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欢天堂吧 关注:167贴子:212
  • 3回复贴,共1

评点法兰西七大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是给这儿发一点有意义的帖子吧,我最近一直在读人文社会科学的书籍,对20世纪法国思想界哲学界也有一点了解,发一个帖子,内容是我对于七名在20世纪叱咤风云与法国思想场的哲人——萨特,列维-斯特劳斯,柏格森,加缪,福柯,罗兰巴特,阿隆的感悟,希望大家支持
法兰西是出哲人的地方,20世纪的哲学界主要有三大思潮,分别是英美的实用主义——分析哲学思潮,法德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诠释学思潮和法国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思潮,三大流派各有各的代表人物,也各自影响了一个时代。
著名的哲人很多,但囿于水平局限,我稍有了解的也只剩下上面几位,波伏娃,布尔迪厄,德里达,拉康。。


1楼2013-03-01 12:44回复
    先说萨特,除了他,没有一位哲人给予年轻人如此巨大的影响,萨特的一生是激荡的一生,我可以简单概括他的经历:
    出生于优越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家庭,幼年父亲早逝,被著名的施维泽家族的成员,他的祖父,夏尔施维泽教授抚养长大,考入出哲学家的巴黎高师,结识一生的好友雷蒙阿隆,梅洛庞蒂,当然还有波伏娃。去德国拜师胡塞尔,接受现象学熏陶;战争开始后参战被俘,却巧遇海德格尔的著作,丰富了自己的思想。回法兰西组织抵抗运动,之后在历次社会活动中一直战争正义的一边。加勒比危机的时候,他在古巴,七日战争的时候,他在加沙,五月风暴的时候,他回到巴黎。萨特,用自己的人生阐述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榜样。
    哲学家应该是一个战斗的人。萨特如是说,他在自己的作品里塑造了无数“行动者”的形象,他也是这样做的。虽然他在政治立场上在我看来很不成熟,但萨特,无愧于一个“真正的人”的称号。
    萨特的哲学理论,也就是存在主义理论,有三大基础: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他人就是地狱;自由选择。我们人类,是被抛到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来,但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来改造这个荒谬的世界。有人说萨特的哲学是一种悲观的哲学,因为自由选择说的存在,我并不认同。
    与波伏娃的契约式爱情,与加缪的传奇友谊和破灭,唯一主动拒绝诺贝尔奖。。。萨特的一生太传奇,太值得我们研究,这也是他是我第一个知道的哲人的原因。
    对萨特的评判至今没有盖棺论定,事实上许多研究者都有许多保留意见。但人民会永远记住这位向强权和暴力说不的哲人。1980年萨特去世时,巴黎城万人空巷为伟大的哲人送行。这种情况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只有两次,上一次还要追述到一个世纪以前雨果的死。萨特,是我们这个时代左拉和伏尔泰的继承人。


    2楼2013-03-01 13:03
    回复
      哲学让人长寿,2009年,列维-斯特劳斯在巴黎的寓所里溘然长逝,想念101岁,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完全没有大师的时代。在临终前,这位哲人只留下一句话:这个60亿人的世界与他无涉。
      作为萨特和加缪的好友,斯特劳斯其实并不积极入世,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作品上看出来。虽然《野性的思维》是他的代表作,但真正脍炙人口的作品当属《忧郁的热带》
      这本书内容很简单,起因源于一次旅行的经验。1934年,巴黎高师的校长告诉他,一个讲师团正在找人去巴西讲课,这是研究圣保罗近效土著人的好机会,于是斯特劳斯怀着憧憬登上开往圣保罗的客船。但当到达圣保罗里,他发现自己上当了,圣保罗哪有什么土著人,他目睹的是这个南美城市的俗丽、浮躁与浅薄,但斯特劳斯还是不甘心,执意要见真的印第安人,于是他来到亚马逊雨林,逆河而上,终于遇到了多个被称为“野蛮人”的印第安人的部落,但是却发现他们也有文明,而他在文明化的城市停驻的时候却发现文明在衰败,旅行让人烦躁郁闷让人忧伤黯然,最后他再也不耐烦,结束了第一次游历。
      都说人类学家的职业就是旅行,斯特劳斯却憎恨旅行,《忧郁的热带》就是一部忧郁的讲述旅行的书,其中贯穿着结构主义的种种基本思想。话说这部书在整个西方脍炙人口,其地位高于《万历十五年》在中国,忧郁的情调,平淡中透出优雅的文字,不亚于杜拉斯的小说。有人说,想学人类学,请读《忧郁的热带》,想抛弃人类学,也请读《忧郁的热带》
      当然,斯特劳斯的成绩不可能仅限于写了一本长效的学术书籍,他是后现代主义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我们谈论后现代主义,一般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开始,但索绪尔和他的正传弟子雅各布森仅仅用结构的方法论研究一个很窄的命题与学科,就是斯特劳斯将其发扬光大,使结构的触角延伸到整个人文学科,因为斯特劳斯,存在主义没落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当然,后浪推前浪,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在80年代风靡一时,其主宰程度直达现在,斯特劳斯也在晚年发表过言论,关于自己的学说被取代的忧虑,当然,现在一切争端早已烟消云散,这位大师也在神灵的怀抱里,知道了有没有结构。


      3楼2013-03-01 13:17
      回复
        亨利柏格森是一个哲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他没有属于自己的哲学流派,但他在20世纪的影响力之大遍布整个人文科学体系。我最钟爱的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就在《追忆似水年华》的题记里说:真正的艺术无需大声鼓噪,那是在静悄悄中完成的。柏格森的哲学没有后继者,但润物细无声地给予无数人以看问题的新方法和力量。举个例子,《创造性进化》里的感性哲学就给予意识流以方法论式的指导。什么是生命和人生?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向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柏格森如是说。
        其实在我看来,柏格森的哲学与他的时代格格不入,在现代哲学里,持如此坚定的唯心主义立场和有神论的实在寥寥无几。什么是宇宙?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的**,灵魂向上冲,肉体向下坠,上升和下坠之间的平衡就是宇宙。就是这些在我们看来有些荒谬的理论,给予一大批人以精神的指引。因为读完《创造性进化》,我们不得不问:对与我们这些万物之灵,这些处在生命的顶峰的人,怎样才能继续向上?怎样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这些生命,记忆和自我的说法让整个现代主义作家圈子着迷。从柏格森开始,人们抛弃了巴尔扎克式的写实,把视角转向更有深度的人类的内心。
        在哲学家里,少有人的文笔超过柏格森,在生前他以哲学作家的名号著称。1927年,“为了表彰其丰富而生气勃勃的思想和的卓越技巧”,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机械论和决定论,解放人类思想方面的巨大意义,认为《创造的进化》是“一篇震撼人心的雄伟诗篇,一个含蕴不竭之力与驰骋天际之灵感的宇宙论”,“他亲身穿过理性主义的华盖,开辟了一条通路。由此通路,柏格森打开了大门,解放了具有无比效力的创造推进力……向理想主义敞开了广阔无边的空间领域。”在百年诺奖历史上,只有罗素和他一样因为除文学以外的作品获奖。
        柏格森是一位卓越而速朽的哲人,他生前是风靡全巴黎的讲座明星,死后却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学术上直接的继承人。甚至许多哲学教材都有意忽略这位不是主流的哲学家,例如《思想的力量》里仅仅在说的加缪的时候提了一下柏格森,“20世纪上半页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当然,在我看来,人们遗忘柏格森是因为他的理论已经不再是自康德以来就以晦涩著称的哲学,艾略特的诗篇和普鲁斯特的似水流年。


        4楼2013-03-01 13: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