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尧、帝舜的时候,社会财富并不多,做君王是一件苦差事,禅让并不是什么难事,到禹的时候,君王的权利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多,禹已经不甘心将它拱手让给别的家族了。禹发现自己的儿子启很聪明,打破禅让制,让儿子继承王位的念头,就这样在禹的脑海中渐渐形成了。
最初,禹选中的继承人是以公正无私闻名的法官皋陶,可皋陶身体不好,先他而去。接着禹又选取中了皋陶的儿子伯益。禹一方面让伯益做自己的辅佐官,一方面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启的培养上。经过几年的精心布置,启的势力渐渐地超过了伯益。
禹去世以后,伯益以继承人的身份为禹守丧3年,按尧、舜的惯例,守丧3年后,再隐居一段时间以表示谦逊,就可以继承王位了,可没几天的时间,消息传来,诸侯们早就撇开了伯益,去朝见启了。
伯益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他想要抗争一下,可是发现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启对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王位被启夺走了。伯益是个识时务的人,主动向天下宣告:自己不及启的能力,愿意将王位让给启。伯益然后去箕山脚下隐居去了。

伯益
最初,禹选中的继承人是以公正无私闻名的法官皋陶,可皋陶身体不好,先他而去。接着禹又选取中了皋陶的儿子伯益。禹一方面让伯益做自己的辅佐官,一方面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启的培养上。经过几年的精心布置,启的势力渐渐地超过了伯益。
禹去世以后,伯益以继承人的身份为禹守丧3年,按尧、舜的惯例,守丧3年后,再隐居一段时间以表示谦逊,就可以继承王位了,可没几天的时间,消息传来,诸侯们早就撇开了伯益,去朝见启了。
伯益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发生,他想要抗争一下,可是发现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启对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王位被启夺走了。伯益是个识时务的人,主动向天下宣告:自己不及启的能力,愿意将王位让给启。伯益然后去箕山脚下隐居去了。

伯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