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吧 关注:99,468贴子:644,506
  • 32回复贴,共1

闲谈袁绍集团的两次战略分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头


1楼2013-02-07 12:27回复
    在揣测他们的战略心理时,我们先要分析当时袁绍军的实际处境。
    袁绍军的主要优势是,公孙瓒灭亡后,已经几乎没有后顾之忧了,军力和版图都已经是天下第一。
    袁绍军的主要劣势是,连年用兵,民生问题和军需物资问题出现了短缺情况。
    然后我们再来看两种战略。
    持久战主张,休养生息为主,但是要对曹操便将不断骚扰,让其无法发展。直到时机来临。这种战略建立在,曹操无法发展的前提上。当冀州生产力恢复和曹操露出破绽,那时候再一举击破。其战略担忧的是现在不一定打得赢曹操。
    大决战主张,趁现在士气正旺,军队正强,集结力量,一举讨灭曹操,一统天下。这种战略建立在袁曹实力对比悬殊的战略考量下。而且现实情况是曹操南征北战,也在连年用兵。其战略担忧是曹操挟天子实力越来越强。
    很多人认为,袁绍之所以官渡失败,是因为袁绍没有采用冀州阵营主张的持久战战略。我觉得,这完全是一厢情愿。历史上没有如果,就好像当年陈宫和吕布,难道换一种战术就一定赢吗?要不是曹营荀攸郭嘉献了水攻计,估计曹操就退兵了。所以各有各的理,只不过命运和历史两位大神已经商量好了。就算是你的计策天衣无缝,命运也能把它扯成两半,历史也能将其践踏如泥。故而,我们再次讨论当时袁绍的心理。
    袁绍为什么采纳了河南阵营的战略?难道就因为都是河南人?
    我认为,正是这个原因!这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曹操占据中原,不管汝南、颍川,还是南阳、徐州,这些士人谋士的主要出产地都在曹操手中,作为中原人,对于收服中原、收复家乡的愿景,这绝对是刻在心理深处的。袁绍作为汝南袁氏一族的领头羊,饱受儒家文化熏陶,自然也有这个愿望。而反观冀州人所提出的持久战,有一个致命伤——时间!
    当年,袁绍和沮授讨论,沮授说数年就可以平定河北。可是袁绍灭公孙瓒花了足足8年!当年人在中年,并且胸有天下大志的袁大公子,如今已经成了开始考虑后嗣问题的袁大爷。对于平定天下,他已经是迫不及待了。能早一年灭掉曹操收服中原,那么就绝不拖一天发动战争。换言之,时间,是袁绍决定采纳河南阵营根本原因!
    时间正催促年迈的袁绍,发动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决战!
    然而,袁绍,他的性格有明显完美主义,其特征是优柔寡断,是个与行动派的董卓相对的思考派,做之前总是想太多。所以,不把事情准备周全,不在脑子里勾画出一个必胜的战争计划,他绝对不会发动大决战。而且他不是庸人,他很清楚后勤对于战争的必要性。因此他其实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战略。即,恢复生产力,扩军备战,同时小规模试探进攻,但是大军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主动出击(即是刘备在徐州被打得惨败,依然不动),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军事消耗,积累大决战的资本,但根本原则上依然是不管有没有时机只要准备充分,就发起大决战。这个战略安排的全貌,将逐渐在随后1年多内陆续呈现。不再详细阐述了。
    性格决定命运,袁绍身上体现无余。但是党争是千百年不变的政治,这一点,在三国任何势力那里都能看到。既然已经是历史,那么就已经是既成事实,我们无能为力,只能笑看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楼2013-02-07 12:27
    回复
      2025-05-19 17:00:57
      广告
      对于持久战时间这一观点,十分赞同。袁绍耗不起了。199破公孙紧接着 200官渡 显然袁绍是迫不及待了。官渡之后,没蹦跶两年就一命呜呼了……


      4楼2013-02-07 14:05
      收起回复
        楼主写的不错,可惜只写了官渡战略计划、分歧的部分,如果能把官渡后续部分的两派分歧再描述一下就更好了。


        IP属地:天津5楼2013-02-08 14:08
        收起回复
          lz的意思是袁绍想毕其功于一役但是操之过急了。我觉得袁绍是个人物,横刀向董卓的时候还是很有气度的。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2-08 16:54
          收起回复
            自从袁绍杀了那个什么洪和陈容,我就觉得他不行。横刀向董卓的场景,裴注认为不可信。


            IP属地:湖南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2-08 22:17
            收起回复
              对于臧洪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还要复杂一些。
              曹操南渡黄河到东郡,原本应该就是出于对南方防御的考虑。因为袁术势力已经染指豫州,而周昂又不是孙策的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袁绍需要在黄河以南构筑防御,避免在他对付公孙瓒、张燕之际背后有人捅刀子,因此张邈、曹操、鲍信其实是构成了隔绝河北的战线。
              最先出现矛盾的是张邈与袁绍,但兖州叛乱之后,袁绍的态度很值得研究。一方面,他是支持曹操的,而另一方面他用臧洪担当的东郡太守。臧洪原本是张超的亲信,而张超是张邈之弟、兖州叛乱的参与者。
              袁绍有骑墙政策的倾向,他一方面希望曹操复振,并索要家眷;另一方面似乎试图用臧洪斡旋与张邈兄弟关系——这应该是出于自身战略考虑。他并不在乎胜利的是谁,他关注的是兖州的控制者必须与自己是同盟关系,用于继续防止南方势力的北侵。
              当吕布战败后,张邈随之没落,曹操渐渐占据上风,袁绍的骑墙自然倾向曹操,而臧洪在东郡也就没什么价值了。袁绍还是认同臧洪是个人才的,但臧洪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与张氏兄弟的情谊,最终走上了绝路,实际上他是袁绍骑墙政策的牺牲品。


              IP属地:天津9楼2013-03-11 20:47
              收起回复
                我不觉得挟天子有太大用,他的作用更像饮鸩止渴,可共苦不能同甘,只对有能力没实力的弱者有用,袁绍当时已有气色,挟天子和自己为天子,显然后者更有诱惑性。袁绍在官渡失误太多,基本都源于臣下内斗,互相制肘。谋士前线出力,逮捕他后方家人也就算了,还泄露这个消息,这不是逼着造反么。当年汉武为此还杀了泄露消息促成李广利反叛之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3-11 22:1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