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吧 关注:5,200贴子:151,749

【胤祯】——【资料】小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十四爷°
然后不好意思,之前那贴没注意,一不小心格式用成了隔壁九爷家的了- -


1楼2013-02-22 11:12回复
    资料来源于宋小明编著的《解密大清皇宫》
    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2-22 11:12
    回复
      1.皇帝登基大典
      在清朝,登基大典一般这样举行:先由钦天监择定吉日,通知各有关机构进行准备。典礼前一日,皇帝亲自或分遣各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典礼当天,步兵统领率所属军队严守各门;内阁官员会同礼部官员进入太和殿,将各种表、诏书以及笔砚等放置到殿内,同时,銮仪卫率官员在太和殿前祷两侧陈列架卤簿,在太和门外两侧设玉辇、金辇,太和殿下设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文武百官身穿朝服,在太和殿前两侧按品级站在品级山后。随后,礼部堂官奏请身穿白色孝服的皇帝在乾清门内先帝灵前祷告受命,行三跪九叩之礼,然后再换皇帝服到皇太后宫行三跪九叩礼。丧事暂停后,皇帝乘舆到中和殿,接受百官叩礼,礼毕后,礼部尚书跪请皇帝即位,于是皇帝到太和殿升宝座,即皇帝位。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2-22 11:13
      回复
        2.皇帝祭天大典的步骤

        清朝的祭天活动定在每年的冬至日,地点在天坛的大圜丘。祭天前三天,皇帝先在宫内斋戒;前两天,由神厨准备各种祭品,准备好的祭品都送到神库陈列整齐;前一天要举行祭天大典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省牲”礼。到了祭天这一天,皇帝天不亮就在护军的护卫下到达天坛进行祭天活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2-22 11:14
        回复
          3.祭天大典中的“省牲”礼是一种什么礼仪
          “省牲”礼是祭天大典的最后一个仪式。这一天,皇帝在太和殿举行阅祝版礼,礼毕后率百官出宫行往天坛,一路上都有步兵等满汉官兵护卫,沿途也是黄土垫道,净水泼街。銮驾进入圜丘门,至昭亭门外神路西侧降舆。随后,皇帝进入皇穹宇,到香案前朝“皇天上帝”位三上香,行三跪九叩礼;依次向配位上香行礼后,皇帝出皇穹宇到神库,阅视各种祭品,随后,到圜丘看坛位皇帝顺序阅视并逐位跪奏后,便乘舆到斋宫内斋宿。至此,“省牲”礼结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2-22 11:14
          回复
            4.皇帝祭天大典的程序
            到了皇帝祭天的这天,皇帝天不亮就在百官的簇拥下经昭亭门进入棂星门外神路西侧降舆,随后到具服台帷幄内脱下朝服,盥洗,稍作休息后,换上祭服。天亮前一刻,皇帝进棂屋左门,升午阶到二层祀位帷幄内,向北站立,随即举行祭天仪式。典仪官唱“燔柴迎地神”时,东南燔柴炉内举火,西南望灯高悬,乐奏《始平之章》,跳八佾舞。皇帝向神位、配位三上香,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后回到祀位;随后,在皇帝举行过“奠玉帛”、“进俎”、“初献”、“祝读”、“亚献”、“终献”、“受福胙”、“撤馔”、“送帝神”礼之后,皇帝仍由棂星左门到昭亭门,到具服台帷幄内更衣,盥洗休息后,乘舆离开天坛回宫。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2-22 11:15
            回复
              6.皇帝祭祖大典的程序
              皇帝祭祖大典开始的这一天,皇帝穿祭服乘舆出宫,到太和门外后改成金辇。这时,午门擂鼓,法驾卤簿为前导,进入太庙神路,皇帝将金辇,太常寺卿恭引皇帝进入太庙街门,鸿胪寺官员则引陪祀官员就位恭立。然后典仪官宣布奏乐,皇帝至神位前下跪,上香,行三跪九叩礼,陪祀的官员也要随同行礼。其后,皇帝和百官要祭奠帛、爵,仪式同皇帝祭天大典基本相同。仪式结束后,典仪官恭引皇帝出太庙,乘舆回宫。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2-22 11:15
              回复
                7.皇帝祈雨仪式
                清代的祈雨仪式定于乾隆七年,每年孟夏择日行祈雨礼于天坛圜丘。如果此次祈雨后还没有下雨,皇帝还要遣官员粉饼祈祝天神、地神及太岁。过七天后如仍不下雨,再祭告社稷坛,过七天还没有下雨,再祭告天神、地神、太岁。如此祈祷还是没有用的话,就要行大雩礼(祈雨,又称常雩、大雩)。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2-22 11:16
                回复
                  8.皇帝祈雨仪式的准备工作
                  祈雨属于清廷的重要大祀,每年祈雨的时候都要在之前做很多准备工作。首先,要采办各种祭品,如牛、羊、猪等。由于祈雨是在夏季,所以还要准备大量的冰块以保证祭品不腐坏。祭前十日,各部大臣每天都要亲自去往天天,监督属下演练各种仪式。祭前两天,行宰牲礼,祭品准备好以后,就等待祭前一天的省牲礼。省牲礼是祈雨前的最后一种仪式,在这一天,皇帝亲往天坛,进行一系列的检视和审阅后回斋宫斋戒。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2-22 11:16
                  回复
                    9.清宫朝会典礼

                    清代朝会典礼的步骤如下:在当天的清晨,首先由銮仪卫把法驾卤簿陈列于太和殿前,百官穿着朝服,王公在丹陛上,文武百官、各国使臣在太和殿院中,按照品级排列在规定的位置上静候。皇帝在这一天也要穿着朝服乘舆出宫。起驾时,钦天监报点,午门上钟鼓齐鸣,皇帝先到保和殿下舆,接着到中和殿休息,接受一些在典礼中的各官员行祝贺礼。然后在诸官的恭引下,进入太和殿,在中和韶乐声中升座,在丹陛大乐的伴奏下,皇帝接受文武百官的行礼祝贺。礼毕后,百官退回原位。鸿胪寺官员带领朝鲜等国使臣,理藩院官员带领蒙古使臣,向北行三跪九叩礼。当响起三下鞭声时,中和韶乐奏起,皇帝在乐声中降座退朝,朝会典礼到此结束。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2-22 11:16
                    回复
                      10.清代的皇帝御门听政政策
                      皇帝御门听政古来就有,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就已经有了御门听政的举动了,但作为一种制度,直到康熙朝才确定下来。清朝皇帝了解下情、处理政务的依据,主要来自于大臣的奏章。皇帝审读大臣的奏章后,会就某一比较重大或重要的事项做出批示,并形成书面文字,这就是逾旨。逾旨交给内阁保存,等积存到一定的数量后,皇帝便会传旨在某日举行御门听政,内阁得旨后,便会告知在京各部院衙门、各部院官员,届时进宫侯旨;侯旨的同时有章要奏的,就将奏折装在函匣中,到时一起上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2-22 11:16
                      回复
                        11.皇帝御门听政的排场
                        清代御门听政是在乾清宫举行的。乾清宫首领太监先率领一干人等在乾清门正中陈设宝座,宝座前摆放黄案一张,宝座后面放置屏风。天色微明时,乾清宫侍卫进入乾清宫,立于宝座两侧,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佚大臣以及仪仗队伍等人在丹陛下左右相向而立。参加听政的大臣在朝房聚齐后,到后左门等候宣旨。等御前侍卫宣布觐见开始后,这些文武百官便开始鱼贯进入乾清宫,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站好。一切准备就绪后,皇帝进入乾清宫,听政开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2-22 11:17
                        回复
                          12. 皇帝是怎样御门听政的
                          在百官们准备好了后,皇帝进入乾清宫,听政开始。先是由一名尚书拿着奏匣行至黄案前跪下,将匣子恭恭敬敬放在黄案上,然后,满内阁学士一人开启奏匣,将放在里面的所有奏章取出,一一向皇帝奏明。每奏一事,皇帝便会降一旨,由大学士降谕旨传给奏事者。这一套程序后,如果参加听政的官员还有事情,就按照先后顺序一一奏明,皇帝当堂解答,直到群臣奏毕。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2-22 11:17
                          回复
                            13.清代皇帝御门听政时间的规定
                            在清代,御门听政的时间有严格的规定,每年春夏两季定在卯正(早晨六点),秋冬两季为辰初(早晨七点)。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后,在时间上有所变化。那时是康熙帝尚不满30虽,精力旺盛,御门听政是其了解下情的绝佳机会,于是对此事津津乐道,但是却苦了那些听政的大臣们,为了参加御门听政,他们不得不半夜三更就要动身赶往宫内,长此以往,很多年老体弱的大臣们便感觉极为吃不消,于是有人给康熙上了奏折要求修改听政时间,康熙阅后决定言之有理,便下令把听政的时间改为春夏辰时初刻(早晨七点一刻),秋冬辰正初刻(早晨八点一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3-02-22 11:17
                            回复
                              14.清代宫廷大阅的规制
                              清代是马上得天下,所以清代的皇帝比较重视骑射,于是,清代的皇帝都会按期举行大阅,检验八旗兵的训练情况和战斗力。在清初期,大阅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一般都在南苑围场。康熙以后,大阅的地点不固定,有时候在南苑,有时候在卢沟桥,还有可能在玉泉山,或者是口外的多伦诺尔,时间上也不一定是三年一次。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3-02-22 11: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