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几分钟,似乎门未关上,实在不放心,赶紧回头,门关得很好,离开一段时间后,不放心的感觉依然不时袭来。
学生考试做题,明明这种方法已经做不出结果,回头重新开始,草稿纸写了一堆,连续几遍居然还是刚才一样的错误思路。时间却已经耗去。
此之谓钻牛角尖。
一件事情或任务的过程,如果分解成以下的程序
T(制定目标及检测标准)——O(操作过程)——T(检测)——E (退出)
则刚才两种现象都在重复错的或无效的操作过程,问题主要出在检测的标准出现了问题。
作为检测一个任务是否达成目标的标准,可以用三种表象特征体现出来,其中最不可靠的是利用感觉表象作为标准,因为感觉记忆持续时间最短,容易遗忘。
关门,感觉关好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记忆消失,吃不准是否关好,自然重新回去。解决的方法就是用另外两种表象特征作为是否关好门的标准,比如利用听觉,关门时推三峡,数123,声音出来,就可以作为标准了,自然容易记忆,一段时间后回忆起来,123的声音就是确认关好的清晰标准。
学生做题同样的道理,做不出来,用视觉化的方式,第一次写1,第二次写2,第三次自然就知道此路不通,另换思路。
学生考试做题,明明这种方法已经做不出结果,回头重新开始,草稿纸写了一堆,连续几遍居然还是刚才一样的错误思路。时间却已经耗去。
此之谓钻牛角尖。
一件事情或任务的过程,如果分解成以下的程序
T(制定目标及检测标准)——O(操作过程)——T(检测)——E (退出)
则刚才两种现象都在重复错的或无效的操作过程,问题主要出在检测的标准出现了问题。
作为检测一个任务是否达成目标的标准,可以用三种表象特征体现出来,其中最不可靠的是利用感觉表象作为标准,因为感觉记忆持续时间最短,容易遗忘。
关门,感觉关好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记忆消失,吃不准是否关好,自然重新回去。解决的方法就是用另外两种表象特征作为是否关好门的标准,比如利用听觉,关门时推三峡,数123,声音出来,就可以作为标准了,自然容易记忆,一段时间后回忆起来,123的声音就是确认关好的清晰标准。
学生做题同样的道理,做不出来,用视觉化的方式,第一次写1,第二次写2,第三次自然就知道此路不通,另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