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家小厂积累了第一桶金
和许昌许多农民一样,郑有全子承父业,从事头发收购生意,他开了一个小厂,凭借良好的信誉赚到了第一桶金。
上世纪90年代,许昌人一直在做收购头发的买卖,把收购来的人发按不同长度分档次扎把儿,档发由此得名。郑有全高中毕业后,当过大队干部,干过民办教师。由于他们邻村泉店村是闻名中外的人发收集集散地,受此影响,1979年郑有全接过父亲的扁担,也做起了收购头发的生意。
1980年,郑有全开办了许昌县灵井乡小宫村工艺毛发厂,说是工厂,其实只有手工作坊5间,员工30多人。虽然当上了厂长,但他经常开着一辆破旧卡车,在主要档发市场青岛-许昌-深圳之间穿梭,收购人发。郑有全加工的档发质量好,深受青岛外贸公司的青睐。那时,对外出口档发的城市只有青岛,郑有全的毛发厂有多少档发青岛外贸公司就收多少。
1983年腊月,眼看快过年了,郑有全接到青岛外贸公司的电话,说急需20吨档发。郑有全二话没说,立即装货。不料货车刚出村,就翻入水塘中。郑有全重新找车装货,派副厂长和一名业务员,连夜赶赴青岛。深夜11点钟,货车行至通许县境内,由于雾大,又撞上了停在路边的一辆卡车,挡风玻璃全碎了。
为了不耽误送货,他们继续赶路,副厂长用大衣当挡风玻璃,仅给司机留一个“瞭望孔”,刺骨的寒风直往驾驶室里灌,冻得人直打哆嗦,他们硬是咬着牙把货送到了。青岛外贸公司深受感动,免费为他们更换了挡风玻璃,还从库存原料中拿出了20吨人发原料,让他们加工成档发再返销回来。就这样,郑有全积累了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