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吧 关注:2,548贴子:18,468

【转贴】关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一些事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著:@灰心123456789
本文的主角是辽朝的第六代君主,他的母亲萧太后在《杨家将》的故事中赫赫有名,(虽然是个反角)但作为辽朝的正牌皇帝,隆绪同学显得十分悲催,虽然得到“圣宗”这个庙号,却一再的被大家视为娘亲的乖宝宝,甚至因为在他死后,辽朝发生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宫廷清洗,整个汉官世家群体几乎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如果没有强势的母亲,隆绪同学也只是平庸君主,连后宫都搞不定。
可是呢,事情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隆绪同学一生很值得说道,首先一个问题,就是辽圣宗怎么会变成皇帝的呢?
如果你去百度一下,百度会告诉隆绪同学是他爹的嫡长子,虽然因为他爹死在了捺钵地,他继位之初的形式很危险。不过被他娘和韩德让很快搞定了。
而我仔细看了相关史料要说,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1楼2013-02-13 20:54回复
    第一个问题到这里结束了。
    第二个问题,隆绪GG成为皇帝之后,他做了些什么?如同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最初的二十七年,是隆绪GG的娘萧绰主导一切。
    隆绪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那么问题就来了,他的老师是谁?
    如果只看《辽史》你只能找到一个人“马得臣”详情请百度。而且这位在统和六年,隆绪GG十八岁时就死了。
    但是呢,韩德让先生的母亲秦国太夫人的墓志里有如下记载
    “我相国居同气之内,擅最良之誉,山东山西,禀其秀;文曲武曲,降其灵。出揔蕃维,千里化行,生民以之受赐,信臣之称邵父也。人典枢务,万机事简。天子于是仰成,留侯之为帝师也。俗谓丕变,时致理平,盛德大功,备书国史,此不具而言焉。”
    这段话是对韩德让的颂词,其中,明确表示他是隆绪GG的老师兼重臣,换而言之,本质上说,隆绪GG是萧绰亲手教出来了,而不是由臣子传达授课。


    4楼2013-02-13 21:10
    回复
      这段文字说,韩德让拒绝出席宴会,隆绪GG命令一位少年去请他,韩德让顺水推舟入席了。
      这位少年被路振误认为是萧绰所出“韩氏子”,而根据学者考证,这位少年应该耶律宗福,是韩德让的侄孙,隆绪GG的养子,所以赐名为“宗福”为皇太子“昆弟。”
      路振的同书的另一场宴会记载中还提到,“百官皆拜,唯汉丞相不起”所以宋方史料所记载的韩德让“上殿不趋,下殿不参”虽为《辽史》所讳言,实际上却是属实的。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韩德让为何避而复入。
      一国之相在有宋朝使臣出席的重要场合缺席,本身就很不妥当。
      然而萧绰和隆绪GG并没有震怒,反而派遣“皇子”相邀,韩德让顺水推舟的出现了。
      这显然是一个政治配合,但是目的呢,突出韩德让先生的政治地位吗?
      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在路振出使期间的其他宴会,韩德让都有列席。
      路振所提到的另一条信息才是问题真正的答案


      路振明言,隆庆素与韩德让先生的关系很不好。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在重大的宴会举行过之后,那些不太重要的宴会,虽然韩德让也应该出席,不过为了避免与隆庆同席,韩德让主动”回避”。
      当然,萧绰和隆绪GG不会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同时又想要当时在场的隆庆,丞相对他的某些言行甚为“不悦”当时隆庆主政南京府,又素有军功,势力膨胀。甚至散布流言称萧绰欲以隆庆代替隆绪GG。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2-13 21:15
      回复
        两兄弟的明争暗斗随着统和二十七年承天皇太后萧绰的去世而进入崭新的阶段。以萧绰的去世为节点,隆绪GG正式走到了前台,他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树立威信,走出母亲摄政二十七年的阴影。
        那么首要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韩德让先生的位置?韩德让先生当时的官职是总揽军政大权的大丞相,几乎将皇权握在了手里,虽然因为玉田韩氏为汉族出身,即使这个家族通过赐姓成为契丹最重要的宗室家族之一,(注:辽朝的宗室组织庞大,其中以三父房最尊贵,韩匡嗣一支因韩德让的原因在统和二十三年成为季父房之一的季父房成员。)也不可能问鼎皇位。但是这并表示韩德让先生的存在对隆绪GG没有负面作用。
        在过去的二十七年,由于萧绰和韩德让的“同功一体之命”(注:学者罗继祖先生在1964年发表的论文《承天太后与韩德让》中语。依我所见,罗先生此文一针见血之至。)在部分大臣的心中韩德让先生的存在就是皇太后意志的延续,而在韩德让反对者的眼中,这是一个能够扳倒他的绝好机会。(韩德让此人被部分朝臣恨之入骨,史有明证,语见辽史卷七十三,《耶律室鲁传》:。韩德让知北院,职多废旷,室鲁拜命之日,朝野相庆。
        这并表示韩德让先生的存在对隆绪GG没有负面作用。——应该是“这并不表示韩德让先生的存在对隆绪GG没有负面作用。
        如上这段记载是现存史料中唯一一条对韩德让的能力进行批评的证据,迄今我见到过专业学者对这段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
        1,认为这是对韩德让的诽(度娘)谤,属于政敌的无理攻击,特别是阻碍汉化的保守贵族。这种看法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部分属实。
        2,认为统和后期,萧韩两人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出现朝纲不振的情形。这一观点证据不够充分,因为在萧绰去世仅仅五个月后,隆绪GG就亲率三军,御驾亲征,向王氏高丽政权发动了战争,最终王氏上表请降,称臣纳贡。
        此役韩德让依然以大丞相之职统筹三军,扈从左右,故此,不能视为韩德让先生失去政治影响力。
        依笔者之见,除了政敌攻击之外,出现这段记载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自澶渊之盟后,萧绰韩德让和隆绪GG对北院枢密使一职在朝政中所要发挥的作用进行了部分调整(详见下文)。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2-13 21:16
        回复
          我们再把目光收回到萧绰去世的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去世的那个节点。从统和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到统和二十八年四月十五日,这五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无法从现存史料中得知隆绪GG是以什么态度对待韩德让先生的?我现在所能完全肯定的只有,统和二十八年四月十五日,萧绰入葬乾陵(你没看错,是“乾陵”和阿武一样)的这一天,隆绪GG下达了赐名耶律德让为耶律隆运的圣旨。
          这一举动被明文载入了《辽史》,而我对此问题考证,兹引述本人去年的原创博文《再谈玉田韩氏连御讳》一文的部分文字如下
          “统和二十八年夏四月甲子,葬太后于乾陵。赐大丞相耶律德昌名曰隆运。”——《辽史圣宗本纪六》
          如上记载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讨论一下,即韩德让被赐名为“德昌“一事是否真实?根据考古资料玉田韩氏家族墓地出土了《韩德昌墓志铭》,墓主为韩匡嗣第九子,也是最小的儿子,为德让之弟,死于统和元年。辽代同族同辈人之间多有重名现象发生,玉田韩氏就有两例:A:韩德昌和其三哥德威都有一子同名遂忠。B:耶律遂正和耶律遂忠都有一子同名元佐。另有两例见于《辽代石刻文续编》,其人都是堂兄关系。但在这里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德昌乃是德让胞弟,关系相当亲密,且英年早逝。皇太后如此赐名会给韩家带来困扰,给德昌祭祀时难道在祈求德让去世吗?在古代,堂兄和亲兄是完全不同的关系啊。故以为《辽史》此记载有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2-13 21:17
          回复
            根据史料推测,我个人认为隆绪GG是以“耶律隆运为我皇兄”为由把韩德让陪葬乾陵的,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韩德让生于辽太宗会同二年,年长景宗六岁。如此理由能骗谁?(以下为脑补
            景宗:“这是怎么一回事?他为什么在这?耶律隆绪你这个逆子!”
            萧绰:陛下谁叫你不喜欢他的,那是因为你是个失败的爹、、、、”
            韩德让:陛下你就消消气吧,有我在,你伤不了我”儿子”
            景宗,满脸黑线


            12楼2013-02-13 21:20
            收起回复
              上文说到,韩德让去世后,隆绪GG为他举行了皇太后级别的葬礼并亲自为其服丧,并亲自扶灵百步,以至于群臣震惊,不仅如此,隆绪GG还要全国臣民都陪着服丧,且以帝王规格祭祀韩德让。
              统和二十九年十月在赠“尚书令,赠谥”文忠“之后,韩德让的葬礼风光结束。由于元朝官修《辽史》对文忠王葬礼的低调处理,我们无法得知,群臣究竟如何看待文忠王陪葬乾陵一事。
              不过,相较于群臣的看法,更重要的是,放在隆绪GG面前的相关事务并没有结束。
              如前文所引述的所有史料都指称,韩德让无男嗣,隆绪GG下令三弟吴王隆裕之子宗业过继为嗣。
              隆绪GG为何不允许玉田韩氏家族的子嗣为韩德让承嗣?
              首先,我们来看看玉田韩氏的庞大家族体系、
              韩德让的祖父韩知古生于十一子,德让之父匡嗣为第三子。
              韩匡嗣和妻秦国太夫人萧氏共生育了九子八女十七位子女。其中长大成人的男嗣八人,女三人。根据相关出土墓志,韩匡嗣孙辈众多,故绝不会找不出孩子过继。
              根据史料判断,隆绪GG以亲侄继嗣韩德让,除了恩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考量,为了掌控韩德让的宫卫王府。为解读此事,先解释一下何为“宫卫”
              宫卫制度系辽朝特有的制度,简单而言,就是直接受到皇帝指挥的私人军队,战时作为最精锐部队参战,皇帝去世后,大部分由新皇继承,少部分负责守陵。
              因此宫卫人员的忠诚是皇室的重中之重
              有辽一代共十三人设置了宫卫,除了辽朝正统的九位皇帝之外,还有开国皇后述律平,承天后萧绰,景宗第二子隆庆和韩德让的文忠王府。
              由此可见,韩德让之文忠王府是所有宫卫中的一个特例,韩德让并非皇族后族出身,仅以大丞相之职而获得宫卫,完全超出制度。
              故此为最大限度的保证稳妥,以皇族子为文忠王之嗣,是为上上策。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2-13 21:22
              回复
                话说到此,笔者还需要提出两点,即在韩德让去世后,文忠王府的主体已经为隆绪GG纳入提辖司,并不完全由嗣子宗业掌握,史料原文如下:
                宗州,下,刺史。在辽东石熊山,耶律隆运以所俘汉民置。圣宗立为州,隶文忠王府。王薨,属提辖司。——《辽史。地理志二》。
                上面这条史料已经表明在主人去世后,文忠王府属下的宗州被纳入提辖司,故笔者对宗业继承文忠王府说持否定态度。
                再者,在兴宗重熙十三年出使辽朝的北宋使臣余靖所著《契丹官仪》所记,重熙十三年此书记辽朝的宫卫中隆庆的敦睦宫,却不见文忠王府,笔者推测,文忠王府最迟在重熙十三已被完全撤销建制(依我所见,撤销年份的下限为兴宗重熙十一年,详见后文)。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皇族子过继韩德让为嗣是隆绪GG处置文忠王府的最佳选项,但是将道宗(圣宗之孙,辽朝第八位君主)清宁三年将隆裕之孙弘礼和天祚帝(辽朝末代君主)以亲子晋王过继韩德让为嗣也解释为担忧文忠王府坐大,并无充分证据。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2-13 21:22
                回复
                  韩德让的去世开启了新的时代,隆绪GG的亲政之路杨帆起航,被承天后所抛弃的势力自以为等来了翻身的机会,从上引《辽史耶律室鲁传》中对韩德让的评价可知,怨恨他的人和爱戴他的人旗鼓相当。
                  当这群贵族们举杯欢庆的时候,他们似乎并不知道他们高兴得太早了新任北院枢密使耶律室鲁任职仅仅两个多月就在陪同隆绪GG狩猎时死了。
                  顺便说明一下辽朝官职设置,辽朝的官职十分复杂,本人曾被这个问题弄的昏头转向。在参考了《辽史》和各位学者的研究之后,简单叙述如下,
                  辽朝官制分为北面官和南面官。
                  北面官多为契丹贵族出任,统筹全国和处理契丹本族事务为主。
                  南面官多为汉官出任,主要处理汉族相关事务,此种分类是为贯彻执行辽朝“因俗而治”的政策。
                  这个特殊的官僚体制造成了韩德让被无情怨恨的重要原因。
                  到景宗在位时期,北面官之下设有北南二枢密院,其机构最高长官为枢密使(按:关于契丹南枢密院究竟属于北面官还是南面官这一问题,学界依然存在长期争议,笔者采信《辽史。百官志一》所载: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并认同何天明先生在专著《辽代政权机构史稿》一书中所持之观点,列南枢密院为北面官之下。)
                  《辽史,百官志》又言;
                  北面朝官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报谓“北衙不理民”是也。
                  两相比对,契丹的北南枢密院都属于北面朝官,南院主要负责军队之外,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事项,而北院主掌军队,控制军权。
                  南枢密院的定位存在长期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南院枢密使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由汉官出任之故。且《辽史百官志》于”南面朝官“条下记载有”汉人枢密院”一机构,其官职设置大体与“北面朝官”下“南枢密院”相同。据何天明先生研究这种误解源自辽朝的官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误会。“汉人枢密院”应系“南枢密院”的前身。
                  其实在笔者看来,有一个并不复杂的逻辑,如果“南枢密院”属于南面官系统,那么辽朝之南面官只处理以燕云十六州为核心区域的农耕地区事务?那么非农耕地区的经济民生事项该由何机构负责处理?
                  辽朝所言之南面官基本沿袭唐制设三省六部制度。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2-13 21:24
                  回复
                    根据以上总结兼观目前已知史料,终辽一代除韩德让之外无汉官出任北院枢密使之例,更无两院事务都由一人主掌之例,故而在韩去世后,耶律室鲁接任之后,部分契丹贵族欢呼雀跃完全属于正常,
                    只是耶律室鲁实在苦命,上任不到两个多月就死了。而且在他之前,韩德让之后,还有两人主管了北院枢密使事务。
                    而这个人就是皇弟耶律隆裕和汉官高正。因为这两人的任职时间只有短短十天,所以几乎不为人关注。
                    如果我们翻开楚王隆裕的履历会看到如下记载,“隆佑,(按:应为隆裕)小字高七,一字胡都堇,乾享初,封郑王。统和中,徙王吴,更王楚。开泰初,改王齐。諡仁孝。重熙间,改諡孝靖。统和中伐宋,留守京师,拜西南面招讨使。及征高丽,复留守京师,权知北院枢密使。出守东京。赠守太师。
                    这位皇子一生干的事情就是看家,宋方史料中说”慕道,”喜欢炼丹。仅此而已。
                    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真正参与政治的皇子,竟然在韩德让先生死后的第二天,被要求“
                    权知北院枢密使。主持军事要务,依笔者所见,如此安排很显然不是要他和汉官高正做出成绩,而是为了借此十天达到隆绪GG完全掌握北院底细。耶律室鲁上任之后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3-02-13 21:24
                    回复
                      呃,我对辽史不熟,这段也是第一次看到,但是……确定“避席”是这个意思吗?因为别人都拜,韩德让自矜身份,只是站起身避席,这是一种远低于拜的礼节,但也是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之后对方特意派童子来表示谦让,韩德让“乃坐之”。也完全说得通啊,而且更合理。——这种解释我第一次看到,有一件事说明一下,同在《乘轺录》(此段记载之前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初次面见萧后时的情景)中路振还明确记载说




                      如上截图,韩德让面对太后和皇帝的正常礼仪是“ 安坐原位”故此韩德让实无必要在比首次见面次要得多的宴会上,突然表现出他的谦虚。因此我依然认为“避席”应做“回避”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3-02-13 21:30
                      收起回复
                        原贴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844537715?pn=1


                        23楼2013-02-13 21:35
                        回复
                          好贴子要顶起来


                          24楼2014-01-06 23:43
                          回复
                            似乎在立宗真的时候,萧菩萨哥娘家的势力已经大到了威胁皇族的地部。故辽圣宗虽然偏爱她,却依然留下有着严重威胁的元妃萧耨斤,很有可能是为了制衡后族。而且,很多记载都说元妃出身卑微,只是个宫女,而且她怀孕还是承天太后谋划的结果,可是她的儿子出生时承天太后已经死了好多年了。而且她的娘家人物都还是蛮厉害的,几个兄弟都在例传里有记,而且有的功勋卓著,反观齐天皇后的娘家人似乎就很无力了,例传里面找不到有功的记载,甚至连名字也没留下,只在一些墓葬里有所发现。
                            总之,辽代的后族关系太复杂了,每次看都头疼。


                            IP属地:山西25楼2014-02-17 22:26
                            收起回复
                              好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4-02-20 0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