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同城吧 关注:84贴子:664
  • 8回复贴,共1

安塞民间艺术详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安塞秧歌
安塞秧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民间歌舞。每逢喜庆的日子,城镇农村都有闹秧歌的习俗。
安塞秧歌流派众多、五光十色。最有特色的当数过街秧歌、排门秧歌、走灯秧歌。内容有踢场子、打腰鼓、扳水船、跑竹马,其牌场不下百余种。
1949年前,秧歌一般由伞头、吹手(唢呐)、腰鼓和“扭家”(拉花)组成。“扭家”即伴舞者,均为男扮女装,妇女不得参加。每队秧歌还有蛮婆、蛮汉殿后。蛮婆、蛮汉一手提油瓶,一手执拐杖。扮相滑稽,最能吸引观众。每到一院落表演完,执瓶向主家收清油,供正月十五晚上转灯用。
1949年后,秧歌内容逐渐增添了水船、骑毛驴、耍狮子、推小车、高跷、扇子、大头娃娃等,姑娘、媳妇也参加了秧歌队。
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伞头,一般手举一倒斗型灯笼,后改为举一挽有彩绸的伞,轻便易动。秧歌队如何走,变什么队形,扭多长时间,唱什么词调等,均由伞头决定。伞头要具备人才、文才、口才,风趣活泼,见机行事,尤需能即景生情,即兴编唱。
秧歌队每到一处,在伞头的带领下,先走大圆场,再变换各种队形,组成各种图案。常见的有:“踩四门”、“卷菜心”、“扭麻花”、“蛇盘九颗蛋”。最复杂的要数“十二连灯”,秧歌队人少或伞头经验不足者,不敢贸然变此花样。大场子走完后,即为小场子,由腰鼓、旱船、跑驴等轮番上场,以腰鼓最受欢迎。
闹秧歌,一般在腊月二十以后开始组织人员,训练几天,待过年后,从正月初二起秧歌。老百姓认为,正月动动响声,全年安顺。秧歌队开始“沿门子”即挨门挨户拜年,主人以各自的经济力量摆烟、酒、糖、茶以示招待。大多给人民币,旧时给米,多少不等,以资助活动费用。到那村拜年,由那村安排食宿。有的秧歌队从正月初二直到二月初“龙抬头”动了庄农(农活)才解散。
80年代后期,逢国庆和元旦,县城、乡(镇)所在地由各学校或文化单位、附近农民组织秧歌队,给机关单位拜年。农村仅在春节时有活动。
凡闹秧歌的地方多转灯(转九曲),各地时间不一,有正月初六、初七、十五转的,也有二月二才转的。若定下日子,事先选灯场、准备灯、结扎灯场彩门等。灯盏因数量多,有时分给各户做,有时集体做。灯用萝卜削或泥捏,不管采用什么形式,要求一律统一。勾灯场,何处为通道,何处要闭塞,由有经验的人负责。灯与灯之间一般相距1.5米至2米。灯场由361盏灯组成方阵,意即一年中一天一盏灯,常余一盏,取吉庆有余之意。灯的位置确定后,则将灯盏固定在刨起的土堆上,再围上红绿色彩纸添上灯油,这叫纸灯。还有一种高灯,是将齐腰高的木杆或高粱秆插在置灯的位置上,置灯盏于杆的顶端,添油加捻,届时点燃。从80年代始,大多用蜡烛代用,简便易行。
转灯的全过程可分为祭风、围场、进场、点五方、出场、再围场、祭鬼魂、表演等阶段。
转灯前首先要祭风,由伞头领唱祭风歌,期望(祈求)神灵将风压定。然后由秧歌队为先导,观灯者紧随其后,由彩门入口进入灯场,按规定路线绕场行走。方阵分五方,即东南西北中,每方中央插旗一面或置亮灯一盏,上书此方位,伞头到此方位即唱一段古代人物事迹。点罢五方,走完九城,即由彩门出口出场。秧歌队围住方阵,锣鼓仍敲,让尾随其后的人顺利转完。观灯者全转完后,在伞头的带领下,秧歌队叩头跪拜祭鬼魂,意在请祖先也来观灯。
祭罢鬼魂,开始端灯。尤其是没有小孩或男孩的婆姨(已婚青年妇女)的动作最为麻利,他们纷纷“偷灯”,小心翼翼,不让其熄,端回家中置于锅台上,彻夜不灭。天亮将灯藏好,第二年观灯时将其放入灯场内。
当地群众对观灯兴致很浓,夜幕降临即到灯场,有的甚至从10余里路外赶来参与活动。人少秩序好时,每人可转两次。观灯人太多则容易将灯挤坏,维持秩序的相当重要。转灯中有一些迷信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已被革除。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2-19 13:36回复
    安塞县民间音乐
    1949年以前,安塞的民间音乐主要在说书、闹秧歌和婚娶丧葬中应用。乐器有唢呐(吹手)、镲、鼓、三弦、笛子、管子、长号等。
    1949年以后,音乐活动频繁,运用的范围扩大,乐器也逐一增加,有手风琴、电子琴、风琴、二胡、板胡、梆子、吉它还有西洋乐器等。
    唢呐安塞人叫吹手,同时也是对唢呐手的称呼。吹手,是安塞人喜欢的一种民间乐队,主要以唢呐为主,一般5人为一班。吹唢呐的两人,一为上手,一为下手,其次为打鼓、敲锣、拍镲各1人。吹手还有一支两节长号、由打鼓的背上,在需要的时候鸣号。
    吹手是农村最普及的乐器班子,红白喜事、小孩满月、建筑窑洞合龙口及喜庆节日都有吹手助乐。喜事有吹手吹奏喜事曲牌,如《入洞房》、《长流水》、《得胜回营》、《花道子》等,情调高昂、吹奏热烈,对渲染气氛起着很大的作用。白事的祭事曲牌有《祭灵》、《小寡妇上坟》、《迎魂曲》、《苦伶仃》、《吊孝》等,格调悲哀忧伤,如泣如诉。
    吹手一般为双吹,也可单吹,还可混吹。吹手行进时走在队伍最前边,停下吹则围一圈,中问燃一火堆。饿了,随便在火堆边就餐,有一股原始部落的味道。
    吹手还是陕北秧歌的领头,吹手跟着鼓点吹,秧歌队随着乐器节奏表演。秧歌场地表演,唢呐是主要伴奏乐器。
    三弦在安塞主要用于说书,有时也为戏剧演唱伴奏。
    手风琴开始于60年代,主要用于伴奏。80年代,安塞县中学教师王新声利用业余时间举办了5期手风琴和电子琴学习班,培养了不少琴手。
    安塞纸扎(纸火)
    纸扎,本县称“纸火”,是用高粱秆作支架,扎成各种古建筑、窑洞、碾子、磨、还有童男童女、金山银山等。支架扎好后,外裱几层纸(先麻纸后报纸),再刷上颜色,画上建筑花纹。如砖纹、房檐头、寿头、门窗等。“纸火”分大院和小院,一般依据家属的财力决定。纸火是死者家属对死人归阴的一种寄托,让死人也能过上在世时的生活。死人埋葬后,将纸火在墓地坟堆前摆好烧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偶有人做,有人买,“文化大**”中绝迹。1980年后又开始盛行。
    安塞刺绣
    安塞刺绣主要是在花鞋、枕头顶、针扎、围肚、裹肚等上扎花。颜色鲜艳,构思新颖,图案大多为花、草、虫、鱼、动物以及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往针扎上绣花时一般可直接进行。往鞋子、枕头顶、裹肚上绣花,先要剪花样,依据被绣物大小,选用喜欢的图样,剪好,粘贴好,即可用小绣花针走针引线,不用花绷子,直接拿在手里做。这类刺绣品一般均为结婚的信物或用品,不少裹肚、枕头顶中不乏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进入80年代出现了机绣,有门帘、床单、被罩、枕套、电视机罩等。
    安塞民间雕塑艺术
    安塞雕塑包括石雕、木雕、捏塑(面塑、泥塑)3种,尤以捏塑普及。
    1.石雕 从80年代仍存留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的12处石窑可以看出,安塞县历史上石雕艺术精湛,刀法洗练,线条流畅优美。保存较好的主要是寺庙里的佛像,还有碑、石狮子等。明清两代石刻艺术盛行,技法高超。80年代保存完好的石狮子、石碑,久经风雨、仍神态依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不兴石刻,石雕艺人逐渐转入箍石窑等一般石活,致使石雕艺术处于失传的境地。进入80年代,一些有钱人又时兴立碑,原安塞健在的石刻艺人又开始石刻并传授技艺。技艺较高的有招安的申太来、桃树湾的郭忠孝等。
    2.木雕 安塞木刻主要是民间艺人纸匠用木头雕刻人头,做童男童女的头颅模型,还有一些木匠在棺木上刻花。
    3.捏塑 是安塞最普及的妇女艺术,包括面塑和泥塑。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2-19 13:37
    回复
      安塞宗教歌曲
      宗教歌曲大抵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土生土长的,如道教歌曲等;一是舶来嫁接的,如佛教歌曲、基督教歌曲、天主教歌曲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歌曲在本县已绝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3-02-19 13:39
      回复

        安塞剪纸 沿河湾的杏子河川以白凤兰、王占兰为代表,剪纸造型简单,意境概括,风格纯朴;高桥、砖窑湾的西河川,以曹佃祥、常振芳为代表,剪纸外形简练古朴,因而内部装饰繁丽,多采用线面结合的手法;化子坪的延河川以胡风莲、余步英为代表,剪纸装饰多以抽象的纹理造型,寓意含蓄;郝家坪至王家湾的坪桥川,剪纸形补古朴,以块为主,和石刻山像的造型颇为近似,古香古色,另外与靖边相邻的乡镇,形象较写实,剪法工细纤巧,类三边风格。 安塞剪纸形式多样,内容十分丰富,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家畜走兽,人物树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无不包罗,直接反映出的是劳动生活和民俗风情。安塞剪纸艺术家们多次赴世界各地访问表演,引起极中外友人的极大兴趣,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积贡献。安塞剪纸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被誉为“活化石” 和“地上文物”,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安塞剪纸,中国各地展出了安塞剪纸。中国中央美术学院专家称赞其为:“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1993年,安塞县被中国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剪纸之乡”。 安塞剪纸,在内部装饰上,以随意装饰和意象装饰为主,有时用意象和具象装饰相结合,一般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纺锤纹、菱形纹以及云勾、万字、富贵、砖包城等。剪法上分双铰、单铰和零铰。双铰,即折铰,剪一些对称图案和局部对称纹饰;单铰,凡不能对称剪的形象,就用单铰。双铰和单铰相结合,是安塞剪纸的传统铰法。零铰,是将一幅剪纸局部形象分开单独剪出,然后在纸上拼成完整的图案。剪纸作者多不画草稿,而是大刀阔斧,剪随心走,信手剪来。

        安塞剪纸 安塞剪纸寄情寓意,颇有讲究。白凤莲说:“古年人剪花都有讲究,有故事,不能瞎铰。”她剪的坐帐花《石榴佛手》意为“九石榴,一佛手,守定娘再不走。”高文莲剪的《喜花》蝶(方言音为扇儿)鱼相戏,“蝶蝶鱼鱼,儿女缠缠”,是儿女多的意思。高如兰剪的《娃娃坐莲花》,有“娃娃坐莲花,两口子好缘法”之说。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塞剪纸已开始从传统用途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品,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眯,被誉为“群芳母亲”,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称。通过对大量民间剪纸的整理和制作,已有100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户央美术学院等馆收藏,《延安人民的怀念》大型现代剪纸,被毛主席纪念堂永久收藏。许多国外人士纷纷购买收藏,人称“具有生命力的陕北高原山菊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2-19 13:40
        收起回复


          11楼2013-02-20 18:33
          回复


            12楼2013-02-23 08:56
            回复


              13楼2013-02-23 17: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