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法术吧 关注:463贴子:268
  • 8回复贴,共1

关于 崂山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崂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支派,由崂山道士孙玄清(公元1517—1569)于嘉靖(公元1522—1565)年间所创立,因孙玄清字金山,故又名“金山派”。该派是较早融合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之一。


1楼2013-03-06 17:09回复
    孙玄清本为龙门第四代,初师崂山明霞洞道士李显陀,后于铁霞山云光洞遇通源子授与天门升降运筹之法,复遇斗篷张真人授修真诀,一时颇具声望。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曾至白云观坐钵堂一载,祈雨有验。孙玄清是嘉靖全真道士中最显贵者,《全真须知》中列有金山派派目。


    2楼2013-03-06 17:10
    回复
      龙门派 全真龙门派是王重阳开创的全真七派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一丘处机所传,邱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大定六年[1166年],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昆仑山,次年,得知王重阳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重阳祖师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蟠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修道七载,道功日增。贞佑二年[1214年],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起义军,因他修行明道,说服力强,固招安获得成功,同时,亦显示了他和全真道在群众中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这不仅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亦引起当时金、南宋、蒙古三方统治者的注意,都竟相派谴使臣前往召请,各自欲为其所用。


      3楼2013-03-06 17:10
      回复
        派气功 崂山气功 一)外动 起始姿势: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挺胸收腹,目视前方。双手掌心向前推出,五指稍开微曲,意守内劳宫(手心)。吸气。缓缓上抬双臂,指尖平鬓角。翻掌,掌心向下,呼气同时放双臂至大腿两侧。两手五指向对,掌心向上,双手配合吸气从腹前提至胸口;后双手向天推出,眼向上看,同时呼气。然后将手臂放下来至大腿两侧。慢慢站立,自然收功。


        5楼2013-03-06 17:10
        回复
          二)内养 盘膝而坐,含胸拔背,双手握大拇指成拳。置于丹田/小腹两侧。轻闭目,舌抵上腭,意守丹田。随呼吸聚气丹田,养丹。


          6楼2013-03-06 17:11
          回复
            武术传承崂山派自匡常修道长就以习武方式来弘扬崂山道教武术文化。匡道长以武当内家功法为主,中国传统武术为辅,开创了武当崂山拳系,包括“崂山玄功拳”、“崂山龙华拳”、“崂山龙华剑”等拳术套路及刀、枪、棍等器械套路,并悉心传授给弟子,他主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拳不离手,精益求精。为发展崂山道教武术做出了贡献,培养了大批文武双全的道士。
            孙玄清雕像崂山派的太极拳源于武当山,为张三丰祖师所创,是武当武术的一项重要内容。武当三丰太极拳,内合其气,外合其形,形气相合,身形具秒,容无数养生于一体,是一种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需合道,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的道家静态功法,其功效是通经活络,延年益寿,亦能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强身健体的武当武术的密宗。三丰祖师是崂山派拳术武当派之祖,开创了习武修道之行,他一生三次来崂山派,经其辛勤和艰苦卓越的努力,把在武当山练成的拳术、剑法、气功、点穴术等逐一传给崂山派的道士,并创立新的全真道派,其教义是练武健身、炼丹医病、道财兼施、济善于世、不畏强权、见义勇为、对老者要孝、对国家要忠、要有牺牲精神,从此为崂山派及武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7楼2013-03-06 17:11
            回复
              崂山派音乐,崂山派道教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派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风行中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
              崂山派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邱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由于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致使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传流至今。


              8楼2013-03-06 17:11
              回复
                崂山派创始人 孙玄清,号紫阳,又号金山子、海岳山人,明代寿光(今山东省寿光市)人。生于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八月二十二日(一说为弘治十七年),幼年双目失明,出家为僧。嘉靖初年,孙玄清辗转来到崂山明霞洞,弃释修道,20多年后,目疾不治而愈,名声大噪。当时,正值朝廷差官诏取天下玄文秘录,同洽并参。孙玄清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应诏到京师,功事完毕,赴白云观坐钵堂一年,注《灵宝秘诀玉皇心印经》、《太上清净经》、《皇经始末元奥》等,又造释门宗卷八部六册,由阁老翟銮和少卿龚中佩为主进呈御览,敕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掌管真人府事。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六月二十六日,孙玄清逝于崂山上清宫,年73岁(一说为65岁,待考)。文渊阁大学士、太傅翟銮曾为之题诗吊唁,诗刻于明霞洞处。孙玄清在上清宫和明霞洞共修行50余年,“大悟千百遍,小悟不可以计数”。他创立了道教全真金山派,并以明霞洞为金山派的祖庭。明霞洞左侧镌刻有《孙真人紫阳疏》成篇石刻,又称《海岳修真记》,该刻石占明霞洞巨石之大半,字尚可扪读,疏中述孙玄清事迹甚详。又据记载,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崂山道士王生本在白云洞立有白云洞历代碑,内述其金山派祖师海岳山人之功果,惜碑文已佚。


                9楼2013-03-06 17:1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