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