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花馍吧 关注:52贴子:470
  • 12回复贴,共1

【闻喜花馍】---『花馍新闻』捏着花馍过大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2-07 17:08回复
    渐近春节,在山西闻喜县无论你到哪个村庄,走进哪一户农家,都可以看到农家小院内几个老姐妹围坐一团,她们面带笑容,十分轻松地和面、揉搓、挑压,面团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上上下转动,一不留神,那面团就变幻成鲜艳的小花、开屏的孔雀、威风八面的老虎,涂上五颜六色更是活灵活现,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来到一户农家,只见三个妇女,在一个面案上,一个像擀饺子皮似的捏面揪面切面,把面分给另两位,那两位各做各的,或圆片,或团儿,或块儿,工具甚多,小镊子、小铲子、小剪子、小竹签、小细棍……各类工具各有各的用场,面形有剪出的、有压出的、有揉出的、有擀出的,一点点面,不大会儿工夫,成了一类形状,再花一点点工夫成了猪、成了虎或成了花瓣,一点点地捏,一点点组合。当栩栩如生的花卉、动物出现在俩妇女的手掌上、案板上时,观时的紧张立时变为惊叹和欢欣。我们为她们的技艺叫绝,而她们自己则看得很平淡。


    2楼2013-02-07 17:0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闻喜县地处黄河流域的河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花馍在南垣北山更是农家村妇的一绝。全县200多个村几乎都有制作花馍的能工巧匠。在千百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花馍的制作工具只是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但制作工序十分考究,要用头道白面、温水、发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等九道工序。千百年来,是由一辈辈老人口传心授教下来。花馍种类繁多,如花馍狮子。狮子被打扮得花枝招展,大造型上满饰小造型,浑身上下带鼻子眼睛的那些装饰,特具象又特抽象,抽象到你根本说不出是什么,可又分明是须是须、眼是眼,活生生的小精灵。狮子头更是具象的写意派,形非而神似,有色调,偏紫偏红,点缀些黄和绿,感觉上可是五颜六色;龙凤配,有龙有凤,成双成对,婚事上用的,也是极夸张的手法,比狮子更艳。带鳞的爪子,带翎的尾巴,才看出是龙是凤来,真正配套,还要有红线串着,月老拴红线,龙凤心相连;对对馍。馍上是大朵的花卉,对对造型各不相同,多为结婚喜庆。


      3楼2013-02-07 17:09
      回复
        花馍象征着喜庆吉祥,在当地花馍成了每个重要场合必备的食物,形成了“有花馍就有喜事,有喜事必有花馍”的习俗。每逢过年过节或者办喜事,孩子过满月等,家里总是摆开长长的案板,村里的妇女们全都聚集过来,一边拉家常,一边蒸花馍,热气腾腾的花馍出炉后,再染成五颜六色,蒸花馍的场景有着一种和谐的氛围,每每回忆起心里总是温馨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再加上蒸花馍工艺复杂,人们图省事,谁家办事,就送点礼钱行事,曾经的巧手媳妇也不再热衷蒸花馍了。农家人引以为傲的花馍也曾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危机。


        4楼2013-02-07 17:10
        回复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的重视和挖掘。村妇们也在琢磨将“花馍”这张烫金的名片发展成能致富的产业。有远见的精明人瞄准了“花馍”产业,他们算了一笔账,一公斤的面粉可以蒸6个馒头,到超市也就卖10元钱。但一公斤的面粉做成一个小老虎,有了观赏性,又能给孩子做礼物,在市场上最少可以卖100元。这是高出几倍的附加值啊,于是尝试产业化发展,让“花馍”走出农家小院,进入城市居民的餐桌。


          5楼2013-02-07 17:10
          回复
            山西民俗花馍:从农村走向城市
            逢年过节,象征喜庆吉祥样式繁多的花馍,出现在餐桌上。拥有上千年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闻喜花馍,如今正从广袤的农村走向城市。临近春节,花馍销售日渐火爆。
            17日,记者来到位于山西太原西矿街的民俗店铺,一个5层高的花馍摆放在店铺门口,上面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图案,与玫瑰花瓣的形状夹杂在一起,馍上写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美好的“吉祥”字样,店面挤满了来自太原市区不同年龄段选购者。  店铺门口的样品花馍吸引了80后女孩的注意,她走近花馍,边观赏边拍照,“这些花馍做得真细致”。顾客品尝后也啧啧称赞“很好吃,感觉有点甜。”一位久久徘徊于店铺里的七旬老太告诉记者,现在在城市很少见到这么正宗的花馍。
            素有“花馍之乡”美称的山西闻喜县,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当地人生活主要以面粉为主,蒸花馍的习俗已流传上千年。在农村,花馍是节日、祭祀、婚丧、寿诞等大事少不了的贡品,制作工具为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  “制作工具简单但工序讲究,要历经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九道工序。”闻喜县县长张建元曾介绍,目前,该县340个村都有专业花馍艺术家,年龄均在50岁以上,“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来继承传统花馍并加以创新,带动整个闻喜花馍的产业。
            2008年,闻喜花馍以其独特的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花馍在沉寂多年之后,逐渐成为繁华都市的“座上宾”,频繁出现在高端宴会、小孩满月、生日、婚庆、寿诞等场合。位于山西太原南内环街的一家饭店,形态各异的花馍呈现在婚庆礼仪的餐桌上,嘉宾赞叹,“喜庆的花馍,都不忍心掰开吃掉。”饭店负责人说,“不同节日用不同形态的花馍,来代表不同的意义。”
            据介绍,在2012年举办的首届春节花馍文化节上,2000多种花馍吸引了5万余民众参观,4件花馍创世界记录,并远销港、澳、台及世界各国。在太原负责销售的山西闻喜县退伍军人白晓峰告诉记者,“快过年了,各大饭店、单位需求购买花馍的人很多,已经供不应求。”   为了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当地学校专门开设花馍专业课程,培养继承人。张建元表示,希望闻喜花馍成为艺术精品、礼仪使者,走进千家万户。


            6楼2013-02-07 17:14
            回复
               闻喜被称为“花馍之乡”,闻喜342个行政村几乎每个村都有制作花馍的巧匠,当地有这样的说法“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闻喜花馍除了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花样繁多,搭配组装成的花馍给人以空凌玄妙、活灵活现之感,其繁而不乱、鲜艳而不失协调的装饰得到民间美术专家的青睐。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花糕”非常像现在城市里的蛋糕,是圆形、夹层、上盖合成的圆扁形花馍。“花馍”是用圆形、桃形、鱼形等面团作为花馍主体,出笼后插上所需面花。吉祥物多以动物为主。“盘顶花馍”仍属于是祭祀活动中摆在食箩顶节的专用花馍,只能观赏,不能食用。  闻喜花馍制作过程要经过九道工序:首先用筛子、簸箕筛小麦,簸净土杂,再用水淘洗,而后装进竹篮或布袋放在阴凉处凝水,存放一日,便于麦粒皮与麦粒分离。第二步是专门选取头两遍最白精粉,再用最细的丝制面箩过一遍,去掉其中的粗粉粒和碎麦皮。第三步是选取少量特制酵母掺进一定数量的笼面,用水搅和后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期发酵。第四步是酵面发好后,按蒸馍量的多少,掺进等量面粉,用温水和匀后,进行揉制,至少要反复揉八遍,以瓷光有筋、软硬适度为标准,软硬度很重要,硬了蒸不虚,易裂口,软了易变形。第五步是捏形,通常由大家公认的能婆婆、巧媳妇担当,她们凭自己的高超娴熟的捏塑技术,依据提前商定好的花馍品种,主体配件分开捏制或一体捏制。第六步就是把捏好的花馍雏形,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用棉被盖好,让其适度发虚。第七步是开水上笼,急火上气,笼圈封严,大小分蒸,落气出笼。第八步是花馍出笼后,趁热用食品色点染、描绘。第九步是待花馍晾妥后,根据形状总体的需要,用竹签插上陪衬的面花,组合成一个完整的面塑艺术品。
              闻喜花馍和民间的重大礼仪活动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它被广泛用于节日、婚嫁、寿诞、丧葬、上梁、乔迁等诸多民俗风情活动中。  不同类型的花馍有着不同的含义,如闻喜花馍的代表作“老虎火喜”,“火喜”是闻喜方言,意为“护携”,是一个直径为40多厘米的大白馍,白馍顶上一朵鲜艳的花朵或童子,代表新生的婴儿,一圈围着十几个头朝外、大张口、憨态可掬的小老虎,象征虎保护孩子长大成人。如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家要给新娘家蒸“上头糕”花馍,待新娘出门时,妈妈要将“上头糕”的根部一段裁下来,让一对新人带走,意为女儿应在婆家扎根,其余切成片分送给家族与邻居,表示喜鸟儿翔远了。给老人蒸的寿糕花馍,一周有九只造型优美的狮子簇拥着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
              闻喜花馍伴随着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一路走来,这个集历代妇女集体智慧结晶的花馍现如今已成为一种品牌和产业,当地人纷纷将花馍当作礼品送给外地人,如今闻喜县城有20余家花馍铺,花馍外交十分活跃。


              7楼2013-02-07 17:17
              回复
                花馍作为晋南的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已有千年的历史。闻喜花馍,因其逼真的造型、鲜艳的颜色以及劲道十足的馒头口味,被人们誉为“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艺术”。近日,运城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播出闻喜花馍专题片,对闻喜花馍的用料选材、制作工艺、吉祥寓意、发展前景等进行了全方位展示报道,晨报特将专题片解说词辑录整理刊发,以飨读者。闻喜花馍久负盛名。
                虽为食用的馒头,但因花式繁多,故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曾是皇室贵族大典礼仪的贡品,传承至今,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民俗寓意及浓郁的地方特色。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大放异彩;在2012年举办的“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誉其为“指尖上的艺术”。
                “馒头”俗称“馍”,是晋南人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主食。晋南的农村有句俗语“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可以看出,“馍”是晋南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备的佳品。
                围绕这一传统民俗,近几年,闻喜县大力发展花馍文化产业,拓展其产业链,使这一悠久的传统民俗焕发出全新的产业文化气息。近日,记者走访闻喜县各大馍铺,深入了解了这一指尖上的艺术。
                舌尖上精益求精 2013年春节前夕,闻喜县北垣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比往日里更加忙碌了。临近春节,作为馈赠亲友的地方特产,闻喜县传统名吃——北垣馒头的销量供不应求。北垣馒头,在闻喜县乃至晋南地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其色泽诱人,味道清香带甜,口感筋道,深受晋南人喜爱。
                “做正宗的北垣馒头,仅从选材上就非常严格,必须选用地道的北垣面粉。北垣小麦磨成的面粉,做出的馒头清香筋道,甜中带香,营养丰富。另外还有北垣的深井水,佐以传统的‘老酵面’(北垣老干酵),之后再经过和面、揉团、醒面、蒸制几个流程,最终才能制作出正宗的北垣馒头。”北垣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红斌说。
                负责和面的技师张体辰告诉记者,在所有的制作环节中,“和面”是最基础的工艺,面粉、水和酵母的混合比例都十分讲究。面和得好,硬软适合,才能蒸出地道的馒头。
                “面和出来以后,则是揉团,这也是北垣馒头制作工艺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它考验的全是技师的手工。揉的次数多、劲道大,面内的空气才能够被充分挤压,蒸出的馒头才能够瓷实筋道。”马红斌介绍说。
                揉团成型后,还要搁置在温暖的醒面室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发酵。待面团里的气体充分挥发后,就轮到最后一个环节——蒸制。经过45分钟的高温蒸制,北垣馒头特有的味道便是满屋飘香。
                随后,马红斌告诉记者,现在的北垣馒头虽然有现代化的工艺流程批量生产,但是传统的用料和制作中的手工操作保障了馒头的色泽和味道,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传统的韵味,这也是北垣馒头的精华所在。
                目前,北垣食品有限公司有工人技师70多名,全是来自附近农村有经验的蒸馒头师傅。临近年关,每天制作的1000多箱馒头全部发往运城、太原、北京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指尖上妙笔生花 如果说北垣馒头是“舌尖上的美食”,那么闻喜花馍则是从“舌尖上的美食”跳跃到“指尖上的艺术”。
                记者来到一家“嫦娥专业合作社”花馍铺,见到七八个老技师正忙着制作花馍。地面上摆满了制作好的花馍盆景(图1、图2、图3),合作社负责人朱学冰告诉记者,这些盆景都是顾客提前预订好的,平时,类似于这样的花馍产品也是供不应求。随后,朱学冰还告诉记者,这个成立半年多的专业合作社,一个月大约能制作出17件花馍作品。
                “这些都是今天要发走的。这东西就是比较费工夫,耗时间,慢功出细活,所以人家要的时候,咱老是赶不上,做不过来。像咱们传统的民俗符号狮子(图4)、老虎、莲花,在外都很受客户的喜欢。这莲花盆景,寓意好事连连,一般放在家里的茶几或电视柜上。还有一些饭店开业,他们门口的桌子上一般也选用咱们做的花糕。”朱学冰说。


                8楼2013-02-23 09:3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面做的花馍不仅色彩艳丽,造型逼真,而且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深受大家的喜欢。由于是全手工捏,因此与一些塑料花卉摆件相比,闻喜花馍显得更加绿色环保。
                  在合作社里,记者还见到了闻喜县花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董巧兰老师。如今70多岁的老人,做了一辈子的花馍,几乎所有的面塑只要一经过老人之手,便都活灵活现。采访现场,老人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便捏出了一条腾龙。老人说,花馍对面的要求要硬一点,要经过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的精雕细琢。但最关键的,还是对造型的修剪与雕琢。
                  目前的闻喜县,花馍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县有6家花馍专业合作社,研发出婚庆花馍(图5)、寿诞花馍(图6)、营养花馍等系列产品,以及龙王宴、宰相宴、状元宴、关公宴等系列宴席,产品远销太原、北京。
                  富民强县的文化名片 闻喜县薛店镇是传统的花馍制作产地,当地从事花馍产业的人已近千人。薛店镇镇长张宴平告诉记者,现在这一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富民产业。为了让这一古老的产业发扬光大,镇政府也想了不少办法。
                  张宴平说:“我们先是在全镇评选出了20多名花馍能手,创建了一个仙女花馍专业合作社,带领花馍能手到北京、山东等地进行观摩学习,然后,大家进行交流,想点子、搞创意,确保花馍推陈出新;其次,我们政府统一供应原料,花馍所有的面粉全是咱们北垣当地的石磨面粉,水是500米以下的深井水,确保了花馍的品质。最后,镇政府帮助专业合作社开拓市场,组织大家到北京参加奥林匹克国际美食节、山东梁山国际厨艺大赛等国际比赛。”
                  闻喜县花馍协会会长樊辉生介绍说:“我们县委县政府在做好工强农富的前提下,决心打造文化名县,闻喜花馍要成为一张文化名片,而且也是拉动打造闻喜文化名县的一个突破口。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闻喜花馍、世界花馍、百亿花馍,把闻喜花馍打造成承载5000年华夏文明的文化产业,打造成千家万户的富民产业,打造成不同消费群体的大众产业。”
                  如今,闻喜花馍已经成为闻喜县的文化名片,2012年,该县举办了花馍文化节,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现在,太原首家闻喜花馍专卖店已正式开业,首日订单突破6万箱。闻喜的花馍产业正逐步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9楼2013-02-23 09:30
                  回复


                    10楼2013-02-24 08:08
                    回复
                      把花馍文化产业发扬光大


                      11楼2013-02-24 09:18
                      回复
                        美图


                        12楼2013-03-04 21:30
                        回复
                          非遗保护发扬,非遗文化底蕴不被现代污染,两者不对立。


                          IP属地:陕西13楼2023-04-19 1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