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那个”属于真正的专名,也叫“逻辑专名”(用来指称当下被人亲知的名称)
原子事实:表达事实的命题,只包括一个名称和一个表示属性关系的词。
命题:由两个以上原子命题通过逻辑连词连接成分子命题。
(3)维特根斯坦:伟大又有独创的哲学天才
早期:1、全部哲学是语言批判
认为要是说话有意义必须具备的条件:符合逻辑句法,表述经验事实(拒斥形而上学),主张经验证实原则。
1、图象论:语言或命题是经验事实的“图象”或者“形象”语言与经验事实的关系是投影与被投影者之间的严格一一对应的关系。
3、意义论:一个命题要成为有意义的命题,它必须是某个事实的图象。只有命题才有意义,名称只有在命题的前后关系中才有意义。命题的意义在于命题与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或不一致。命题有意义的条件:符合语言的逻辑,要与它所描述的事态的存在或不存在相一致。提出的意义标准:意义的可证实性。“有意义的命题表述某种事情,而对它的证明则表明事情确实如此”“每一个命题都是它自己的证明”
4、语言的界限
命题的总和是语言。宇宙是语言界限。语言只能描述事实,而不能描述事实的总和,而宇宙是事实的总和,所以,不可能构成一个关于整个宇宙的命题,不可能思考整个宇宙。主体不属于世界(世界于自我如视野于眼睛)反之,它是世界的界限。只有我能理解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5、维特根斯坦认为真是现实领域的,而善与美是神秘境界的。真与善美的对立是事实与自我,理智与直觉的对立,归根是可说与不可说的对立。有些东西自己表现出自己,它们是神秘的东西(不能言说的)对于不能言说的,我们只能以沉默待之。而哲学应该研究可以言说的东西。
后期:语言哲学思想
1、语言游戏论:“我也把语言与活动这两者交织在一起而组成的整体成为语言游戏”懂得的各个名称的意义,并不等于懂得各个名称的使用方法,正如懂得各个棋子的名称,并不等于懂得各个棋子的下法一样。“什么是一个语词的问题,类似什么是一个棋子的问题。一个棋子必须按一定的规则走动才能在整个棋戏中起作用。一个词语同样也必须按一定的规则结合在语句中,才能在说话中表现意义”
语言具有公共性,社会性,不存在“私人的语言”
2、语言意义论
“一个语词的意义在于它的用法”
应该提出的不是“词的意义是什么”而是“词的用途是什么”的问题,
“从寻找‘意义’的对应物这个束缚中解放出来”
“抽象的语言的普遍意义是不存在的”
3、语言工具论
“语词的功能有多种多样,正如具体的工具的功能有各种各样一样”
论日常语言的优越性
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的多义性,是它的优点”脱离语境的绝对精确性,只会使语言僵化。
“遵守规则”的悖论
“遵守规则是一种实践行为,一个人认为他是遵守规则的,并不等于他是遵守规则的。因此,人们不可能“私自”地遵守规则,否则,对遵守规则的思考就和遵守规则的行为混为一谈了”。理解规则就是解释规则,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多义性解释,就相当于无规则。
“当我遵守一条规则的时候,我别无选择。我盲目的遵守规则”
反“私人语言”的论证
私人语言的三个条件是①只被某一个人使用和理解;②是指称说话者的私人感觉③其他人不能理解这种私人语言。
语言是一种游戏,是一种遵守规则的活动,现在既然不可能“私自”地遵守规则,那么也就不可能有私人语言。
论传统哲学困惑产生的根源
1、主要根源在于误用了语言里的“特殊词汇”
2、混淆特殊词汇和常规词汇的错误,被维特根斯坦称为人类思维的一种通病。
3、“哲学是一场反对用语言对理智进行蛊惑的战斗”
4、哲学是一种治疗型哲学
(4)赖尔:《心的概念》成为二战后最有影响的哲学著作之一,探讨范畴错误与身心问题.
语言分类:范畴陈述,假设陈述,混范畴陈述成半假设陈述
举例:割断树上苹果的果柄
①一只苹果挂在树枝上→范畴陈述
②挂在树枝上的苹果服从万有引力定律→假设陈述
③我割断挂在树上的苹果的果柄→范畴陈述
④苹果受引力作用跌落在地→混范畴陈述成半假设陈述
⑤苹果因割断了果柄而跌落于地→范畴陈述
一些心理的陈述是对其外在表现的假设陈述
意义理论:
主张语词的意义必须与语词的指称分开
动词、形容词、副词都不是名称,不指称任何事物,不能作为主词,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意义
赖尔区别维特根斯坦,认为语句的意义与用途无关
语句是言说事情的,我们言说的事情是没有是否正确使用的问题的。
(5)奥斯汀:二战后,英美著名分析哲学家,牛津派日常语言哲学领袖人物,在英美哲学界有很大影响。
“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
奥斯汀发现有一类话语虽然由陈述句的语法构成,但并不履行描述或陈述功能。
A:我愿意(娶这个女人为妻)→在婚礼上说
说话本身,就是在实施这类活动或履行其中的一部分。
说话即在做事情
施事话语的首要功能是施事功能,其本身无所谓真假,与此相对,有真假可言的为“记述语句”。是否适当是评价施事话语的标准,是否适当取决于环境。是真是假是评价记述话语的标准,但记述话语也有“不适当”的问题(比如说,我现在没有表,但是我说我要吧表送给你),施事话语也会受到真假问题的“侵蚀”。(比如说,我道歉,是适当的表达方法。如果当时“我正在道歉”那么说我道歉是真实的施事话语。反之,则假)
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
说什么时也同时在“做什么”。
做什么,包括话语行为(以言表意)(包括发音行为,发语行为,发言行为。这种话语行为是有真假性的),话语施事行为(以言行事)(比如说,in saying X,i was doing Y→ in saying "i will come tomorrow",i was making a promise)话语施效行为(以言取效)(比如说,我不准你这样做)
评价:把言语纳入对语言的考察之中,这样,就把语言的研究,变成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研究,改变或完善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为法律、伦理领域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