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特刊】:中国农村春节是一场“摆拍式”团聚
作者:姬鹏 当人们大包小包,行李满载的时候;当机场,车站,码头,排着长蛇一样的队伍的时侯;当空巢,留守的的农村不在老幼搭伴儿的时侯;“中国式”的春节便开始了一场一年一度的“摆拍式”团聚。让世界人民一直不解的是,为什么回家的票会成为一场“经济运动”,为什么回家的路会成为“人在囧图”,为什么回家的团聚仅仅是一场“走过场式”团聚。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困惑,也只有这样的“神奇”国度才会一年一度。
对于回家的“票”,回家的“路”,曾一度催生出了“抢票软件”和“贺岁电影”,听说软件动了铁道部的奶酪,电影波及了泰国人的地盘。好在人在票在,出来混,总该要回家过年的。可是回了家却已经感受不到那些年“浓浓的年味”,身边的亲人个个感叹:“没钱的时候,喜欢过年,有钱了,却再也找不回那些年内心的狂欢”。
春节前一天,照例会去看望村里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不过如今,在岁月的杀猪刀下,唯有姥姥还健在。坐在“人在囧途”般的大巴车上,脑子里不由的想起小时候春节撒欢的样子,在大巴车上,一对从南方赶回来的年亲夫妇,满脸劳累,女子还怀孕在身,男子一脸苦逼。我主动搭话,原来夫妇俩父母和我姥姥是一个村的。寒暄一番,从他们的言语中透露出了对“回家过年”的无奈和苦衷,男的在深圳一家工厂工作,年后初八上班,女的在一家保险公司当会计,初七上班,为了保证不耽误工作,初四下午就得从老家启程。回家也就待上五六天,算算路上就耗了大半时间,一路劳累,回家还得陪亲人朋友,这样的春节确实伤不起啊!看着夫妇们无奈的样子,身边行李大包小包,多数是孝敬父母,慰问亲友的礼品。我不禁自问,一年365天,回家匆忙的过往,礼品再多,问候再多,也依旧是“摆拍”,毕竟感情需要时间滋养。再看看自己为姥姥带着的年货,突然一阵酸楚,父母在家忙着收拾家,年前派我去探望自己的父母,这本来就很“摆拍”,也许,茫茫人海中,像我一样的孩子也在飞机上,火车上,大巴上,私家车上,演绎着别样的“摆拍”
90年代的春节,城市里的春节跟现在比起来都天壤之别,更别说那会还没奔小康的农村。记得那时过年,吃上饺子,喝碗羊汤,啃着苹果,看着春晚,拜着财神,就是天堂了。根本不像现在的人们,吃上鱼翅,喝瓶茅台,叼着名烟,开着宝马,玩着手机,却也是寂寞。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亲人们很难准确判断自己的骨肉门何时归来,能确定的是,因为情谊,总会准时赶回来过年。然而现在,就算是手机遍地,网络覆盖,可是因为工作,因为囧途,因为生存,一切都显得很“摆拍”,情谊浓浓的感觉已经成为刻意修饰的一场“照片会”。
如今的农村不比过去,多数青年,中年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相依为命。像我的父母还好,住在离老人不远的城市里,平常也会抽时间看看自己健在的父母。不过一年算下来真的没几次,像这样的“年前慰问”也只能打折成让我代劳。农村的春节前夕,一双双眼睛,在村口的高岗上显得格外期盼,当我下车的时候,姥姥早已远远招着手,步履蹒跚的向我走来,一年多没见,岁月恍惚又带走了姥姥的很多精气神,往姥姥家走的路上,看着姥姥的白发满头,背影佝偻,不知道还能再探望她几次,也不知道一年来姥姥盼着我回来有多么心切,如母亲对我说过的话一样,姥姥真的老了,也许对于姥姥来说,一辈子的苦楚加起来够我几辈子承受的了,可是姥姥总是那么乐观,吃着我带去的水果,一个劲的说自己身体很好,“让我不要担心,好好读书,希望看到我结婚生子”。姥姥不比倪萍笔下的姥姥,可是姥姥的坚强正如其名“梅兰”,一辈子坚强,一辈子坚守,重情重义的姥姥注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受伤的人,年轻时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力,被包办了自己的婚姻,中年时儿女们个个因为生存咄咄逼人,晚年了却又一次遭遇“空巢”,等待的唯有思念和回忆,陪伴姥姥的永远是那些猫猫狗狗,还有每一次回家过年时大家一起“摆拍”留下的合影照片。也许我也如那对夫妇,若干年后,工作,养家,也会越来越像“摆拍”一样看望自己的姥姥。
看着村里越来越落寞,我能想像,中国当下数以万计的自然村,一年里所面对的精神匮乏和老无所养的状态,一年里也只有一个“春节黄金周”才会让“这里”充满热闹,想想过去的那些春节持续到一个多月。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那些文化性习俗,慢慢的已成为一种乡村回忆,老爷在世的时候,在村里,春节会主持灯会,秧歌会,舞龙舞狮,现在想来都是奢望。看着姥姥的墙上,柜子上,挂着,摆着曾经“摆拍”着得那些老照片,不由得感到“摆拍式”回乡过年的那种无奈何困惑,愿中国农村春节不要消逝的那么面目全非,愿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里能在传统的节日里给农村多些温暖,给农村多些时间。
作者:姬鹏 当人们大包小包,行李满载的时候;当机场,车站,码头,排着长蛇一样的队伍的时侯;当空巢,留守的的农村不在老幼搭伴儿的时侯;“中国式”的春节便开始了一场一年一度的“摆拍式”团聚。让世界人民一直不解的是,为什么回家的票会成为一场“经济运动”,为什么回家的路会成为“人在囧图”,为什么回家的团聚仅仅是一场“走过场式”团聚。这样的疑问,这样的困惑,也只有这样的“神奇”国度才会一年一度。
对于回家的“票”,回家的“路”,曾一度催生出了“抢票软件”和“贺岁电影”,听说软件动了铁道部的奶酪,电影波及了泰国人的地盘。好在人在票在,出来混,总该要回家过年的。可是回了家却已经感受不到那些年“浓浓的年味”,身边的亲人个个感叹:“没钱的时候,喜欢过年,有钱了,却再也找不回那些年内心的狂欢”。
春节前一天,照例会去看望村里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不过如今,在岁月的杀猪刀下,唯有姥姥还健在。坐在“人在囧途”般的大巴车上,脑子里不由的想起小时候春节撒欢的样子,在大巴车上,一对从南方赶回来的年亲夫妇,满脸劳累,女子还怀孕在身,男子一脸苦逼。我主动搭话,原来夫妇俩父母和我姥姥是一个村的。寒暄一番,从他们的言语中透露出了对“回家过年”的无奈和苦衷,男的在深圳一家工厂工作,年后初八上班,女的在一家保险公司当会计,初七上班,为了保证不耽误工作,初四下午就得从老家启程。回家也就待上五六天,算算路上就耗了大半时间,一路劳累,回家还得陪亲人朋友,这样的春节确实伤不起啊!看着夫妇们无奈的样子,身边行李大包小包,多数是孝敬父母,慰问亲友的礼品。我不禁自问,一年365天,回家匆忙的过往,礼品再多,问候再多,也依旧是“摆拍”,毕竟感情需要时间滋养。再看看自己为姥姥带着的年货,突然一阵酸楚,父母在家忙着收拾家,年前派我去探望自己的父母,这本来就很“摆拍”,也许,茫茫人海中,像我一样的孩子也在飞机上,火车上,大巴上,私家车上,演绎着别样的“摆拍”
90年代的春节,城市里的春节跟现在比起来都天壤之别,更别说那会还没奔小康的农村。记得那时过年,吃上饺子,喝碗羊汤,啃着苹果,看着春晚,拜着财神,就是天堂了。根本不像现在的人们,吃上鱼翅,喝瓶茅台,叼着名烟,开着宝马,玩着手机,却也是寂寞。在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亲人们很难准确判断自己的骨肉门何时归来,能确定的是,因为情谊,总会准时赶回来过年。然而现在,就算是手机遍地,网络覆盖,可是因为工作,因为囧途,因为生存,一切都显得很“摆拍”,情谊浓浓的感觉已经成为刻意修饰的一场“照片会”。
如今的农村不比过去,多数青年,中年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相依为命。像我的父母还好,住在离老人不远的城市里,平常也会抽时间看看自己健在的父母。不过一年算下来真的没几次,像这样的“年前慰问”也只能打折成让我代劳。农村的春节前夕,一双双眼睛,在村口的高岗上显得格外期盼,当我下车的时候,姥姥早已远远招着手,步履蹒跚的向我走来,一年多没见,岁月恍惚又带走了姥姥的很多精气神,往姥姥家走的路上,看着姥姥的白发满头,背影佝偻,不知道还能再探望她几次,也不知道一年来姥姥盼着我回来有多么心切,如母亲对我说过的话一样,姥姥真的老了,也许对于姥姥来说,一辈子的苦楚加起来够我几辈子承受的了,可是姥姥总是那么乐观,吃着我带去的水果,一个劲的说自己身体很好,“让我不要担心,好好读书,希望看到我结婚生子”。姥姥不比倪萍笔下的姥姥,可是姥姥的坚强正如其名“梅兰”,一辈子坚强,一辈子坚守,重情重义的姥姥注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受伤的人,年轻时被剥夺了爱情的权力,被包办了自己的婚姻,中年时儿女们个个因为生存咄咄逼人,晚年了却又一次遭遇“空巢”,等待的唯有思念和回忆,陪伴姥姥的永远是那些猫猫狗狗,还有每一次回家过年时大家一起“摆拍”留下的合影照片。也许我也如那对夫妇,若干年后,工作,养家,也会越来越像“摆拍”一样看望自己的姥姥。
看着村里越来越落寞,我能想像,中国当下数以万计的自然村,一年里所面对的精神匮乏和老无所养的状态,一年里也只有一个“春节黄金周”才会让“这里”充满热闹,想想过去的那些春节持续到一个多月。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那些文化性习俗,慢慢的已成为一种乡村回忆,老爷在世的时候,在村里,春节会主持灯会,秧歌会,舞龙舞狮,现在想来都是奢望。看着姥姥的墙上,柜子上,挂着,摆着曾经“摆拍”着得那些老照片,不由得感到“摆拍式”回乡过年的那种无奈何困惑,愿中国农村春节不要消逝的那么面目全非,愿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里能在传统的节日里给农村多些温暖,给农村多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