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玄道释真解】
作者:悟吾道之求索
类别:原创道学自悟文
简介:自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在社会中多次遇到信仰外国神学教派的老板,看过很多外国神系信徒,思想我们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中国却没有自己的神系信仰,即使有也被不怀好意的人贬低为迷信,确实有许多打着神鬼之说欺骗人民,但我去不相信历史悠久并深入人心的道学文化全是迷信,我更相信它更是华夏人民对人与自然的极限认知和应用,知识传承有误,或是传承难误罢了!大概是其中的大部分阐述都是让人们很难理解,因为道学文化的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从自身的哲学思想出发,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个人的悟性,难以以只言片语来解释清楚,所以难以传承和应用。所以我以我个人理解,以古文格式写出能够应用与现实的道的理解。
【玄道悟实录】
【总纲】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之言道总之谓玄,众难解,故吾悟玄而明释,求同进道。
悟道者,明心修身,近道求解。或明志,或求长生,不易。
求之道径者,有其二,心与身,必历。身心,人之本,由之源。
心,身之掌控者,存之义;身,心之承融者,动之意。无心,行之无由,身存尚且无意,存之为何?无身,意之无居,心动终是无义,动之何为?
【心悟篇】
【纲要】
人之念出于心,入身而随行,身行于天地,故心同行于天地,心之所向,身之所行。以本心吾得天心而可得明心,以自身拟天行可得天助。概有“心主神明”之说,吾释为心乃自身之神明,知心则心神明了,故知本心善否,行之否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初心明,则知本而明心,故身心相顾,乐行于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则施己不欲,人之所厌,故善行可得善果,善心可成善行。初心,自天性,故相近,心行天地,故受天地各相所扰,所蒙本心。本心善否不明,行之否泰而不自知,故常行不所愿,心不自知。
心不自知,行不所愿,人存之何意?故有以法试心,以决定心,以经明心,以境和心。以法试心,可得心之所向,道之何方;以决定心,可使心行于道,道之不移;以经明心,可得明吾验正果,道之不误;以境和心,可存心德近本心,道之长存。正所谓: 得道心,知本意;向道行,顺非逆;明不误,正无忌;道长存,人生戏。
【心法】
静心求泰然,动心求无悔,反复证心意,终了心所向。静心处境然,冥冥思过往,过往何所憾,吾将何所愿。愿之入空冥,望之因果极,憾之有圆否,愿之可有缘。身之心所控,心之身所融,身心合相应,互往彼鉴明。静心明之源,动心现其果,心动形相随,日日缅思环。
【心决】
吾必日日思吾心,不可怠;吾求身心进合一,不可罔。心处逆境心愈坚,不可畏;顺心如意更明理,不可盲。道心未果终空想,求之不明难免伤。知心知路知何向,身不由己在何方。道之本简就一字,理之何繁难明讲。万事前皆思反复,本心明照万里疆。
【心经】
道理难独悟,不讲心不明。讲之免难误,多研百家经。百家经何处,处处理不同。经可译百解,道是万世通。前人思因果,今人得其功。明鉴因果律,育之德九重。德之愈高远,望之愈如空。经文本无字,复还理道中。
【心境】
境成存本心,身心近合一。本意现通达,万世承太极。境存本无界,难明其中理。吾欲分九重,定其凡中意。一重强定心,定心志不移。二重质随心,心随貌合离。三重势由心,心由压人忌。四重身合心,心合总相惜。五重境相心,心相初显奇。六重实应心,心应虚形具。七重法显心,心显冥冥律。八重世明心,心明天人密。九重道竞心,心竞逍遥鱼。一重境之基,九重不是极。重重分合系,道穷总是迷。
【身悟篇】
【五行练气篇】
人存之气,直采于天地,潜行于周身不显,相于天地而近乎于道。其有行于血肉,直用其体,化可成精,精可成神,具存其二,呼之直出。且吸之直入,行之易,进则难。故以人本之五行,效天地之律意行于身,求存同易。
吐纳法:
气聚满腔无心视,闭气微含思满胸,缓吐如丝凝如玉,一身热忱聚檀中。
初级功法:(五行反克行气法)
凝神吐息气初生,闭气随念意全程,五行生克应有序,气与血脉本相融。气至肺转金,金行于心转火,火行于肾转水,水行于脾转土,土行于肝转木,木复于肺转金。复周天而吐浊,终聚气于檀中,有重微热感则成,日日直达不念而有感,成然。
五行生克与人体对应图:
作者:悟吾道之求索
类别:原创道学自悟文
简介:自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在社会中多次遇到信仰外国神学教派的老板,看过很多外国神系信徒,思想我们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中国却没有自己的神系信仰,即使有也被不怀好意的人贬低为迷信,确实有许多打着神鬼之说欺骗人民,但我去不相信历史悠久并深入人心的道学文化全是迷信,我更相信它更是华夏人民对人与自然的极限认知和应用,知识传承有误,或是传承难误罢了!大概是其中的大部分阐述都是让人们很难理解,因为道学文化的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从自身的哲学思想出发,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个人的悟性,难以以只言片语来解释清楚,所以难以传承和应用。所以我以我个人理解,以古文格式写出能够应用与现实的道的理解。
【玄道悟实录】
【总纲】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之言道总之谓玄,众难解,故吾悟玄而明释,求同进道。
悟道者,明心修身,近道求解。或明志,或求长生,不易。
求之道径者,有其二,心与身,必历。身心,人之本,由之源。
心,身之掌控者,存之义;身,心之承融者,动之意。无心,行之无由,身存尚且无意,存之为何?无身,意之无居,心动终是无义,动之何为?
【心悟篇】
【纲要】
人之念出于心,入身而随行,身行于天地,故心同行于天地,心之所向,身之所行。以本心吾得天心而可得明心,以自身拟天行可得天助。概有“心主神明”之说,吾释为心乃自身之神明,知心则心神明了,故知本心善否,行之否泰。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初心明,则知本而明心,故身心相顾,乐行于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则施己不欲,人之所厌,故善行可得善果,善心可成善行。初心,自天性,故相近,心行天地,故受天地各相所扰,所蒙本心。本心善否不明,行之否泰而不自知,故常行不所愿,心不自知。
心不自知,行不所愿,人存之何意?故有以法试心,以决定心,以经明心,以境和心。以法试心,可得心之所向,道之何方;以决定心,可使心行于道,道之不移;以经明心,可得明吾验正果,道之不误;以境和心,可存心德近本心,道之长存。正所谓: 得道心,知本意;向道行,顺非逆;明不误,正无忌;道长存,人生戏。
【心法】
静心求泰然,动心求无悔,反复证心意,终了心所向。静心处境然,冥冥思过往,过往何所憾,吾将何所愿。愿之入空冥,望之因果极,憾之有圆否,愿之可有缘。身之心所控,心之身所融,身心合相应,互往彼鉴明。静心明之源,动心现其果,心动形相随,日日缅思环。
【心决】
吾必日日思吾心,不可怠;吾求身心进合一,不可罔。心处逆境心愈坚,不可畏;顺心如意更明理,不可盲。道心未果终空想,求之不明难免伤。知心知路知何向,身不由己在何方。道之本简就一字,理之何繁难明讲。万事前皆思反复,本心明照万里疆。
【心经】
道理难独悟,不讲心不明。讲之免难误,多研百家经。百家经何处,处处理不同。经可译百解,道是万世通。前人思因果,今人得其功。明鉴因果律,育之德九重。德之愈高远,望之愈如空。经文本无字,复还理道中。
【心境】
境成存本心,身心近合一。本意现通达,万世承太极。境存本无界,难明其中理。吾欲分九重,定其凡中意。一重强定心,定心志不移。二重质随心,心随貌合离。三重势由心,心由压人忌。四重身合心,心合总相惜。五重境相心,心相初显奇。六重实应心,心应虚形具。七重法显心,心显冥冥律。八重世明心,心明天人密。九重道竞心,心竞逍遥鱼。一重境之基,九重不是极。重重分合系,道穷总是迷。
【身悟篇】
【五行练气篇】
人存之气,直采于天地,潜行于周身不显,相于天地而近乎于道。其有行于血肉,直用其体,化可成精,精可成神,具存其二,呼之直出。且吸之直入,行之易,进则难。故以人本之五行,效天地之律意行于身,求存同易。
吐纳法:
气聚满腔无心视,闭气微含思满胸,缓吐如丝凝如玉,一身热忱聚檀中。
初级功法:(五行反克行气法)
凝神吐息气初生,闭气随念意全程,五行生克应有序,气与血脉本相融。气至肺转金,金行于心转火,火行于肾转水,水行于脾转土,土行于肝转木,木复于肺转金。复周天而吐浊,终聚气于檀中,有重微热感则成,日日直达不念而有感,成然。
五行生克与人体对应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