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概况
吉林大学考古学(后改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历史系组建了古文字研究室并招收研究生。1972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张忠培先生任专业负责人。197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7年考古专业和博物馆学专业从历史系分离出来,组建独立的考古学系,林沄先生任系主任。2000年本学科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朱泓教授任中心主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被列入“十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5年,以本学科为依托组建的“中国边疆史地创新基地”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过几代人多年的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一支由20余名教授、副教授和青年博士组成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中国边疆地区古代文化、人类与环境方面的综合研究实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依托“211工程”、“985工程”、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特殊学科点)项目等,共获得研究经费1722万元,教学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成果斐然,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项,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5年来共培养博士生24人、硕士生77人。2001年《田野考古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田野考古学》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北方汉以前考古
学术带头人:林沄教授 学术团队:朱永刚教授、赵宾福教授、王立新教授、李伊萍教授、陈国庆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建立基础薄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与谱系关系;针对年代序列与谱系关系清楚的地区,重点开展文化与经济形态的演进及其动因的研究,开展聚落形态的分析以搞清区域内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本研究方向的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同领域稳居领先地位。
2、高句丽、渤海考古
学术带头人:魏存成教授 学术团队:王培新教授、彭善国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以高句丽、渤海考古为重点,兼及汉唐及辽金元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是东北亚地区考古研究的热点,也是本学科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为成功申报我国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3、体质人类学与生物考古
学术带头人:朱泓教授 学术团队:周慧教授、陈全家教授、汤卓炜教授、张全超讲师等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运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本学科的古人骨标本库规模在国内高校首屈一指)研究古代人类群体的人口学构成和人种学类型的划分;②运用DNA方法(本学科拥有国内高校第一所考古DNA研究专业实验室)对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做个体鉴定、家系鉴定以及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遗传学异同,揭示他们之间在种系演化上的相互关系;③运用地学、植物学、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恢复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揭示古代居民对食物的选择,狩猎和家畜饲养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概况,进而探讨各地区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内涵与模式;④运用古病理学方法研究各古代人类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食性与生活方式、体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方向的突出特点是文理交叉、相互渗透。本方向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以及新兴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在国内高校均居领先地位。
4、外国考古学
学术带头人:杨建华教授 学术团队:滕铭予教授、冯恩学教授、潘玲副教授、陈胜前副教授等
I
吉林大学考古学(后改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由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作为学科带头人,在历史系组建了古文字研究室并招收研究生。1972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张忠培先生任专业负责人。197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7年考古专业和博物馆学专业从历史系分离出来,组建独立的考古学系,林沄先生任系主任。2000年本学科的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朱泓教授任中心主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学科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第一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被列入“十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5年,以本学科为依托组建的“中国边疆史地创新基地”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经过几代人多年的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一支由20余名教授、副教授和青年博士组成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中国边疆地区古代文化、人类与环境方面的综合研究实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依托“211工程”、“985工程”、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特殊学科点)项目等,共获得研究经费1722万元,教学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科研成果斐然,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7项,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5年来共培养博士生24人、硕士生77人。2001年《田野考古学实践教学的改革》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田野考古学》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国北方汉以前考古
学术带头人:林沄教授 学术团队:朱永刚教授、赵宾福教授、王立新教授、李伊萍教授、陈国庆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致力于建立基础薄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与谱系关系;针对年代序列与谱系关系清楚的地区,重点开展文化与经济形态的演进及其动因的研究,开展聚落形态的分析以搞清区域内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本研究方向的综合实力在国内高校同领域稳居领先地位。
2、高句丽、渤海考古
学术带头人:魏存成教授 学术团队:王培新教授、彭善国教授等
本研究方向以高句丽、渤海考古为重点,兼及汉唐及辽金元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是东北亚地区考古研究的热点,也是本学科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为成功申报我国集安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3、体质人类学与生物考古
学术带头人:朱泓教授 学术团队:周慧教授、陈全家教授、汤卓炜教授、张全超讲师等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运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本学科的古人骨标本库规模在国内高校首屈一指)研究古代人类群体的人口学构成和人种学类型的划分;②运用DNA方法(本学科拥有国内高校第一所考古DNA研究专业实验室)对地下出土的古代人骨做个体鉴定、家系鉴定以及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的遗传学异同,揭示他们之间在种系演化上的相互关系;③运用地学、植物学、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恢复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揭示古代居民对食物的选择,狩猎和家畜饲养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概况,进而探讨各地区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相互关系的内涵与模式;④运用古病理学方法研究各古代人类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食性与生活方式、体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方向的突出特点是文理交叉、相互渗透。本方向中具有传统优势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以及新兴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在国内高校均居领先地位。
4、外国考古学
学术带头人:杨建华教授 学术团队:滕铭予教授、冯恩学教授、潘玲副教授、陈胜前副教授等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