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网资深服装编辑 胡珊珊
用“愚公移山”的办法恢复汉服
“我想经过努力,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一直努力下去的话,会有一天,即便不选择穿汉服,人们也可以用平常、宽容、欣赏的眼光对待穿汉服的人。这是件好事情,不仅要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穿,日常也可以穿。”
长江商报:你觉得汉服对于业内人士的意义在哪里呢?
胡珊珊:近年,中国的设计师纷纷要走出国门,他们拿什么出去呢? 还得是有民族个性的东西。这一点,韩国、日本的设计师做的好多了,他们的设计是保留了民族色彩的时尚。因此,中国的设计师,也应该把汉服的元素用到设计里。中国本土设计师登陆巴黎时装周第一人谢峰,其作品大量采用了人手刺绣,中国式的花形无比绚烂;他们运用的都是中国元素,都是迈出国门的成功案例。还有“无用”这个品牌,名字本身就很有哲理,充满老子的思想,像这些都是中国特色。而国内比较权威和有影响力的设计大赛“欧迪芬杯”,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去年的主题是清代元素,今年的是大唐凤仪(选取中国唐代内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他们就很懂得从中国古文化里找文章。但是,去年我采访评委得到的点评是:选手的设计很表面,不够有创意,这是很遗憾的。就目前而言,国内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借鉴和摸索,还有很大的空间,他们之所以做的不够,因为他们都忙着在哈日、哈韩、仿国外大牌。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宝藏啊,汉服只是中国元素的冰山一角,就值得我们去好好挖掘一番。
长江商报:设计师们应该借鉴的元素具体有哪些呢?
胡珊珊:借鉴汉服的色彩,纹样。如果汉服能早几年就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来看、来做、来穿,或许设计师们的创作会更到位、更出色。设计师们,应注重中华传统元素的灵活运用,传统与时尚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难。这样不仅丰富了生活,也提供了一种情感,精神需求和寄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记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我们的历史。当然,不排除其中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
长江商报:你曾经做过汉服的专题报道,你觉得现在的汉服爱好者纯粹吗?他们的努力意义何在?
胡珊珊:往往提倡汉服的人都是有知识、有钱的。有了钱,才能想到文化。当物质程度到达一定,人们会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想到老祖宗的文化,想要保留下属于民族的东西。
长江商报:你怎么看待这几年的热呢?就你讲的来看,似乎还不够热?
胡珊珊:我们在网上做了调查,参与者中60%的人觉得,应该恢复汉服,而且不仅要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穿,日常也可以穿。这与韩国、日本目前的态度比较类似,他们在结婚或者重要节日的时候,还是会穿上民族服装。这就像是一种信仰,不是有人说,中国人缺的就是信仰吗。汉服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的载体。且不说汉服的经济价值,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是多一种服装的选择,多一份民族精神,同时还有时尚。
长江商报:那对于不少人提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穿汉服,你怎么看待呢?觉得可行吗?
胡珊珊:有学者说过,让全世界知道是中国人在办奥运,最直观的就是看服装;各民族走在一起,你如何辨别,最直接的,也就是服装。我想,北京奥运会倒不一定只能穿汉服,因为我们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只穿一种民族的服装,不合理,也不是中国特色啊。
长江商报:那你怎么看待汉服的发展前景?
胡珊珊:我想经过努力,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一直努力下去的话,会有一天,即便不选择穿汉服,人们也可以用平常、宽容、欣赏的眼光对待穿汉服的人。这是件好事情,不仅要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穿,日常也可以穿。
受访者
华夏红莲华服工作室首席设计师 高小姐
汉服目前只有“畸形”的存在
高小姐在采访中强调她不支持现在“汉服”的讲法。她认为,汉服,是依照民族观点来判定一切的中国传统服饰,有点畸形。民族主义源于西方,主要特征就是以民族为单位,争夺最大利益。学界已经有一个专用名词,那就是“华服”,指中国历代汉文化的主流服饰。她认为,华服是对中国这种服饰文化更准确的称谓。
她表示,因为“汉服”最早是民间自发起来的,基本上和业界没有联系,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这个圈有自己的规则,虽然这个规则也很少有系统的理论来支持,但是它有自己的要求,与业界没有太大联系。她承认民间的力量和热情是不能够忽视的,不过民间最终要把它正式化,不可能不问专业。
所以,民间活动了半天,最后还得回到业界来做“体检”,不合格任你热情再大,还是不行的。
现在是“复原”水平 没有设计
尽管现在该工作室的汉服单件的价格一般在300元到800元不等,在早前上海A1赛车开幕式上的祭祀仪式,请他们制作了80套汉服。高小姐认为爱好者是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一批人,他们会在组织活动的时候穿,但平时真正穿上街的人甚少。同时,穿的目的有很多,一些人是真的喜欢,一些女生可能仅仅是因为觉得漂亮。
当被问及具体设计汉服时的理念,她表示,华服目前都是从古至今积累下来的“先民”所设计的,我们目前基本没有设计和改良,只是“复原”。在这个基础上搭配面料,考虑文化印象问题多一些,但现在还没有进入完全现代化的设计范围。而制作工艺和价格、成本,还有设计的投入量都有关,这个不同的定位,使各个设计师的方向不一样。同时,现在的汉服生产多属于个体订制,还没有形成规模。
用“愚公移山”的办法恢复汉服
“我想经过努力,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一直努力下去的话,会有一天,即便不选择穿汉服,人们也可以用平常、宽容、欣赏的眼光对待穿汉服的人。这是件好事情,不仅要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穿,日常也可以穿。”
长江商报:你觉得汉服对于业内人士的意义在哪里呢?
胡珊珊:近年,中国的设计师纷纷要走出国门,他们拿什么出去呢? 还得是有民族个性的东西。这一点,韩国、日本的设计师做的好多了,他们的设计是保留了民族色彩的时尚。因此,中国的设计师,也应该把汉服的元素用到设计里。中国本土设计师登陆巴黎时装周第一人谢峰,其作品大量采用了人手刺绣,中国式的花形无比绚烂;他们运用的都是中国元素,都是迈出国门的成功案例。还有“无用”这个品牌,名字本身就很有哲理,充满老子的思想,像这些都是中国特色。而国内比较权威和有影响力的设计大赛“欧迪芬杯”,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去年的主题是清代元素,今年的是大唐凤仪(选取中国唐代内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他们就很懂得从中国古文化里找文章。但是,去年我采访评委得到的点评是:选手的设计很表面,不够有创意,这是很遗憾的。就目前而言,国内设计师在这方面的借鉴和摸索,还有很大的空间,他们之所以做的不够,因为他们都忙着在哈日、哈韩、仿国外大牌。其实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宝藏啊,汉服只是中国元素的冰山一角,就值得我们去好好挖掘一番。
长江商报:设计师们应该借鉴的元素具体有哪些呢?
胡珊珊:借鉴汉服的色彩,纹样。如果汉服能早几年就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来看、来做、来穿,或许设计师们的创作会更到位、更出色。设计师们,应注重中华传统元素的灵活运用,传统与时尚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难。这样不仅丰富了生活,也提供了一种情感,精神需求和寄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记得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我们的历史。当然,不排除其中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
长江商报:你曾经做过汉服的专题报道,你觉得现在的汉服爱好者纯粹吗?他们的努力意义何在?
胡珊珊:往往提倡汉服的人都是有知识、有钱的。有了钱,才能想到文化。当物质程度到达一定,人们会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东西,想到老祖宗的文化,想要保留下属于民族的东西。
长江商报:你怎么看待这几年的热呢?就你讲的来看,似乎还不够热?
胡珊珊:我们在网上做了调查,参与者中60%的人觉得,应该恢复汉服,而且不仅要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穿,日常也可以穿。这与韩国、日本目前的态度比较类似,他们在结婚或者重要节日的时候,还是会穿上民族服装。这就像是一种信仰,不是有人说,中国人缺的就是信仰吗。汉服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的载体。且不说汉服的经济价值,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是多一种服装的选择,多一份民族精神,同时还有时尚。
长江商报:那对于不少人提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穿汉服,你怎么看待呢?觉得可行吗?
胡珊珊:有学者说过,让全世界知道是中国人在办奥运,最直观的就是看服装;各民族走在一起,你如何辨别,最直接的,也就是服装。我想,北京奥运会倒不一定只能穿汉服,因为我们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只穿一种民族的服装,不合理,也不是中国特色啊。
长江商报:那你怎么看待汉服的发展前景?
胡珊珊:我想经过努力,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下一代、下下一代一直努力下去的话,会有一天,即便不选择穿汉服,人们也可以用平常、宽容、欣赏的眼光对待穿汉服的人。这是件好事情,不仅要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中穿,日常也可以穿。
受访者
华夏红莲华服工作室首席设计师 高小姐
汉服目前只有“畸形”的存在
高小姐在采访中强调她不支持现在“汉服”的讲法。她认为,汉服,是依照民族观点来判定一切的中国传统服饰,有点畸形。民族主义源于西方,主要特征就是以民族为单位,争夺最大利益。学界已经有一个专用名词,那就是“华服”,指中国历代汉文化的主流服饰。她认为,华服是对中国这种服饰文化更准确的称谓。
她表示,因为“汉服”最早是民间自发起来的,基本上和业界没有联系,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这个圈有自己的规则,虽然这个规则也很少有系统的理论来支持,但是它有自己的要求,与业界没有太大联系。她承认民间的力量和热情是不能够忽视的,不过民间最终要把它正式化,不可能不问专业。
所以,民间活动了半天,最后还得回到业界来做“体检”,不合格任你热情再大,还是不行的。
现在是“复原”水平 没有设计
尽管现在该工作室的汉服单件的价格一般在300元到800元不等,在早前上海A1赛车开幕式上的祭祀仪式,请他们制作了80套汉服。高小姐认为爱好者是对民族文化感兴趣的一批人,他们会在组织活动的时候穿,但平时真正穿上街的人甚少。同时,穿的目的有很多,一些人是真的喜欢,一些女生可能仅仅是因为觉得漂亮。
当被问及具体设计汉服时的理念,她表示,华服目前都是从古至今积累下来的“先民”所设计的,我们目前基本没有设计和改良,只是“复原”。在这个基础上搭配面料,考虑文化印象问题多一些,但现在还没有进入完全现代化的设计范围。而制作工艺和价格、成本,还有设计的投入量都有关,这个不同的定位,使各个设计师的方向不一样。同时,现在的汉服生产多属于个体订制,还没有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