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人说是善的,圣人反而说是恶;俗人说是恶的,圣人反而说是善。从这一个观念,推广到各种不同的事情来说,俗人所喜欢的,或者是不喜欢的,完全不同于圣人。那还有不错的吗?天地鬼神庇佑善人报应恶人,他们都和圣人的看法是一样的,圣贤以为是对的,天地鬼神也以为是对的;圣贤以为是错的,天地鬼神也认为是错的,而不和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积功德,绝对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欢的声音,眼睛所喜欢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觉在走;必须要从起心动念隐微的地方,将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涤清净,不可让邪恶的念头,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济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爱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丝一毫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细细的去分辨。
怎样叫做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的。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别,真是细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样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虽然像善,实在还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人,那就虽然像不善,实在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到其它种种,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叫做义,但是有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也会做错,做了倒反而坏事。
譬如坏人,可以不必宽放他,有人宽放他,这事情不能说不是义;但是宽放了这个坏人,反而使他的胆子更大,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宽放他,给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宽放他,是非义,使这个人不再犯罪,是义,这就叫做非义之义。
礼貌是人人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对待人,是礼;但若是过份,反而使人骄傲起来,就成为非礼了,这就叫做非礼之礼。
信用虽要紧,但是也要看状况,譬如:顾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顾全,此变成非信了,这就叫做非信之信。
爱人本来是慈;但是因为过份的慈爱,反而使人胆子变大,闯出大祸,那就变成不慈了,这就叫做非慈之慈。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断,分别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才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著泰山,众星环绕著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
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的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那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
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这种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样叫做半满的善呢?易经上说:一个人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则不会有杀身的大祸。
所以全是救济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讨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爱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丝一毫对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别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丝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这些都应该细细的去分辨。
怎样叫做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的。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别,真是细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样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虽然像善,实在还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人,那就虽然像不善,实在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到其它种种,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叫做义,但是有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也会做错,做了倒反而坏事。
譬如坏人,可以不必宽放他,有人宽放他,这事情不能说不是义;但是宽放了这个坏人,反而使他的胆子更大,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宽放他,给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宽放他,是非义,使这个人不再犯罪,是义,这就叫做非义之义。
礼貌是人人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对待人,是礼;但若是过份,反而使人骄傲起来,就成为非礼了,这就叫做非礼之礼。
信用虽要紧,但是也要看状况,譬如:顾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顾全,此变成非信了,这就叫做非信之信。
爱人本来是慈;但是因为过份的慈爱,反而使人胆子变大,闯出大祸,那就变成不慈了,这就叫做非慈之慈。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断,分别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才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著泰山,众星环绕著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
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的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那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
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这种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样叫做半满的善呢?易经上说:一个人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则不会有杀身的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