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第 28 章 ...
六月初的第一天,温兰从一脸兴奋的春芳那里得知了一个消息,谢原昨夜回来了。到了晚上的时候,第二个消息也接踵而来。孙氏告诉她,初十是大吉日,宜嫁娶求嗣。反正万事俱备,现在人也回了,到了那日,就把她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叫她这几天哪里也不要去,在家等着就是。
温兰一听,就剩这么几天了,放松了这么久的弦忽然有点紧了。再转念一想,男方先前丢下一封类似告白的信就跑了,现在刚回来,人家就跟他说,什么都替你准备好了,只等着你这个新郎过几天去迎亲,说不定现在比自己更紧张。他既然紧张了,那自己还紧张什么?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她本来就不大往外跑,现在孙氏叫她等在家,那等着就是了。
这地方本就是个小县城,加上这件喜事的双方在当地都是名人,一个是县令的侄女,以行事超乎寻常和面上黑斑闻名,一个是颇有威望的武官,当地几乎没人不知道他。所以这事很快便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民众表达最多的,还是对新人外表不般配的遗憾。尤其等看到现在这个没了大胡精神奕奕的准新郎后,这反差就更强烈了。
别管外人怎么在背后替谢原叫屈,他本人现在却是如踩云端,心里的欢喜藏都藏不住,只盼初六那日快点到才好。想象一下吧,先前在路上的那段时日里,他一直还有些患得患失,就怕女方再次变卦。等风尘仆仆地一脚跨入自家门槛,老娘迎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儿子啊,娘啥都替你准备好了,就等你回来去娶李家姑娘呢”,这若不叫天降喜事砸他脑门那还叫什么?
既然很快就娶亲了,这婚后住在哪儿,是件大事。谢家多年来一直住老街。前面一个院子,底下前头是堂屋,后头烧火灶房,两边是卧房,和左邻右舍挨在一块儿共用两边的墙壁板障,是典型的本地民居。虽然被谢原娘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毕竟是老房子了,稍嫌窄仄。按她的意思,是趁这几天儿子回来有空,把一直空置着的巡检司后衙收拾出来当新房,一家人以后搬到那里去住。谢原有些犹豫。毕竟马氏眼睛不便,年纪也大了,住这里习惯,乍搬到新地方,怕她不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马氏便道:“那是从前我一人,你又不大在家,我自然要住这里。如今你娶媳妇了,这里窄小了,还住这里,我怕李家姑娘有想法。”
谢原一听,觉着也有道理。见母亲已经决定了,第二天便也去办。到了晚上,春芳却过来找他了。说三娘子听说后,让她传个话,一切以谢原娘方便为上,不用特意搬家。
马氏其实原本就不大想搬,只不过是怕新媳妇过后后嫌弃这里小,这才叫儿子搬的。没想到这李家姑娘这么快便主动带了话来,心里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更是喜欢。
很快便到了初十这个好日子。谢家里外已经收拾一新,门口贴了大红对联,挂了灯笼,街上也搭了喜棚,酒席从院子里一直摆到街面上去,到了傍晚的吉时,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谢原穿了崭新的官服,骑马在一帮亲友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往县衙去接新娘了。
~~
温兰这边,自然也是一早开始便忙碌起来了。洗过澡,穿上大红嫁衣,梳了头,脸上的妆面自然不会让旁人动手,自己描眉点唇。反正孙氏现在也有点习惯她的种种出格举动了,脸上又有一块大黑斑,再怎么打扮也就那样,加上又是留在自家的最后一天,随她心意就是,不过心里嘀咕一句,也没反对。一切都准备好后,便等着新郎来迎亲了。到了傍晚时分,听到外面一阵鞭炮声,知道到了,忙给盖了盖头,喜娘扶着她送了出去上轿。拜堂、入新房,一番赘礼掠过不表,最后等闹洞房的人都散了出去吃喜酒,屋子里只剩她一人了,温兰这才终于长长舒了口气,一边站起身活动下有点僵硬的四肢,一边打量这间新房。见四壁糊着新墙纸,大床上铺了红彤彤的喜被,挂着百年好合的喜帐,另头的桌案上点了大红喜烛,照得刷了新漆的斗柜箱笼闪闪发亮。
这是很朴素的一间新房,甚至因为家具摆得过多显得有些拥挤,却叫她看了挺安心的,有一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小窝的感觉。
六月初的第一天,温兰从一脸兴奋的春芳那里得知了一个消息,谢原昨夜回来了。到了晚上的时候,第二个消息也接踵而来。孙氏告诉她,初十是大吉日,宜嫁娶求嗣。反正万事俱备,现在人也回了,到了那日,就把她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叫她这几天哪里也不要去,在家等着就是。
温兰一听,就剩这么几天了,放松了这么久的弦忽然有点紧了。再转念一想,男方先前丢下一封类似告白的信就跑了,现在刚回来,人家就跟他说,什么都替你准备好了,只等着你这个新郎过几天去迎亲,说不定现在比自己更紧张。他既然紧张了,那自己还紧张什么?这样一想,也就释然了。她本来就不大往外跑,现在孙氏叫她等在家,那等着就是了。
这地方本就是个小县城,加上这件喜事的双方在当地都是名人,一个是县令的侄女,以行事超乎寻常和面上黑斑闻名,一个是颇有威望的武官,当地几乎没人不知道他。所以这事很快便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民众表达最多的,还是对新人外表不般配的遗憾。尤其等看到现在这个没了大胡精神奕奕的准新郎后,这反差就更强烈了。
别管外人怎么在背后替谢原叫屈,他本人现在却是如踩云端,心里的欢喜藏都藏不住,只盼初六那日快点到才好。想象一下吧,先前在路上的那段时日里,他一直还有些患得患失,就怕女方再次变卦。等风尘仆仆地一脚跨入自家门槛,老娘迎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儿子啊,娘啥都替你准备好了,就等你回来去娶李家姑娘呢”,这若不叫天降喜事砸他脑门那还叫什么?
既然很快就娶亲了,这婚后住在哪儿,是件大事。谢家多年来一直住老街。前面一个院子,底下前头是堂屋,后头烧火灶房,两边是卧房,和左邻右舍挨在一块儿共用两边的墙壁板障,是典型的本地民居。虽然被谢原娘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毕竟是老房子了,稍嫌窄仄。按她的意思,是趁这几天儿子回来有空,把一直空置着的巡检司后衙收拾出来当新房,一家人以后搬到那里去住。谢原有些犹豫。毕竟马氏眼睛不便,年纪也大了,住这里习惯,乍搬到新地方,怕她不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马氏便道:“那是从前我一人,你又不大在家,我自然要住这里。如今你娶媳妇了,这里窄小了,还住这里,我怕李家姑娘有想法。”
谢原一听,觉着也有道理。见母亲已经决定了,第二天便也去办。到了晚上,春芳却过来找他了。说三娘子听说后,让她传个话,一切以谢原娘方便为上,不用特意搬家。
马氏其实原本就不大想搬,只不过是怕新媳妇过后后嫌弃这里小,这才叫儿子搬的。没想到这李家姑娘这么快便主动带了话来,心里对这个未来的儿媳妇更是喜欢。
很快便到了初十这个好日子。谢家里外已经收拾一新,门口贴了大红对联,挂了灯笼,街上也搭了喜棚,酒席从院子里一直摆到街面上去,到了傍晚的吉时,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谢原穿了崭新的官服,骑马在一帮亲友的簇拥下,喜气洋洋地往县衙去接新娘了。
~~
温兰这边,自然也是一早开始便忙碌起来了。洗过澡,穿上大红嫁衣,梳了头,脸上的妆面自然不会让旁人动手,自己描眉点唇。反正孙氏现在也有点习惯她的种种出格举动了,脸上又有一块大黑斑,再怎么打扮也就那样,加上又是留在自家的最后一天,随她心意就是,不过心里嘀咕一句,也没反对。一切都准备好后,便等着新郎来迎亲了。到了傍晚时分,听到外面一阵鞭炮声,知道到了,忙给盖了盖头,喜娘扶着她送了出去上轿。拜堂、入新房,一番赘礼掠过不表,最后等闹洞房的人都散了出去吃喜酒,屋子里只剩她一人了,温兰这才终于长长舒了口气,一边站起身活动下有点僵硬的四肢,一边打量这间新房。见四壁糊着新墙纸,大床上铺了红彤彤的喜被,挂着百年好合的喜帐,另头的桌案上点了大红喜烛,照得刷了新漆的斗柜箱笼闪闪发亮。
这是很朴素的一间新房,甚至因为家具摆得过多显得有些拥挤,却叫她看了挺安心的,有一种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小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