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63,878贴子:14,629,912

【我眼中的汉服运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lz小水
我是一位先下上高二的学生,我了解汉服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又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之意,总想对汉服复兴运动做些什么。今年我和几位同学在学校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社团——烟台二中汉文化研究社(汉韵社)。在汉韵社成立之后,亲历汉服运动有挫折也有收获,我梳理了自己对汉服的了解,冒昧提出了一点看法。
希望和大家探讨汉服运动的相关事宜,但是不打算吵架,本人还小,才疏学浅,还希望各位前辈不吝赐教。
大年初一,大家新年快乐


1楼2013-02-10 17:13回复

    一、 继往开来的引路人
    溪山琴况是唯一一个令我泪流满面的素不相识之人。在我接触并开始了解汉服的时候,先生已经作古四年有余。但是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个知书达理心系民族发展的睿智的领导者领路人。先生的文章富有真情又充满了理性的思考,他以独到的眼光战略性地指出了汉服运动的发展目标“始于衣冠,达于博远。”这是我们所有复兴者努力的目标,不仅是恢复一件消失的衣冠,更是再造整个华夏的精神家园。
    溪山琴况绝对是汉服复兴史上不可忽视的一座永恒的丰碑,他的去世绝对是汉服复兴事业的一项重大挫折。只能怨天妒英才,但失去了伟大的引路人并不是我们停滞不前的理由。在先生去世后的五年中,汉服运动蒸蒸日上,各地区都开始成立了本地区的汉服协会。但我总认为,如果先生依旧健在,我们会少走一些弯路,会做得比现在更好。
    在先生去后,再也没有出现比先生更具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最起码在我看来是这样),溪山琴况最大的贡献是告诉了我们,我们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以及怎样去做。而现在,当我开始着手建立汉文化复兴组织的时候,当我理不出头绪不知从何下手的时候,当我的努力换来的只是同学的鄙夷和不解的时候,当我开始怀疑我们的行为误入歧途的时候,我们却得不到先生的指引了……


    2楼2013-02-10 17:13
    回复

      二、实干的精神
      早期的汉服运动颇有成效2005年10月 天汉民族文化网发起“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 。2005年11月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2005年12月汉民族民间歌舞传统复兴。2006年1月3日 传统笄礼在断绝两百多年后重新回归。2006年4月9日 传统乡射礼再现公众视野。2006年4月 天汉网、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出炉。2006年5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出炉。而自西山先生驾鹤而去,早期领导人物慢慢隐退,我们的脚步逐渐停滞了。没有太多意义重大的进展。
      除却缺少一个雄才大略的领导者之外,我们同袍自身也缺少这一种脚踏实地接地气的精神。登录百度汉服贴吧,多少帖子是在秀衣服、鲍照、求鉴定,而真正的活动贴、考证贴等帖子无人问津。甚至很多同袍在买汉服之前都不了解汉服的基本形制,他们所图的,不过就是一时新鲜。在他们眼中汉服和影楼装、戏服又有什么区别?甚至有些人已经将汉服与cosplay的混为一谈。过于干瘪的考证不容易将汉服推广,但缺少了这种精神,汉服运动的未来会面临更大的问题,当大家都接受了一个不庄重的汉服形象时,我们再感叹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就是悔之晚矣。
      一个真正的汉服运动者所喜欢的并不只是汉服飘逸灵动的模样,更是他背后所承载的文明。而复兴一种文明并没有那么简单。你需要不断的学习,把文化精神内化,再去传递给别人。


      3楼2013-02-10 17:13
      回复

        三、我们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在学校建立了汉文化社团之后,我开始迷惑了,我开始怀疑我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事业是否已经误入歧途?
        在我看来,为何要复兴汉民族的衣冠礼乐文化,并不仅仅是因为那是我们祖先曾经穿过的衣服和遵守的礼仪,而是因为他们身上承载了太多我们已经丢失的精神与风骨。
        在《溪山琴况文集》中有《重读〈礼记·深衣〉》一篇,文中说到深衣是一件有深意的衣服,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个人要求与社会理想。在我看来,这才是汉服复兴的真正价值所在。
        换句话说,到底人们穿不穿汉服并不重要,民族的高贵自在内心,不会因为外在的衣着而改变。就像老歌里唱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却依然是中国心。”民族意识与文化烙印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他比外在的穿着更重要。
        溪山琴况先生提到的“始于衣冠,达于博远”中的博远到底指什么?把祖先留下的东西膜拜起来而没有丝毫敬畏的话,我们的努力又有什么意义?还不如依旧是T恤、牛仔,却可以做到礼貌、谦逊。复兴衣冠只是一种形式,衣冠只是复兴民族之魂的最直观,最有效的载体。我们不应该做无意义的努力,有目的工作效率更高,收效也更好。
        而现在的有些所谓复兴者,因为太过期盼民族的强大,在民族问题上、领土问题上并不能够保持理智。在百度汉服吧里,还经常可以见到同袍们因为意见不一而爆粗口,相互攻击。礼貌谦逊是好华夏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为了汉服复兴的细枝末节,有些人“牺牲”了华夏儿女应有的美德,走向了汉服复兴目标的反面。这样的复兴意义何在?而这些同袍们也正是因为热爱民族,希望为汉服复兴做出贡献而产生的争议。过犹不及,过度狂热而不理性的行为并不会得到好的结果,热爱民族是好的但滥用感情也只会事与愿违。


        4楼2013-02-10 17:14
        回复
          六 民族矛盾
          不大明白,现在很多同袍对满族人很有意见(就像对日本人一样)总是在强调满清对华夏文明链条的破坏,对汉族同胞的残忍,还有,总对旗装马褂有着强烈的排斥之心。
          我们说旗装马褂丑陋,批判穿越剧清宫戏的俗套,抱怨清政府的不作为不抵抗……我们总把汉服定义为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明末为止的时间内汉民族穿着的衣冠。我们在处处小心留意,旁敲侧击出言讥讽,这都不是向着好的方向努力的作为。模糊仇恨有时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当然我这般说也并不是忘记了扬州十日嘉定三涂的惨剧,只是觉得,过去的便已经过去,无法挽回,释怀也是一种气度,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无害。仇恨的种子,如果细心浇灌,结出的果子也只能是恶之果。
          其实虽是这样说,我自己心中还是会有一种不情愿的心情。受来自网络的部分信息的影响,我对与满清实在是没大有什么好感,我也会经常把满清曾经的错误作为民族偏见的理由。
          仇恨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紧抓别人的小辫子不放也不是胸襟阔达的体现。有心非,则为过;无心非,则为错。如果一直把矛盾放在心里不肯忘却,就只会引发新的矛盾。把满族先祖犯下的错误当作排挤当代满族同胞的理由,只能伤害民族感情。最起码,满族是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对于自己兄弟因为原先无知而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不应该喋喋不休的重复。遗忘是对待仇恨最优雅、最有效的方法。


          7楼2013-02-10 17:15
          收起回复

            七、 复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汉服复兴是一个有民间自发的,由下而上影响的民间文化复兴,而正是因为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的道路也难免有很多的坎坷。我曾经抱怨过,为什么其他的民族文化都有政府的大力保护,组织艺术学生去各地采风,而独独对汉文化没有什么特别的保护措施。其实仔细想想,这也不是不公平。很多的少数民族生活在那些偏远的地方,在生活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继承与发扬文化实在是一种奢侈品。相比之下我们有着足以支持文化复兴的物质资源,我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那么汉文化的复兴就是我们的应该担当的责任。
            好比在一个班级中,老师不想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那么她就需要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学习能力不强的同学身上,。但因为老师的一时疏忽,名列前茅的同学就放弃了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导致成绩后退,实在怨不得老师。
            到现在为止,还有多少人不知道汉服还有多少人认为旗袍马褂就是汉族的民族服装?在明末清初之时,衣冠文明在劫难之中被迫失传,而恢复远比破坏来得更加艰难。
            目前的现状,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或者是说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衣冠隔断百年,复兴绝非易事,但目标绝不是遥不可及。在没有先例可供参考的前提下,摸索着向前固然很难,但只要锲而不舍就没有什么不可能。民族的印记是无处不在,它在我们的外表和性格、处事方式、待人接物、审美理解等方面都有所体现。民族的印记是血脉相承的,它溶解在我们的血液之中,嵌入到我们的骨髓深处。民族的印记是永恒不变的,即便是在异国他乡、即便自己都以为早已遗忘,但它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触碰你内心最柔软的一隅,让你一时感动泣不成声。


            8楼2013-02-10 17:15
            回复

              八、 真正的路途
              在知道汉服运动之前,对于华夏民族的复兴,我一直是嗤之以鼻的。认为这不过是团结民心的一个口号,喊几天就会过时的那种。民族文化至于我没有什么概念。可能见到的形象工程太多,我也把汉服运动看作了一项形象工程。有什么呀,不就是穿个古装赚个眼球而已嘛,多此一举。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事实并不像我想的一样那么不堪一击。汉服运动最可贵之处就是它是一个由下而上,由民间自发发起的一项民族复兴运动,它的性质和初衷就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
              在国家大力号召保护国粹京剧文化的时候,就有一个说法:“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文化才能有出路。”其实我觉得汉服复兴也是这样,现代生活的很多职业都要求服装向着简单而统一的方向发展。宽袍大袖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汉服复兴就注定了只有两个出路。一个是保持本真,以最华丽的姿态存在有钱人家的节日聚会中。另一个出路就是改变自身,使自己更加适应社会对服装的需求。
              华丽的冕服在古代也并不是每天都会拿出来穿的。在古代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穿着的也是方便与工作的常服。现代汉服可以工作化生活化。与现代时装相结合的改良汉服可以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活在社会每个角落的文明注定是稳定的,当汉服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的一部分时,它也就达到了真正的复兴。


              9楼2013-02-10 17:16
              收起回复
                没人插楼精神爽
                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10楼2013-02-10 17:16
                收起回复
                  前排卖瓜子


                  11楼2013-02-10 17:30
                  回复
                    粗略的看了一下,先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部分是有道理的,指出一些现在汉服运动的问题,比如存在重衣服而轻视人的现象
                    纵深的自我提升和横向的宣传都存在不足
                    不过,汉服运动仍在前行,我们还有时间慢慢改进
                    然后有一些建议吧:
                    1、多接触线下,楼主举例太局限了,汉服吧≠汉服线上宣传≠汉服运动的推进,贴吧不能说明什么,而且,现在这里是被很多老人抛弃的结果。为什么抛弃,没必要说,但是这些人不是离开了汉服运动,而是在线下或者其他位置各自努力
                    2、推荐看看辛姐的《汉服》,相信你会对现在的整体形势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3、楼主你真的吧精品都翻完了吗?“宽袍大袖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到现在还觉得汉服的特征都是宽袍大袖?!礼服常服会分吗?出土文物大袖的多还是怎样?
                    4、汉服运动到现在还是草根运动,“以最华丽的姿态存在有钱人家的节日聚会中”这句话有失偏颇


                    12楼2013-02-10 17:38
                    收起回复
                      有一些有些启发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2-10 17:40
                      回复
                        顶。内涵贴!


                        IP属地:浙江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2-10 18:46
                        回复
                          马克


                          16楼2013-02-10 19:25
                          回复
                            手机党就说一句,内在修身,外则化民。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02-10 20: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