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于正吧 关注:1,044贴子:193
  • 9回复贴,共1

╬2013/2/7╬·★〓清朝发饰演变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2-07 21:28回复
    清入关之前的女性发型: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后金国,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
    清朝后妃的旗头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本贴按照其出现的大概时间顺序,做个整理。(吐个槽:其实清朝后妃的发型就是又“八”字变成“一”字然后出现小黑板的过程)


    2楼2013-02-07 21:29
    回复
      一、“软翅头”、“小两把”和“两把头”(时间大约是从清前期到嘉庆时期)
      1、软翅头 “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它的雏形发式为“软翅头”。梳全发于头顶,束之以绳,分成两缕,各用红线绳缠成两把,长约三至五寸,呈八字形双垂于脑后,后来由竖垂脑后逐渐演变成横卧头顶,于是发展为“两把头”发式,俗称“高粱头”。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像“软翅头”(“高粱头”)的图片,但是真正的高粱头比图中要低,也不像这个图中的头发
      那么厚和茂密,图中明显是加了假发。


      3楼2013-02-07 21:29
      回复
        2、“小两把”
        (1)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
        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
        “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


        说到“小两把”在众多的清宫戏中只有《少年天子之顺治篇》比较符合历史,大家对“小两把”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张图是里面瑾贵人的“小两把”,非常标准的。这种发式,不能戴很重的首饰,只能戴一下小首饰和鲜花之类的。
        (2)“小两把”除了上面的这种样式的,还有一种比较低垂的样式。



        4楼2013-02-07 21:29
        回复
          (2)第二阶段
          两把头在康乾以后(大概是嘉庆时期),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这里的一字头比后面补充介绍的一字头要长,并且用了假发)、“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高.“双角”也不断扩大。
          说到这个时候的发式,大家可以参见《金枝欲孽》,这部电视剧里的后妃发式是比较尊重历史的。这个发式比起第一阶段,发架大了,假发多了。

          @lolena 帖子里的这张图也挺标准的。

          补充:“一字头”(这种发式我没有考证过,只在资料中看过几次这个名字,唯一确定这个发式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康熙时期已经有了,而且梳这个发式是有支撑物的,但我不确定是不是乾隆时期那种像眼睛架子的那种发架,从它的形状和发髻大小来判断,我觉得应该不是。)


          6楼2013-02-07 21:30
          回复
            二、架子头
            架子头出现的时间应该是道光时期,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因在髻中衬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称“架子头”。据说是道光的孝全皇后发明的,这个发式用的是六角形的发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子头”。这个架子头的“双角”更加长了,发髻是两层,用的假发也更多了。
            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固的戴在头上这种“架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繁荣,满族妇女的传统发式也开始出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



            7楼2013-02-07 21:30
            回复
              三、大拉翅
              这是晚清时期才出现的,慈禧太后发明的,但是我们在清早中期的宫戏里经常看见,典型代表是还珠里面的,这是清宫戏里面让人习以为常的BUG了。
              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于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于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里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
              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于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
              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着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8楼2013-02-07 21:30
              回复
                3、额覆短发,谓之“前刘海”或“刘海”。
                “前刘海”本所谓雏发覆额,言幼女的幼发垂额貌。至光绪庚子以后,则不分年幼年长,额前大多留额发了。其式样也不完全一样,有平剪如一株线,也叫“一字式”,其长达二寸,一般都盖在眉间,也有盖住两眼的。有“垂丝式”,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式,其状如垂丝如排须。还有燕尾形,有微作弧形。有似初月弯形等。
                到民国初年,更风行一种极短的前刘海,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名叫“满天星”。初时尚极短,后则“刘海”渐蓄渐长,有覆至半额者。至宣统年间则将额发与鬓发相合,垂于额两旁鬓发处,直如燕子的两尾分叉,北方人称日“美人髦”。又有在额发中置小木梳而以额发卷裹,使额上作隆起高卷状。
                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辫根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未婚女子的这种蓄刘海的传统发式相传几百年来没有变化,不仅民间如此,即是皇宫选秀女时也不例外。
                据《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慈禧由秀女初入宫时,和许多秀女一样的打扮,“脑后拖着条乌油油的大辫子。辫根扎着二寸长的红绒绳,辫梢用桃红色的绦子系起来,留下一寸长的辫梢,蓬松着垂在背后。右鬓角戴一朵红色的剪绒花,额前整齐的齐眉穗盖住宽宽的额头。白嫩细腻的脸颊像一块纯净的玉”。满族姑娘的这种打扮,从里往外透着润泽,使人看上去清纯、爽眼。


                10楼2013-02-07 21:31
                回复
                  2、清朝宫女装扮(又是清宫戏里面的一个大BUG)
                  清朝宫廷内的普通宫女尤其是低等宫女,在宫中是不能穿花盆底鞋和梳旗头的。清朝宫女穿衣有严格的制度。春夏穿绿色衣服,秋冬穿褐色衣服。浅绿、湖绿、深绿、老绿,浅褐深褐等等。以素雅为标准,不能太扎眼,不能太艳了,又不能显得太平常,所以袖口常用素色的线绣些淡雅的花样。
                  宫女一般都是辫子头,梳个大麻花辫子,用红绳绑好了,又清秀又利落。辫子头是清朝入关前就有的发型,也是传统发型。宫女不许化妆。不过若是喜庆日子,淡淡的化上一点也可以。


                  12楼2013-02-07 21:31
                  回复
                    〓〓〓〓〓〓〓〓〓〓〓〓〓〓〓〓封〓〓〓〓〓〓〓〓〓〓〓〓〓〓〓〓


                    13楼2013-02-07 21: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