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揣测他们的战略心理时,我们先要分析当时袁绍军的实际处境。
袁绍军的主要优势是,公孙瓒灭亡后,已经几乎没有后顾之忧了,军力和版图都已经是天下第一。
袁绍军的主要劣势是,连年用兵,民生问题和军需物资问题出现了短缺情况。
然后我们再来看两种战略。
持久战主张,休养生息为主,但是要对曹操便将不断骚扰,让其无法发展。直到时机来临。这种战略建立在,曹操无法发展的前提上。当冀州生产力恢复和曹操露出破绽,那时候再一举击破。其战略担忧的是现在不一定打得赢曹操。
大决战主张,趁现在士气正旺,军队正强,集结力量,一举讨灭曹操,一统天下。这种战略建立在袁曹实力对比悬殊的战略考量下。而且现实情况是曹操南征北战,也在连年用兵。其战略担忧是曹操挟天子实力越来越强。
很多人认为,袁绍之所以官渡失败,是因为袁绍没有采用冀州阵营主张的持久战战略。我觉得,这完全是一厢情愿。历史上没有如果,就好像当年陈宫和吕布,难道换一种战术就一定赢吗?要不是曹营荀攸郭嘉献了水攻计,估计曹操就退兵了。所以各有各的理,只不过命运和历史两位大神已经商量好了。就算是你的计策天衣无缝,命运也能把它扯成两半,历史也能将其践踏如泥。故而,我们再次讨论当时袁绍的心理。
袁绍为什么采纳了河南阵营的战略?难道就因为都是河南人?
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曹操占据中原,不管汝南、颍川,还是南阳、徐州,这些士人谋士的主要出产地都在曹操手中,作为中原人,对于收服中原、收复家乡的愿景,这绝对是刻在心理深处的。袁绍作为汝南袁氏一族的领头羊,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有这个愿望。而反观冀州人所提出的持久战,有一个致命伤——时间!
当年,袁绍和沮授讨论,沮授说数年就可以平定河北。可是袁绍灭公孙瓒花了足足8年!当年人在中年,并且胸有天下大志的袁大公子,如今已经成了开始考虑后嗣问题的袁大爷。对于平定天下,他已经是迫不及待了。能早一年灭掉曹操收服中原,那么就绝不拖一天发动战争。换言之,时间,是袁绍决定采纳河南阵营根本原因!
时间正催促年迈的袁绍,发动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
然而,袁绍,他的性格有明显完美主义,其特征是优柔寡断,是个与行动派的董卓相对的思考派,做之前总是想太多。所以,不把事情准备周全,不在脑子里勾画出一个必胜的战争计划,他绝对不会发动大决战。而且他不是庸人,他很清楚后勤对于战争的必要性。因此他其实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战略。即,恢复生产力,扩军备战,同时小规模试探进攻,但是大军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主动出击(即是刘备在徐州被打得惨败,依然不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军事消耗,积累大决战的资本,但根本原则上依然是不管有没有时机只要准备充分,就发起大决战。这个战略安排的全貌,将逐渐在随后1年多内陆续呈现。不再详细阐述了。
性格决定命运,袁绍身上体现无余。但是党争是千百年不变的政治,这一点,在三国任何势力那里都能看到。既然已经是历史,那么就已经是既成事实,我们无能为力,只能笑看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袁绍军的主要优势是,公孙瓒灭亡后,已经几乎没有后顾之忧了,军力和版图都已经是天下第一。
袁绍军的主要劣势是,连年用兵,民生问题和军需物资问题出现了短缺情况。
然后我们再来看两种战略。
持久战主张,休养生息为主,但是要对曹操便将不断骚扰,让其无法发展。直到时机来临。这种战略建立在,曹操无法发展的前提上。当冀州生产力恢复和曹操露出破绽,那时候再一举击破。其战略担忧的是现在不一定打得赢曹操。
大决战主张,趁现在士气正旺,军队正强,集结力量,一举讨灭曹操,一统天下。这种战略建立在袁曹实力对比悬殊的战略考量下。而且现实情况是曹操南征北战,也在连年用兵。其战略担忧是曹操挟天子实力越来越强。
很多人认为,袁绍之所以官渡失败,是因为袁绍没有采用冀州阵营主张的持久战战略。我觉得,这完全是一厢情愿。历史上没有如果,就好像当年陈宫和吕布,难道换一种战术就一定赢吗?要不是曹营荀攸郭嘉献了水攻计,估计曹操就退兵了。所以各有各的理,只不过命运和历史两位大神已经商量好了。就算是你的计策天衣无缝,命运也能把它扯成两半,历史也能将其践踏如泥。故而,我们再次讨论当时袁绍的心理。
袁绍为什么采纳了河南阵营的战略?难道就因为都是河南人?
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曹操占据中原,不管汝南、颍川,还是南阳、徐州,这些士人谋士的主要出产地都在曹操手中,作为中原人,对于收服中原、收复家乡的愿景,这绝对是刻在心理深处的。袁绍作为汝南袁氏一族的领头羊,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有这个愿望。而反观冀州人所提出的持久战,有一个致命伤——时间!
当年,袁绍和沮授讨论,沮授说数年就可以平定河北。可是袁绍灭公孙瓒花了足足8年!当年人在中年,并且胸有天下大志的袁大公子,如今已经成了开始考虑后嗣问题的袁大爷。对于平定天下,他已经是迫不及待了。能早一年灭掉曹操收服中原,那么就绝不拖一天发动战争。换言之,时间,是袁绍决定采纳河南阵营根本原因!
时间正催促年迈的袁绍,发动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
然而,袁绍,他的性格有明显完美主义,其特征是优柔寡断,是个与行动派的董卓相对的思考派,做之前总是想太多。所以,不把事情准备周全,不在脑子里勾画出一个必胜的战争计划,他绝对不会发动大决战。而且他不是庸人,他很清楚后勤对于战争的必要性。因此他其实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战略。即,恢复生产力,扩军备战,同时小规模试探进攻,但是大军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主动出击(即是刘备在徐州被打得惨败,依然不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军事消耗,积累大决战的资本,但根本原则上依然是不管有没有时机只要准备充分,就发起大决战。这个战略安排的全貌,将逐渐在随后1年多内陆续呈现。不再详细阐述了。
性格决定命运,袁绍身上体现无余。但是党争是千百年不变的政治,这一点,在三国任何势力那里都能看到。既然已经是历史,那么就已经是既成事实,我们无能为力,只能笑看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