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败中寻找成功之门
赵玉成
人物:孙思远(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二学生)
作品:针对盲童使用的盲文触感阅读及书写器
荣誉: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七宝中学高二学生孙思远属于学校中不戴眼镜的那15%,偶然的机会却与盲文书写器打起了交道。一个饭盒状的塑料盒,正中一块显示屏,下方是几排可以伸缩的小金属点,这个拿在手上看不出是啥的东西却是他耗费半年多青春设计出的宝贝――针对盲童使用的盲文触感阅读及书写器。凹凸的金属点组成盲文,上方屏幕显示汉字,内容与盲文按程序一一对应,可互相转化翻译,类似于学习盲文的点读机。凭借这项制作,孙思远获得了第2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而这个成绩却是他经历一年多的失败换来的,其中甘苦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
起点上屡屡受挫
2011年暑假,孙思远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突然很想帮助别人做点事。他联想到学校创新社团中陈列的一个帮助盲人喝水的小发明,沿着这个思路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日常书面信息沟通对盲人来说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看不了书、看不了电视,不能再让他们看不了微博,如果能有一个装置让盲人也能在信息社会中穿梭自如,那该是一个多么有意义的发明!
经过思考与查询,最终的创意集中在六点盲文的网络时代使用上。这项发明的重点在盲文与电脑、网络的联系上。在老师建议下,他从较易解决的140字微博开始实行,课题确定为“针对盲人微博交流中使用的阅读及书写器的实现”,孙思远自信满满地着手前期资料准备。
好心情仅仅维持了一天。大量的资料查询让孙思远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到地上,“我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可以帮助盲人阅读的机器,想不到这个想法早已被前人所关注。”
不久,孙思远又想到了一个新的起点,“盲文阅读器不应只有阅读,还应实现输入功能。”但这个新设计实施起来困难要比原来那个大。一个多月后,孙思远交上自己精心绘制的阅读器设计图,却很快被老师彻底否定。“想不到今天被老师批评了,说我的方向错了。我专注于阅读器形态的设计,却忽视了根本问题。”孙思远在当天的实验日志里这样写道。
在遭受沉重打击的三天后,孙思远决定换个思路,他打算设计一种装置,由二进制在电子设备中的对应关系,通过CPU将二进制的中文或者英文通过某种算法变成电磁铁中直流电的通与断,当电磁铁在电流作用下表现出凹与凸的区别关系时,盲人靠触觉获取二进制中的信息。孙思远将之称为“盲人超极本”。
抓到救命稻草
正当孙思远再次踌躇满志鼓起勇气时,另一次更为毁灭性的打击袭来。他到盲童学校采访,兴高采烈地阐述设计思路,盲人老师却不停地摇头,还给他展示了一些成熟的盲用设备,并提到了孙思远从没听到过的“信息化无障碍公约”――这个由联合国倡导的公约在网站设计上充分考虑了盲人语音朗读页面的要求。这一票否决了孙思远试图建立新的盲文与网络联系的宏大理想。
不过,盲人老师给他指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盲童学习的初期,目前尚欠缺一种辅助的盲文学习设备。孙思远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爬出了最初的泥潭,他终于确定了研究的题目:“针对盲童使用的盲文触感阅读及书写器的设计与实现”。
凭借前期无数失败的设计,这次孙思远很快设计出了草图。人工输入取代USB接口,五块显示屏缩减为一小块,字库只要能容纳几句话就行。三态门、触发器、单片机……这些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无疑是十分陌生的名词,孙思远硬着头皮开始自学。学习电路元件,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其工作原理,而最痛苦的就是几根一模一样的引脚摆在面前,还要区分它们各自的功能。幸好,兴趣最终击败了痛苦,孙思远坚持到了最后。
攻克最后难关
最后一个困难是如何把电子信号转化成盲人能触摸到的机械信号。通过查阅论文,摆在孙思远面前的有三种可以驱动小金属点的方式:电磁铁、压电陶瓷和舵机。压电陶瓷最先被排除,理由也颇为“科研”――成本太高,课题经费不能承受。舵机经过试验之后,发觉延迟性太强,这个先天缺陷导致这类方法也无法采用。而电磁铁没有以上两个缺点,却非常“娇气”。用娇气这个词,是因为电磁铁可不是一般的脆弱。电磁铁最大的问题就是热效应,与其直接相关的就是通过它的电流大小。电压高,电磁铁过热失去磁性;电压低,电磁铁无法运动。
为了找到适当的电压保证能使其正常工作,又不至于电压太高而导致过热损坏,孙思远走遍学校隔壁的电子市场,买来了变压器和各种大小不同的电磁铁,一点一点确定电压范围,最终将电压定在了12V。
经历了一年的失败,孙思远终于迎来了成功。他回忆这个漫长而不断受挫的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还有他享受学习的乐趣。眼下,他准备将这个发明继续完善,让盲童学校的老师学生能尽早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