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后花园吧 关注:2贴子:75

公选课一点点笔记,完全零起点的那一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存在主义: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盛行于40、60年代, 是人本主义思潮影响的最大流派哲学
人物:尼采(萌芽)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萨特
文学人物:萨特,加缪,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
特点:存在主义者很多哲学家也是文学家
存在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对人的自由的区别:
自由主义者:人人生而平等的个人主义的自由
存在主义者:注重时代感受和人的生命体验,强调人的独一无二,人的自由是一种选择的自由、人的价值由自己创造。
核心命题:宇宙间只有人才是真正地存在,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存在的意义不取决于他物,他人,而是人自己自由解释,设计,选择,创造的,人应当负起自己存在的责任,人使对象成为人的对象,人可使对象成为有意义的对象,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产生背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了人的异化的焦躁、
影响:不仅影响欧美,还影响拉美东亚,产生了全球性影响,不只影响哲学界,还影响文学,服饰,真正走上了“十字街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IP属地:澳大利亚1楼2013-02-07 23:59回复
    有关存在的解释;
    "海德格尔{先驱}{德国人}(曾效忠希特勒)
    《存在与时间》标志德国存在主义的形成 《形而上学导论》《通往语言之路》
    部分观点:提出个人的存在即“亲在”(此在)是真正的存在
    1、认为“存在者”与“存在”有根本性区别,这个区别是本体论的差异、 存在是存在者的共性 存在者是具体的,对象的,有内容的,有规定性的,可解说的 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是不可说的 存在的问题比存在者的问题更具本源性 先有存在,再有存在者的先,是一种逻辑上的先。
    2、真正的存在是人的存在,我的存在“亲在”
    雅斯贝尔斯(德国人)《存在哲学》《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
    萨特:存在主义由德国向法国发展 (曾拒领诺贝尔文学奖 )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部分观点:存在分为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自在存在即外部的客观世界
    1 它没有内在性(既不是主动,也不是被动,不是好的,也并非坏的……)没有对自身的关系(人的反思是“主体 的自己”对“客体的自己”的行为,而客观世界不存在这样的关系)
    “它就是它自身”无意义的,不可名状的
    2 它“由自身而充实,完全是不透明的(即无秩序的)”它处于变化之外“没有发展”它就是它所是的东西 因此 它是不可认识的
    3 “它是偶然发生的,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它是荒谬的
    自为存在即人的存在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地存在。
    最大特点:非实在性“虚无”(不确定,变化,无限可能) 因此它不受任何东西包括其自身的束缚,它完全是主动的,自由的,它不断否定,创造着自身,也不断 维持着他物、
    两者关系:人是万物借以显示自己的手段,由于人的存在才有万物的存在,万物"停止在永恒的默默无闻的状态中” 只有人的意识才能唤醒他们


    IP属地:澳大利亚9楼2013-02-08 00:09
    回复
      比较思考:王阳明“心外无物”
      这层楼空着……因为我不好意思把我自己的答案放上去……


      IP属地:澳大利亚10楼2013-02-08 00:10
      回复
        总结:存在主义的一般特点
        1 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而且只有人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但并非唯一的)存在。
        2 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并不预先存在,人要在行动中赋予独特本质)
        3 人的存在是指人的非理性的内心情绪体验
        4 人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是人的自由选择
        5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存在主义对哲学目的的看法
        1 建立研究人的存在的“具体哲学”
        2 海德格尔:“有根的本体论”“存在的人本学”
        3 雅斯贝尔斯:哲学必须指明我们生活的真理,意义,目的
        4 萨特:存在主义就是一种能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的学说
        5 存在主义批判以前的哲学关注世界而忘了人,因此也被人们遗忘,成为少数学院派的哲学
        人的存在的内容
        1 人的存在是人的内心情绪体验,烦恼,恐惧,面临死亡的情绪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内容、
        2 人生充满了烦恼,恐惧,人也只有在烦恼,恐惧的意外状态中才能真正领会到自己的存在


        IP属地:澳大利亚11楼2013-02-08 00:10
        回复
          死亡观
          海德格尔:论“烦”与“沉沦的状态”
          烦总是为与他人的区别而烦,或者只是为缓和与他人的区别,或者是为自己的亲在比他人落后,却想在对他人的关系上赶上去,或者是为亲在本已超越他人却还要压制他人。
          论“沉沦”:
          长期处于烦的状态中,人就会丧失自己之力和自己的特征,成为共同的人。
          沉沦的特征:闲谈(此在的本质被遮蔽)、求鲜(好奇)、犹豫(自己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
          方法:畏
          死亡就是一种畏,为死而存在就是畏因为存在总是向着一个不确定的确定-----死亡而奔跑着,死亡是未来的一种方式,此在从出世的那一刻起,就把这个方式接了过来,当人一出生,他就立即老的足以死去了。
          存在是死亡的开始,而死亡是存在的终结,当人真正认清了此在这个实质时,他就不会惶惶于死亡,就能获得不受死亡约束的自由。死亡并不可怕,它能使自己从普通人中解放出来。
          雅斯贝尔斯
          哲学不是别的,就是学习死亡
          要采取高傲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虽然并不盼望死亡,但是却把死亡当作一种直接渗透到当前现在里来的势力而坦然承受下来,按照超越存在尺度永不停息的从事实践,从而使当前现在,对于我而说更为鲜明。
          萨特
          人存在、露面、出场,然后表明其自身,如果说在存在主义看来,人是不能被给予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的,只是后来,人自己要成为某种东西,于是他就按着自己的意愿造成他自己。所以,世界并无人类本性。因为世界并无设定人类本性的上帝。人不外是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个原理也就是主观性。
          总结:1 认识个别的,具体的存在→_→号召人们远离俗众,返回个人
          2 人是活动的人,存在主义是行动的哲学→_→行动是人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不冒险,无所为,强调发挥自己


          IP属地:澳大利亚12楼2013-02-08 00:10
          回复
            人的存在是绝对自由的
            存在主义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并且把个人自由与人道主义联系起来,雅斯贝尔斯说自己的哲学是“新人道主义”,萨特说:“存在主义就是一种人道主义”,这不同于古典的人道主义,古典人道主义是从抽象人性出发,人是善的,是宇宙演化的目的。
            自由等于人的全部存在,人就是自由。
            雅斯贝尔斯:如果我看到人的自由,我就会看到人的尊严
            萨特:假如确实存在先于本质,就无法用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动,换言之,不容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自由基础是自我,自我又是偶然的自主的。自我的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选择与选择间没有因果联系)人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行为的责任。
            雅斯贝尔斯:人在抉择中,不能把决定的责任推诿给别人,给处境,给历史,最后总是决定于每一个当事人的自身存在的本质。
            萨特:人在出生之前是一无所有的,生活才给予人一种意义,这就是人的责任。所谓价值,也只是你所挑选的意义。
            →_→存在主义是一种乐观的行动学说


            IP属地:澳大利亚13楼2013-02-08 00:11
            回复
              存在主义的文学艺术哲学
              1 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2 阅读是在作者引导下的创造过程,是由读者的自由来实施的。“阅读是一场自由的梦”
              3 读者的自由必须承认作者创造的自由,文学艺术,必须贯穿以人的自由为目的。
              4 文学要有倾向性,干预生活,保卫自由。
              5 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是探索人的具体存在与人的自由选择。
              萨特: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
              阅读是以自由为基础的感情释放。
              文学艺术的唯一主题是人的自由。
              人们不能为奴役而写作,作家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自由人的体裁只有自由。
              真正的艺术家不能回避社会现实。


              IP属地:澳大利亚14楼2013-02-08 00:12
              回复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萨特主张把存在主义并入马克思主义,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使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人”“探索人”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他说“存在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块空地”
                1 用人的存在第一性代替物质决定存在的学说(个人第一性,社会第二性。对人的认识用心理或者病理分析代替阶级分析法)
                2 用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人的自我意识才是整体,而自然界是分散的,无辩证法的)
                3 用历史人本学代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从个人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否认社会规律性,发展的必然性)


                IP属地:澳大利亚15楼2013-02-08 00:12
                回复
                  对存在主义的评论
                  一、值得研究的问题
                  1 把人的情绪问题作为哲学问题提出来(拓宽哲学研究领域)
                  2 关心现代社会条件下的人的“异化”问题以及精神自由问题。
                  二、批评的方面
                  1 将存在问题说成哲学的基础问题,过于片面
                  2 找不到解决“异化”“非自由”的出路,提出的自由是一种抽离的自由
                  3 否认自然界的辩证法


                  IP属地:澳大利亚16楼2013-02-08 00:12
                  回复
                    关于科学哲学
                    定义:1、关于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哲学学说。
                    2、研究科学学、方法论、逻辑学。(科学分为科学学、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学的实质是科学社会学)
                    三个派别:1、逻辑经验主义:石里克、卡尔纳普、莱兴巴赫。
                    2、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及修正者拉卡托斯。
                    3、库思的历史主义学派——费耶阿本德
                    逻辑经验主义:
                    1、真正的哲学就是对科学知识的概念、理论进行逻辑分析的学科。→_→拒绝形而上学
                    2、证实原则:科学知识是可以证实的知识。
                    主张归纳法,——概率性的真理观是其最大贡献。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及其修正者拉卡托斯
                    1、科学理论属于世界三,是一个自主的领域,即理论本身会产生问题和发现问题。(三个世界理论:世界一:客观世界,世界二: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三:由思想观念构成的世界,世界二的产品,世界三通过世界二对世界一发生影响)
                    2、反对归纳法和证实原则,主张证伪原则。→_→有限无法证明无限,过去无法证明将来
                    3、科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证伪是科学批判态度的基本特征之一。→_→只有能被证伪的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科学的可错性)
                    4、科学发展一般图示:P1——TT——EE——P2
                    P1:问题
                    TT:提出试探性理论(这个步骤很多是凭直觉、灵感等提出的)
                    EE:批判并试图排除理论错误。
                    P2:新问题
                    库思的历史主义学派:
                    贡献:范式→_→由一项重大科学成就产生的,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科学发展方向的指南(例如:相对论),范式隐含着理论所体现的世界观(一种形而上学的假定),范式是某一特定时刻的特定科学共同体所支持的信念,指出方向,也具体限定范围。
                    一般图示:前科学→常规科学→科学革【和谐】命→新常规科学(这里常规科学,科学范式具有同等地位的时期,而科学**指的是范式的更替)
                    科学发展是跳跃性的,不是积累性的。
                    危机指示更换范式的时机,更换范式也影响人们的世界观。


                    IP属地:澳大利亚18楼2013-02-22 13:21
                    回复
                      后期维特根斯坦:“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_→语言没有本质/统一性,只有用法。
                      (4)言语行为理论
                      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基础上提出。
                      ①以言表意行为:陈述
                      ②以言行事行为:行事例如,我抗议你这么做
                      ③以言取效行为:取效指改变他人思想
                      总之,我们可以借助语言完成各种各样的行为。
                      五、有趣的例证
                      1、“是”的意义
                      ①存在:例如说上帝是存【和谐】在的。就肯定了上帝的存在
                      ②等同:暮星是晨星。(暮星和晨星是同一种星的两种不同称谓)
                      ③类属关系:太阳是恒星
                      ④本体与属性关系:太阳是明亮的。
                      而,②③④的前提也是存在,即是具有存在的意义。
                      2、“存在”的含义
                      关于上帝的存在问题,有一个著名本体论证明。
                      上帝,指的是绝对完善的存在者,因此,上帝观念就不可能只在人们的心中。笛卡尔论证说,上帝作为最完善的实体,就可以分析出上帝必然具有存在的质性,上帝必然存在。→_→笛卡尔把存在归属于事物的性质,认为存在的事物具有存在这种性质。
                      在弗雷格的新逻辑里,"存在"只处在量词的位置上,其含义是至少有一个实例。例如,圣人存在。即,一个人或多于一个人具有圣人这个概念所描述的特征。
                      摩尔则直接通过概念分析来说明存在问题。
                      皮尔斯的天鹅论:这只天鹅存在(这只天鹅四个字本身包含了存在的意思,游说存在,所以这句话是自相矛盾的。)
                      3、三种意义上的存在
                      (1)我们可以有意义地问紫鹃这个人物是否存在。这里,因为牵涉到了不同的世界,即曹雪芹虚构的世界和历史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世界。
                      (2)我们可以说燕昭王所驻的黄金台不存在。因为这涉及到过去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的问题。
                      (3)我们可以说我看见了海市蜃楼,但它不存在。因为感性世界和实在世界是不同的。
                      4、关于悖论
                      罗素悖论(集【和谐】合悖论)
                      所有集【和谐】合分为2类,第一类中的集【和谐】合以其自身为元素,第二类中的集【和谐】合不以自身为元素,假令第一类集【和谐】合所组成的集【和谐】合为P,第二类所组成的集【和谐】合为Q,于是有: P={A∣A∈A} Q={A∣A∉A} 问,Q∈P 还是 Q∈Q? 若Q∈P,那么根据第一类集【和谐】合的定义,必有Q∈Q,但是Q中任何集【和谐】合都有A∉A的性质,因为Q∈Q,所以Q¢Q,引出矛盾。若Q∈Q,根据第一类集【和谐】合的定义,必有Q∈P,而显然P∩Q=∅,所以Q∉Q,还是矛盾。 这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
                      艾皮米尼地斯(哲学家,是克里特人)的说谎者悖论:
                      “所有克利特人都说谎,他们中间的一个诗人这么说。”
                      理发师悖论:
                      有一位理发师,他声称,除了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之外,给所有“自己不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他该不该给自己刮胡子呢?
                      迈农悖论:说任何东西不存在,实际已经暗示了它的存在,因为是自相矛盾的。比如,金山不存在。不存在的是什么?是金山(这样就回答出了金山,也就是说金山是存在的)。关于此问题,罗素提出了逻辑语言的改革。罗素说:“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怎么能够成为命题的主词呢?”罗素认为应该改革成,“没有一个实体的山,使得当某物是金而且是山时,是真命题”


                      IP属地:澳大利亚21楼2013-02-22 13:26
                      回复
                        “这个”“那个”属于真正的专名,也叫“逻辑专名”(用来指称当下被人亲知的名称)
                        原子事实:表达事实的命题,只包括一个名称和一个表示属性关系的词。
                        命题:由两个以上原子命题通过逻辑连词连接成分子命题。
                        (3)维特根斯坦:伟大又有独创的哲学天才
                        早期:1、全部哲学是语言批判
                        认为要是说话有意义必须具备的条件:符合逻辑句法,表述经验事实(拒斥形而上学),主张经验证实原则。
                        1、图象论:语言或命题是经验事实的“图象”或者“形象”语言与经验事实的关系是投影与被投影者之间的严格一一对应的关系。
                        3、意义论:一个命题要成为有意义的命题,它必须是某个事实的图象。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名称只有在命题的前后关系中才有意义。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与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或不一致。命题有意义的条件:符合语言的逻辑,要与它所描述的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提出的意义标准:意义的可证实性。“有意义的命题表述某种事情,而对它的证明则表明事情确实如此”“每一个命题都是它自己的证明”
                        4、语言的界限
                        命题的总和是语言。宇宙是语言界限。语言只能描述事实,而不能描述事实的总和,而宇宙是事实的总和,所以,不可能构成一个关于整个宇宙的命题,不可能思考整个宇宙。主体不属于世界(世界于自我如视野于眼睛)反之,它是世界的界限。只有我能理解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5、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是现实领域的,而善与美是神秘境界的。真与善美的对立是事实与自我,理智与直觉的对立,归根是可说与不可说的对立。有些东西自己表现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不能言说的)对于不能言说的,我们只能以沉默待之。而哲学应该研究可以言说的东西。
                        后期:语言哲学思想
                        1、语言游戏论:“我也把语言与活动这两者交织在一起而组成的整体成为语言游戏”懂得的各个名称的意义,并不等于懂得各个名称的使用方法,正如懂得各个棋子的名称,并不等于懂得各个棋子的下法一样。“什么是一个语词的问题,类似什么是一个棋子的问题。一个棋子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走动才能在整个棋戏中起作用。一个词语同样也必须按一定的规则结合在语句中,才能在说话中表现意义”
                        语言具有公共性,社会性,不存在“私人的语言”
                        2、语言意义论
                        “一个语词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
                        应该提出的不是“词的意义是什么”而是“词的用途是什么”的问题,
                        “从寻找‘意义’的对应物这个束缚中解放出来”
                        “抽象的语言的普遍意义是不存在的”
                        3、语言工具论
                        “语词的功能有多种多样,正如具体的工具的功能有各种各样一样”
                        论日常语言的优越性
                        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的多义性,是它的优点”脱离语境的绝对精确性,只会使语言僵化。
                        “遵守规则”的悖论
                        “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行为,一个人认为他是遵守规则的,并不等于他是遵守规则的。因此,人们不可能“私自”地遵守规则,否则,对遵守规则的思考就和遵守规则的行为混为一谈了”。理解规则就是解释规则,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多义性解释,就相当于无规则。
                        “当我遵守一条规则的时候,我别无选择。我盲目的遵守规则”
                        反“私人语言”的论证
                        私人语言的三个条件是①只被某一个人使用和理解;②是指称说话者的私人感觉③其他人不能理解这种私人语言。
                        语言是一种游戏,是一种遵守规则的活动,现在既然不可能“私自”地遵守规则,那么也就不可能有私人语言。
                        论传统哲学困惑产生的根源
                        1、主要根源在于误用了语言里的“特殊词汇”
                        2、混淆特殊词汇和常规词汇的错误,被维特根斯坦称为人类思维的一种通病。
                        3、“哲学是一场反对用语言对理智进行蛊惑的战斗”
                        4、哲学是一种治疗型哲学
                        (4)赖尔:《心的概念》成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哲学著作之一,探讨范畴错误与身心问题.
                        语言分类:范畴陈述,假设陈述,混范畴陈述成半假设陈述
                        举例:割断树上苹果的果柄
                        ①一只苹果挂在树枝上→范畴陈述
                        ②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服从万有引力定律→假设陈述
                        ③我割断挂在树上的苹果的果柄→范畴陈述
                        ④苹果受引力作用跌落在地→混范畴陈述成半假设陈述
                        ⑤苹果因割断了果柄而跌落于地→范畴陈述
                        一些心理的陈述是对其外在表现的假设陈述
                        意义理论:
                        主张语词的意义必须与语词的指称分开
                        动词、形容词、副词都不是名称,不指称任何事物,不能作为主词,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意义
                        赖尔区别维特根斯坦,认为语句的意义与用途无关
                        语句是言说事情的,我们言说的事情是没有是否正确使用的问题的。
                        (5)奥斯汀:二战后,英美著名分析哲学家,牛津派日常语言哲学领袖人物,在英美哲学界有很大影响。
                        “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
                        奥斯汀发现有一类话语虽然由陈述句的语法构成,但并不履行描述或陈述功能。
                        A:我愿意(娶这个女人为妻)→在婚礼上说
                        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这类活动或履行其中的一部分。
                        说话即在做事情
                        施事话语的首要功能是施事功能,其本身无所谓真假,与此相对,有真假可言的为“记述语句”。是否适当是评价施事话语的标准,是否适当取决于环境。是真是假是评价记述话语的标准,但记述话语也有“不适当”的问题(比如说,我现在没有表,但是我说我要吧表送给你),施事话语也会受到真假问题的“侵蚀”。(比如说,我道歉,是适当的表达方法。如果当时“我正在道歉”那么说我道歉是真实的施事话语。反之,则假)
                        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
                        说什么时也同时在“做什么”。
                        做什么,包括话语行为(以言表意)(包括发音行为,发语行为,发言行为。这种话语行为是有真假性的),话语施事行为(以言行事)(比如说,in saying X,i was doing Y→ in saying "i will come tomorrow",i was making a promise)话语施效行为(以言取效)(比如说,我不准你这样做)
                        评价:把言语纳入对语言的考察之中,这样,就把语言的研究,变成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改变或完善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法律、伦理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IP属地:澳大利亚24楼2013-02-22 13:30
                        回复
                          后现代主义:
                          定义:最近几十年流行于西方的一种人文思想,其核心是哲学思潮。“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很难确切定义的。
                          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的关系: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思想反映
                          基本观点:
                          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①德里达:法国哲学解构主义代表人物
                          ②关于逻各斯中心主义:”言语中心主义,“在场形而上学”
                          2、反建构,反体系(或者叫解构主义)
                          ①反一切中心主义(即,反对有中心与边缘,主要与次要之分)
                          ②反对二元对立的建构主义
                          ③反对理论的整体化或系统化
                          3、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
                          4、反文本意义的确定论
                          5、反真理、反权威
                          6、反哲学、反哲学至上主义
                          7、反科学主义,反科学至上主义
                          8、反传统、反文化
                          9、反一元主义,“坚韧性”“增生原则”“容忍原则”


                          IP属地:澳大利亚25楼2013-02-22 13:30
                          回复
                            代表人物:
                            一、利奥塔:《利比多经济》《后现代状况》《解释后现代》《公正的游戏》
                            1、知识的元叙事危机
                            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叙事知识两类。叙事知识是“与内在精神平衡愉悦密切相关的知识”
                            叙事危机是叙事知识的科学化与符号化。元叙事是指,本身不可怀疑的叙事。而元叙事危机就是指后现代不是别的,就是对各种元叙事的怀疑。
                            2、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
                            由于一切元叙事合法性的丧失,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与对话,都成为一种无是非的语言游戏。
                            二、詹姆逊:美国文学评论家,哲学家。
                            1、早年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2、认为阶级理论已经过时,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已经消失,政治**应该被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所代替。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
                            “元评论”:评论者的自我评论
                            首先肯定自己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批判的原则是具体的历史分析的原则。对对方应采取平等、共同商讨的态度,从而把对方的观点置于它所处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在忘掉了何为历史思考的年代中,对当代进行历史性思考”
                            三、格里芬的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丛书》
                            机械论与现代主义
                            Griffin称机械力学为“驱魔”的科学,即把“灵性”“动力”排除于物体之外的科学。
                            哲学:强调物质,否定精神;强调分析,否定综合;强调客体,否定主体。
                            社会:强调物质追求,忽视精神生活;强调个人利益,忽视社会利益;强调科学技术,忽视道德宗教。只爱己,不爱神和他人。
                            过程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相对论,量子力学以及另学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物质与能量。主体与客体,部分与整体是有机统一的,从而否定了“驱魔”的笛卡尔,牛顿力学,建立了“复魔”的自由科学
                            哲学:强调宇宙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神意,部分与整体有机统一。
                            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人与神的统一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人文科学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后现代主义女权运动:Butler<性的麻烦>Rily《我叫哪个名字》
                            20世纪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


                            IP属地:澳大利亚26楼2013-02-22 13:30
                            回复
                              自由主义:拉丁文Liberalis,尊重个人自由,思想宽容。
                              自由主义的两个派别,以英国经验论哲学为背景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有洛克·休谟,亚当·斯密,孟德斯鸠,以大陆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卢梭,“百科全书派”,康德
                              特征: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
                              平等主义的egalitarian
                              普同主义的universalist
                              淑世主义的meliorist
                              杜威的功利自由主义
                              把自由主义同民主政治理想联系起来,强调民主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由应该是个人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早期自由主义不同,它提倡个人对公众事务与社会福利的关心与参与。
                              在中国自由主义者眼里,自由主义是达到一种合理的目的地工具和手段。
                              雷震,殷海光《自由中国》杂志 胡适作为精神领袖。


                              IP属地:澳大利亚27楼2013-02-22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