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郑板桥与袁枚(2011-12-22 10:45:33)
转载▼ 标签: 郑板桥 袁枚 走狗 启功 难得糊涂 分类: 南腔北调
我在《郑板桥骂秀才》一文曾说:郑板桥曾经对袁枚作过一句总评,说他是“斯文走狗”。然而据说袁枚听到郑板桥死讯的传言,竟然顿足痛哭不已,真不知板桥知道,又将如何讥骂。郑板桥和袁子才不是一路的,且尿不到一个壶里……
颜之推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我的这段话就有一处谬误,一经细审,觉得论断也似乎拘泥了。
说袁枚听到郑板桥死讯的传言顿足痛哭云云,这是我见到某个版本的《郑板桥家书》的“序”里所载,就采信了。事实恰恰相反,顿足痛哭的是郑板桥,他听到袁枚的死讯时的反应。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讲到这事:“兴化郑板桥作宰山东,与余从未识面,有误传余死者,板桥大哭,以足蹋地,余闻而感焉。”《郑板桥文集》也有记载,板桥从友人处得知袁枚死讯,“但觉天地昏暗,云日黯淡,庭中之树木花草,室中之图籍器具,无一而不易色。此无他,奇才变灭,百物无光也。”《随园诗话》又载:“后廿年,与余相见于卢雅雨席间。板桥言‘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余故赠诗云‘闻死误抛千点泪,论才不觉九州宽’。”从袁枚的赠诗可以看出,他们在虹桥修禊筵席上是谈到过这一趣事的。
至于板桥骂袁枚“斯文走狗”,则是见于他们同时代的舒仲山的笔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以大量笔墨来吹捧毕秋帆(毕沅,字秋帆,清代著名才子,状元,历任陕西、山东巡抚,湖广总督。)母亲的诗作,舒仲山在此条的批注中写到:“此等诗话,直是富贵人家作犬马耳……毕太夫人诗既不佳,事无可计,选之何为?所以郑板桥、赵松雪斥袁子才为‘斯文走狗’,作记骂之,不谬也。”
袁枚长袖善舞,门槛甚精,擅长和达官贵人吊膀子,除了打秋风,还可借以吓骗江浙酸丁寒士,自重声气。故“郑板桥、赵雪松作文贱之,不足取也。”(舒仲山语,同上)
有趣的是,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袁枚也称郑板桥为“走狗”,这是由郑板桥的一枚闲章(“徐青藤门下牛马走”)引起的,为此,历代的文人墨客甚至像章太炎这样的国学大师都跟着蹚浑水,打了不少笔墨官司,这里就不饶舌了。
郑板桥一面高誉袁枚为“奇才”,以至闻其死讯顿足痛哭,私底下却又骂他是“斯文走狗”,耐人寻味。但我相信板桥都是发自真心,他不是真的糊涂,或者说还不够糊涂。草根派的郑板桥和袁枚这种人声气原不能相投,尿不到一个壶里,不过有时却也无妨喝到一个壶里,“难得糊涂”——这样一来我的理解就活泼多了。
启功曾说,板桥一向自爱,但他由于爱才心切,主动向“文学权威”袁子才投赠吹捧,结果反被袁氏奚落,这就不能不说是咎由自取了。“袁子才的诗文,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处世方法,也不能说‘门槛不精’。他对两江总督尹继善,极尽巴结之能事,但尹氏诗中自注说‘子才非请不到’,两相比较,郑公就不免天真多于世故了。”(启功《我心目中的郑板桥》)读着这段话,我心里就揣摩,启功先生是不是有所感而发,他是不是想起了一件旧事——当年,他不也曾经被迫附和郭沫若,违心的写过一篇论辩《兰亭序》真伪的文章么?

我在《郑板桥骂秀才》一文曾说:郑板桥曾经对袁枚作过一句总评,说他是“斯文走狗”。然而据说袁枚听到郑板桥死讯的传言,竟然顿足痛哭不已,真不知板桥知道,又将如何讥骂。郑板桥和袁子才不是一路的,且尿不到一个壶里……
颜之推说:“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我的这段话就有一处谬误,一经细审,觉得论断也似乎拘泥了。
说袁枚听到郑板桥死讯的传言顿足痛哭云云,这是我见到某个版本的《郑板桥家书》的“序”里所载,就采信了。事实恰恰相反,顿足痛哭的是郑板桥,他听到袁枚的死讯时的反应。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讲到这事:“兴化郑板桥作宰山东,与余从未识面,有误传余死者,板桥大哭,以足蹋地,余闻而感焉。”《郑板桥文集》也有记载,板桥从友人处得知袁枚死讯,“但觉天地昏暗,云日黯淡,庭中之树木花草,室中之图籍器具,无一而不易色。此无他,奇才变灭,百物无光也。”《随园诗话》又载:“后廿年,与余相见于卢雅雨席间。板桥言‘天下虽大,人才屈指不过数人’,余故赠诗云‘闻死误抛千点泪,论才不觉九州宽’。”从袁枚的赠诗可以看出,他们在虹桥修禊筵席上是谈到过这一趣事的。
至于板桥骂袁枚“斯文走狗”,则是见于他们同时代的舒仲山的笔下。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以大量笔墨来吹捧毕秋帆(毕沅,字秋帆,清代著名才子,状元,历任陕西、山东巡抚,湖广总督。)母亲的诗作,舒仲山在此条的批注中写到:“此等诗话,直是富贵人家作犬马耳……毕太夫人诗既不佳,事无可计,选之何为?所以郑板桥、赵松雪斥袁子才为‘斯文走狗’,作记骂之,不谬也。”
袁枚长袖善舞,门槛甚精,擅长和达官贵人吊膀子,除了打秋风,还可借以吓骗江浙酸丁寒士,自重声气。故“郑板桥、赵雪松作文贱之,不足取也。”(舒仲山语,同上)
有趣的是,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袁枚也称郑板桥为“走狗”,这是由郑板桥的一枚闲章(“徐青藤门下牛马走”)引起的,为此,历代的文人墨客甚至像章太炎这样的国学大师都跟着蹚浑水,打了不少笔墨官司,这里就不饶舌了。
郑板桥一面高誉袁枚为“奇才”,以至闻其死讯顿足痛哭,私底下却又骂他是“斯文走狗”,耐人寻味。但我相信板桥都是发自真心,他不是真的糊涂,或者说还不够糊涂。草根派的郑板桥和袁枚这种人声气原不能相投,尿不到一个壶里,不过有时却也无妨喝到一个壶里,“难得糊涂”——这样一来我的理解就活泼多了。
启功曾说,板桥一向自爱,但他由于爱才心切,主动向“文学权威”袁子才投赠吹捧,结果反被袁氏奚落,这就不能不说是咎由自取了。“袁子才的诗文,我们不能不钦佩,他的处世方法,也不能说‘门槛不精’。他对两江总督尹继善,极尽巴结之能事,但尹氏诗中自注说‘子才非请不到’,两相比较,郑公就不免天真多于世故了。”(启功《我心目中的郑板桥》)读着这段话,我心里就揣摩,启功先生是不是有所感而发,他是不是想起了一件旧事——当年,他不也曾经被迫附和郭沫若,违心的写过一篇论辩《兰亭序》真伪的文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