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起源吧 关注:22贴子:345
  • 5回复贴,共1

【中华姓氏起源】--冯姓起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冯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佐政官吏冯相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冯相氏。冯,乗也。”
  冯相,就是后来演展出来的左、右太宰(丞相),为二人:左相由姬姓的王族担当,主掌廷政、军事、以及天、地二府司;右相由忠心勤恳的异姓人承担,主掌一应国务,以及春、夏、秋、东四府司。二相合称为“冯相”,共掌六司。
在冯相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冯相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相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píng(ㄆㄧㄥˊ),今读féng(ㄈㄥˊ)亦可。


1楼2013-02-21 08:13回复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的封地冯邑,属于以先祖封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氏外,郑国也是冯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史籍《世本》记载,春秋时期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邑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有一著名的执政上卿郑简子,名公孙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公元前?~前522年待考,他是郑穆公的孙子,与孔子同处一个历史时代,以善断而名闻于诸侯各国。
      郑简子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郑简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国君主的赏识和国民的尊重。
      为褒奖简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国君以冯邑(今河南荥阳东部)封予简子,郑简子入居冯邑后,遂号称“冯简子”。史书中称冯简子:“子产之从政,择能而使之。”
      在冯简子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或先祖名号为姓氏者,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封氏正宗。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2楼2013-02-21 08:14
    回复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后汉书》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西周时期的晋国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将其地分封给有功之臣,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子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周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史记》中记载了周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周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周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周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亦称“毕公高”。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因“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氏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晋献公征战。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周威烈王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万家族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原来冯简子的封邑冯城(今河南荥阳东部),在魏长卿及其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改称冯氏,世代相传至今,亦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3楼2013-02-21 08:14
      回复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
          拓拔穆泰,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的裔孙。
          北魏太和年初(公元477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出为定州刺史。
          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去恒州。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睿改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加晋为宜都王。
          据史籍《南齐书》中记载:后来,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不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因此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睿(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睿)。
          不料拓拔·睿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反告于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
          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ㄈㄥˊ)。


        4楼2013-02-21 08:15
        回复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八旗通志·烈女传》记载,
            蒙古族盖珠氏,亦称嘎拉珠氏,源出蒙古巴尔虎部后受蒙古葛尔丹汗的侵迫,遂向清康熙大帝求附,康熙大帝将其拢归于正白旗,在消灭葛尔丹分裂势力后,将嘎拉珠氏族安置于新巴尔虎左旗(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左旗),改称盖珠氏。后有满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aiju
          Hala。
            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盖珠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其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5楼2013-02-21 08:15
          回复
            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以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源出金国时期东海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们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海岸则自俄罗斯滨海地区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在乌苏氏家族中,有一著名的乌苏·季思哈,与兄弟乌苏·吉普喀达主动率族人从乌喇(今吉林永吉)归附于佟·努尔哈赤,佟·努尔哈赤当时大喜,授为满洲镶白旗骑都尉。后来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乌苏·季思哈从征东海虎尔哈,功加世职一等轻车都尉,再征瓦尔喀,官擢吏部参政。在乌苏·季思哈的后裔子孙与族人中,有以先祖原居地瓦尔喀冯佳村为姓氏者,称冯佳氏,满语为Fenggiya
            Mugun,不知何故成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冯佳氏一族多冠汉姓为冯氏。
              ⑵.满族富思库氏,满语为Fusuku
            Hala,汉义“喷壶”,世居墨洛古(今河北承德),后多冠汉姓为冯氏、富氏等。
              满族冯氏正确读音皆作féng(ㄈㄥˊ)。


            6楼2013-02-21 08: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