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海水吧 关注:257贴子:689
  • 1回复贴,共1

老百姓何以变成“老不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前,《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发布,结果显示,中国社会的总体信任进一步下降,已经跌破60分的信任底线。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超过七成人不敢相信陌生人;人们对商业、企业信任度最低;官**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2月17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不信”,就是不相信、不诚实、不信实,犹言难道,言而无信。现指在诸多涉官、涉权、“涉数”的舆论热点或公共事件的背后,对人一种“不信,不信,就是不信”的“老不信定式”。
让我们先来瞧瞧南北大迁徙的“春运”。在春运猛烈来袭的背景下,“一票难求”,政府似乎成了对民众只剩安慰价值的许诺,难免要有怨言。难怪有网民带着情绪说“宁信世上有鬼,不信铁道部的嘴!”光怪老百姓火气太大?这又能怪谁呢?
再来看看北京的“77元房租”。有知名网友称,那位廉价租房的住户犯下了“欺君之罪”。其实,也真有极个别的、罕见到一般人都看不到的廉租房,只是,如此轰轰烈烈地作为“主旋律”张扬出来,由于太过夸张,则难博公众一信。老给未来开不靠谱的“空头支票”,多半源于对当下治理的无力感。
现如今,怀疑和警惕已经成为坊间百姓的生活方式,因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经常就会发生。如,百姓的衣食住行:衣,这个是假牌、哪个是冒牌;食,这个是假烟、哪个是假酒,百姓经常吃的食用油竟然还有地沟油;住,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楼薄薄等甭提了;行,出门还要提防着推销的“钓鱼执法”,就连上医院生个孩子,因没给医生红包,她还把患者**给缝上了……
俗话说,人无信则不立。政府部门一旦无信,真不知其可也!过去说,你不相信谁,还能不相信政府吗?可现在很多人说的是啥话?“你相信谁,也不能相信某些官员啊!”不管是糊弄、欺骗,还是并无恶意的信口开河,不正是这点点滴滴,把一些老百姓搞成“老不信”、把政府公信搞丢到爪哇国的吗?为什么现在有些事发生后,公权部门信誓旦旦怎么说都没人信,一些小道消息作为“谣言”却越传越邪乎?日常一诺不值钱,指望关键时候一诺千金,怎么可能?
有媒体也曾做过调查,表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最高,省级次之,地级再次,县级最差。这反映出老百姓对中央政府还是有一个比较高的评价,但在基层,很多基层政府在日常管理方面水平不高。县级的政府公信力确实有减弱的迹象。其表现为,政府的话越来越不被相信,觉得是在编造。还有对当地公检法机关是否能把问题查清楚的能力存在质疑,不相信官方的结论。
一些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修复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如果大家都能做好,慢慢就能转变过来,也要给大家一点时间去进行良性的互动,去一点点提升公信力。
笔者认为,政府公信力要想赢得公众的信任,政府诚信度首先要得到坊间百姓的信任。即政府是否履行承诺,诚信无欺,公正、公平处理事务,在这方面是否取得了公众的信任; 其次,政府的能力要得到坊间百姓的认可。即政府是否拥有对内管理好自身事务、对外管理好社会事务的能力,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和满意; 第三是政府的政策要得到坊间百姓的信赖。即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连续性,能否得到公众的信赖。
当然,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还离不开政府外部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媒体监督机制、社会监管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等对促进政府公信力建设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反腐也成为遏制腐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由于政府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绝对权威和优势的地位,因而如果政府自己不洁身自好、廉洁自律,仅靠发挥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政府还要建立健全内在机制, 即政府自我约束机制、政府内部监管机制和政府政策协同机制。这三种机制相互配合,形成政府公信力内在机制的有机统一体,为提升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的保障。要健全政府公信力的内在机制,就必须从健全这三种具体机制入手,以取得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预期效果


1楼2013-02-24 08:48回复
    老不信


    2楼2013-02-24 0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