉,把他塑造成一个和蔼和亲、可敬可爱的老人。
从秦腔《西京故事》到昆曲《红楼梦》,从杂技剧《天鹅湖》到越调《老子》,它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经典,用题材上的创新征服了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