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吧 关注:5,201贴子:151,748

回复:【胤祯】——【资料】小知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47.清代宫廷奏事制
奏折是臣下直接向皇帝奏报内政、外交、经济、文化、军事、风俗等机密要务,以及对时弊评论过改革建议等的文书。在清代,外任官员一般只有督抚才有资格向皇帝直接上书。王公大臣及外任大臣如果有事要奏报皇帝的话,必须缮写折子递交乾清门外的外奏事处,由外奏事处根据奏折内容的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地登记,送到乾清门内的内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的御前大臣或太监转送给皇帝。对京外臣工的奏折,督抚一级的官员都赏给报匣,有事要奏就放入匣内,外边封好。皇帝览阅、朱批后下发内奏事处,然后送交军机处备案,并由军机大臣传阅办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3楼2013-08-27 09:59
回复
    48. 清代宫廷朝觐制度
    清代的皇帝为了准确的掌握各地官吏的施政情况,有一套完善的考察方法,朝觐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种。朝觐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地点在太和殿内。朝觐举行的时候,皇帝在太和殿内的宝座上就坐,前引大臣自太和殿后导引,由宝座两旁行至宝座前,左右东西面立,后扈大臣二人自宫内随皇帝而出,至宝座左右站立。豹尾班在宝座后面向南而立。一切就绪后,朝觐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皇帝详细询问每个官员所奏事宜及职衔履历,最后由鸿胪寺官员宣读皇帝谕旨,朝觐活动结束。在朝觐中所奏明的事宜,在朝觐结束后由有关部门复议后奏报皇帝批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5楼2013-08-30 17:22
    回复
      49.清代宫廷的陛辞制度
      清代还有一种皇帝考察官员的方式,就是陛辞。凡新任督抚提镇,在正式就任前,都要进京陛见皇帝,请训谢恩,这就是陛辞。新任官员从本衙门领取任职书后,到鸿胪寺投递报单,如果刚好碰上朝会日期,就在太和殿行礼,如果刚好是免朝,则由鸿胪寺官集中组织陛辞。在陛见中,皇帝要征询即将赴任的官员的打算、意见,同时还要发布上谕,针对当地的吏治民生以及前任的得失等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告诫即将赴任官员如何以实心行实政,如何实心爱民等为官之道。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6楼2013-08-30 17:23
      回复
        50.清代宫廷的引见制度

        清代皇帝还可以通过引见对官员进行考察,具体的引见事宜由吏部负责,引见之前,先刊写引见单,开列被引见官员的简单履历和引见缘由。每个官员都有一个绿头签,上半段为绿色,中间写有其姓名、籍贯、入仕年月、师承及政绩等,以备皇帝询问。引见一般在乾清宫或养心殿举行,引见开始的时候,皇帝升御座,吏部尚书、侍郎跪在御座的一边,将引见单和绿头签呈给皇帝,然后,被引见之人每五六人为一排,按次序到皇帝面前,跪奏政绩的姓名履历,在简短的交谈中,皇帝通过观察该人的外在得出自己的直观印象,并用朱笔在引见单上写下对该官员的评语及升迁将革的意见,最后将引见单交给军机处拟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7楼2013-08-30 17:25
        回复
          51.清代宫廷国宴制度的发展
          在清代,每年的元旦和万寿节(皇帝的生日)都要在紫禁城太和殿举行规模盛大的筵宴,这就是所谓的国宴,以庆祝国泰民安,以及庆祝皇帝的生日。在清初,太和殿筵宴原设宴桌210席,用羊100只,酒100瓶(每瓶10斤)。到了乾隆朝,乾隆皇帝对国宴的标准又做了细致的规定,宴桌191席羊82只、酒82瓶。到了嘉庆、道光朝后,皇帝对太和殿的筵宴的规模又做了适当的调整。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8楼2013-08-30 17:25
          回复
            52.清代宫廷国宴的规定
            清代宫廷国宴按照品级都是有一定的规定:亲王每人进8桌(其中大席1桌:银盘碗45件、盛羊肉大银方1件、盛盐银碟1件;随席7桌:每桌铜盘碗45件;大铜方1件;小铜碟1件),羊3只、酒8瓶;郡王每人进5桌(其中大席1桌;随席4桌,每桌登记均与亲王相同),羊、酒数与亲王相同;贝勒每人进3桌,羊2只、酒2瓶;杯子每人进2桌,羊酒数同贝勒;入八分公每人进1桌,羊1只、酒1瓶(贝勒以下进宴席的器物,均以亲、郡王随席相同)。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9楼2013-08-30 17: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