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楼】这明白出自道德经:道无为而有以为,德无为而有以为。先弄明白道德经才能辩。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它不会要求人们怎么做,但实实在在影响人们行为,无心没有刻意追求什么。德相比道,有以为,有一个“道”存心中了,是有形的道,绝不是道。举简单例子:我们天天起来刷牙洗脸,习以为常。没什么规定必需这样做,你也不去想为什么这样。这是很自然存在的道,你肯定这样做,而不洗脸就别扭。这是道已经存在了。然后说德,没人要求没有规定要天天洗脸,但仍然坚持做。为什么要这样,为了讲卫生为了好形象面对别人。两者好象没有什么区别,肯定有你是否有懒惰时候,今天不用出门,也没接触脏东西,就不用洗脸了。这就是有心行善结果,外在奖励对行善结果来说,给了善一个形式,真正行善不需要奖励,奖励也无益
【黑夜回复】不思、不教、不化是无为。道家的无为是以教化的形式出现的“引众从流”。所以道德经的“阴阳论”是“有为”的推行“无为”。
而后您做了个针对性较强的类比,您的习惯可以视为“道”,但“德”无从示明啊。
阁下又言“真善勿勉”就社会公德上如何正面价值化呢?真善可不受勉,但“善必有报”也不仅体现于精神层面,这是社会功德的许可和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