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必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对于人性的一种深刻认识,对于人性的复杂性的洞察;其次是对于人性的弱点与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最后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对人类悲剧命运的同情理解与理解同情。
任何对于人性的简单化的理解都不可能产生悲悯:把人分成神仙与魔鬼,好人与坏人。这种简单化的道德评价是好人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坏人天诛地灭,遗臭万年。这种二元对立的论式只能要么产生颂歌,要么产生诅咒,惟独产生不了悲悯。
悲悯本质是对人性的弱点以及人生的悲剧性,产生同情和理解或理解和同情。由于认识到人性的弱点以及人生的悲剧性,所以才有悲;而对此弱点与悲剧性有深切的同情才会产生悯。
所以,莫言说: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