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吧 关注:444,629贴子:1,882,772

关于苏联的科普贴 建议置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才发了一次被删了 不知道这次会不会


1楼2013-03-07 22:27回复
    生活水平对比:苏联1980与美国2008
    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2614
    苏联的自动化管理系统(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управления—АСУ)
    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3337
    该是终结谣言的时候了——漫谈第三次科技GM中的苏联
    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3014
    前苏联轻工业消费工业真的发展缓慢么?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5/2717/48/94/7_1.html


    2楼2013-03-07 22:28
    回复
      3楼2013-03-07 22:30
      回复
        专业的动车组 高速电动列车ER200。(还有讲其他苏联的列车)
        http://xn----8sbldamtgzeafghf5a7p.xn--p1ai/history-technology-highspeed-er200.htm
        苏联大清洗真相 - 世界历史 - 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4607484_1.html


        4楼2013-03-07 22:32
        回复
          苏联大清洗真相
          http://bbs.tiexue.net/post_4607484_1.html


          5楼2013-03-07 22:33
          回复
            还有两个关于苏联的计算机 来源是维基百科 但貌似度娘不让发


            6楼2013-03-07 22:34
            回复
              刘茗吧—— 私は天才だあなたはそうではありません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3-07 22:36
              回复
                也是关于苏联计算机 不过是俄语的 谷歌翻译很蛋疼 如果忍受得了的话就看看
                http://www.computer-museum.ru/index.php


                8楼2013-03-07 22:38
                回复
                  苏联的三进制计算机
                  http://baike.baidu.com/view/5529850.htm


                  9楼2013-03-07 22:39
                  收起回复
                    苏联的计算机发展史
                    http://www.techcn.com.cn/index.php?edition-view-147916-2.html


                    10楼2013-03-07 22:41
                    回复
                      该是终结谣言的时候了——漫谈第三次科技**中的苏联
                      原作位苏联主义论坛吧的KGB1986同志 没有他的努力也无法看到如此通俗易懂且详细的文章 我想先向KGB1986同志道谢
                      1 序言
                      苏联解体已近20年,国内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侧重体制因素,有的侧重外来因素,还有的侧重科技因素….当提到科学技术**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关系时,往往看到这样的论述:苏联利用第一次,第二次科技**的成果,建立并巩固了集中计划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第三次科技**时,冷战中的苏联集中力量发展军事技术和国防工业,这个方针符合那时科技**的特征,但偏废民用工业,埋下了隐患,体制已开始不适应。到所谓第四次科技**时,公有制,计划经济就彻彻底底变为障碍了,技术上的落后,对科技**的忽视,使苏联社会主义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最终为历史所淘汰。
                      对于以上这种观点,在俄罗斯混迹了几年的本文作者是不认同的,认为缺乏一定的根据。与之相反,作者将在下文中本着实证的态度,逐个列举事例,还原一个真实的苏联。
                      2.传统观点的解析
                      传统观点认为,在第三次以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中,苏联虽取得成果,成为可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只是片面的粗放式先进:苏联尽管在少数优先发展的项目中取得了成就,但它的缺陷越来越明显。诸如在原子武器和空间技术领域中,苏联的大科学技术实力,来自于政府对资源和人员的集中控制。而其它领域的革新,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部分取代人的脑力劳动和管理活动,使人的智力解放这一点上,就明显不行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在世界各国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一些最具创新性的工作确实个别企业家和古怪的天才完成的,而这些人士在苏联集中管理的经济和科学机构中,要创出自己的路子是很困难的。纵观苏联科学技术的状况,人们很容易发现,它虽在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总体水平而言,落后于美,日,西欧诸国。科学技术发展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先进性。
                      而自70年代以来兴起的所谓第四次科学技术**,其主要标志是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革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苏联恰恰在这方面是落后的,其电信系统陈旧不堪。直到90年代初,才力图引进美国技术实现电话通讯的现代化。苏联没有互联网、民用电脑和游戏机,至于信息技术中的光导纤维通讯、人工智能,苏联与西方的差距就更大了。当欧,美,日全力发展朝阳工业,抢占知识经济制高点的时候,正进入后工业时代的时候,苏联还在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等夕阳产业。
                      归根结底,苏联是旧工业国家,它的体制与西方相比落后一个科技时代,无法再提高劳动生产力,注定瓦解。于是乎,某国某修进行虚伪的体改经改就有了合理的借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成了他们掩盖现实,混淆是非的最好武器。


                      11楼2013-03-07 22:49
                      收起回复
                        主要科研成就:
                        1、建立苏联第一个控制论研究所,并开设了一系列控制论和计算机技术的教研室和科系。 格卢什科夫是500多本著作的作者,其中30本为个人专著。最出名与最重要的的著作为:“数字机器的联合”(1961),“机器的抽象理论”(1961),“控制论入门”(1964),“自动控制系统入门”(1974),“代数,语言,编程”(1974),“计算机的自动设计”(1975),“无纸信息的主要理论”(1982)-这本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美国及多个欧洲国家出版。
                        2、 解决了希尔伯特第五问题:格卢什科夫把希尔伯特第五问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并顺利将之解决。他于1955年12月在莫斯科大学成功通过学术委员会答辩(导师是著名数学家А.Г库洛什),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代数学家。
                        3、 编写了一系列数字机器理论的著作,并因此获得列宁奖金与Computer Pioneer奖章。
                        4、 1959年带头研制出“基辅”(系列)大型计算机,此计算机上使用的仪器成为现代计算机屏幕的原型。
                        带头研制出“第聂伯”(系列)大型计算机,此计算机在1970年代被用来控制莫斯科郊外星城中航天管理中心的巨型信息显示屏,后被用作控制和实施苏联-美国“阿波罗-联盟”对接计划。
                        带头研制出“世界”系列大型计算机。这一系列计算机曾被用作解决工程计算问题(早在1964,1966年),更成为了现代个人电脑的原型:在这一系列的电脑上第一次实现了计算机智能化概念。
                        5、1964年,格卢什科夫在苏联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经济管理系统方案。1969年开始,格卢什科夫成为全国自动管理系统的主要设计师和带头人,他为自动管理系统创立了信息库管理系统理论,建立了企业自动管理系统和国防自动管理系统等等。
                        (来源:http://www.ogas.kiev.ua)。
                        6、 建立计算宏观递归轴承组织结构(也因此获得«Computer Pioneer»奖章)。此技术被应用到乌克兰控制论研究所2004-2010年建造的一系列超级电脑中,如今这些电脑已联合进Grid系统。
                        7、 编写了关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著作。

                        (人们没有忘记格卢什科夫,在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留有纪念牌)
                        当然,光有勤劳的格卢什科夫是不足以说明苏联在这些方面的整体水平的。所以作者又准备一份杨廷郊编译自《DAMATION》的资料给大家:
                        苏联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十年:50年代,以第一代计算机为特点,主要应用在最迫切的科学技术问题计算上。在计算机设计,软件发展和基础应用理论方面进行了开发性工作。60年代,苏联出现了第二代计算机,为计算机的普遍生产垫定了基础,有了元件生产,计算工业的各分支开始形成。70年代,广泛发展第三代计算机,并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各主要的组织中,计算机应用发展到正规服务的水平,数据库也正在计算机化。80年代,将建立全国性的计算机网。公共计算机应用将大幅度发展。
                        苏联计算机的发展依靠具有明确目标的若干长期国家计划。这些计划有(已实施和计划实施的有):
                        第一个计划是计算机生产。从1971年开始,计算机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做了单独地的经济核算。1970年花在制造计算机上的总费用达7亿1千万卢布。1971——1975年间,生产计划为1970年水平的2.6倍。据称,实际比率将大于这个数字。这一发展时期主要生产ES EVM(或Ryad)计算机。这些机器是由七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生产的。在ESEVM的设计和生产准备中,有2万人参加。生产中涉及7万人。
                        第二个计划是制造和管理的计算机化的自动化。这些应用所使用的系统称之为自动控制系统,工业为主要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这些系统可分成:自动过程控制系统(APCS),工厂自动管理系统(PAMS),分片自动管理系统(BAMS),区域自动管理系统(RAMS)。后三项相当于英国的管理信息系统。PAM只限于一个企业。BAM限于几个片的指挥机关,RAM管某个行政区,如一个市。
                        I


                        13楼2013-03-07 22:51
                        回复
                          苏联自动控制系统的计划始于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即从1968年到1970年,大约有400多个系统在工业的30多个部门中投入运行,总费用100亿卢布,基础研究的费用尚不包括在内。
                          苏共二十四大上宣布,在1971-1975年间,实现了大约2000个自动控制系统,这包括65个全国性的,15个加盟共和国BAMS性的,1000多个PAMS性的和670个过程控制系统。1974年有614个新系统投入运行。
                          另一个计划是:建立全国性的用于国民经济核算、计划和管理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自动系统,全国性的自动管理系统(SAMS)。SAMS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1971-1980年,全面设计和制定标准和步骤,建立一个联合自动通讯网(UACM)。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国数据通讯系统,任何计算机和适当终端都可与其联络。第二阶段是建立大量的多道存取计算机公用设施。据估计,要求约1万多个多道存取计算机公用设施。
                          苏联计算机的应用如下表:
                          1953年 科学应用(MESM) 数学用表(BESM)
                          1954年 第一个公用性计算机服务站 (STRELA)
                          1956年 语言翻译实现 1957 经济计算(M-Z)
                          1958年 医疗应用(STRELA)
                          1961年 过程控制 1964年 银行(UARL)
                          1966年 下棋程序(M-220)
                          1967年 工厂管理信息系统(MINSK-22) 下表为苏联(70年代当时)使用的主要计算机型号:
                          1951年 ENIAC 式计算机
                          1952年 第一台逻辑结构计算机(BESM)
                          1953年 第一台连续生产线计算机(STRELA)
                          1960年 晶体管计算机(RAZDAN,DNEPR,MINSK)
                          1966年 大功率计算机(BESM-6)
                          1969年 带有显示的对话型计算机(MIR-2)
                          1970年 集成电路计算机(NAIRI-2,M-3000)
                          1971年 多时系统(AIST-0,SIRENA,BESM-6)
                          1971年 超小型机(ELECTRONIKA,M-6000)
                          1972年 ES EVM或Ryad计算机(1010,1020,1030,1040,1050)
                          第二代计算机有:
                          苏联型号 对应美国型号
                          BESM-6 CDC 3600
                          MINSK-32 GE 400
                          M-220,BESM IBM 7040
                          MIR-2 无
                          第三代计算机有:
                          苏联型号 对应美国型号
                          NAIRI-3 无
                          ES EVM IBM300
                          1020 30
                          1030 40
                          1040 50
                          1050 60
                          1060 70
                          ES 1010 NITRA 15
                          ELECTRONIKA DEC PDP-8
                          M-6000 HP-2116B


                          14楼2013-03-07 22:51
                          回复

                            1967年,在格卢什科夫带头下,苏联成立了第一个控制论研究所(隶属乌克兰加盟共和国科学院),1969年,他建立了数字机器理论,计算机系统构造,1975年又建立了计算宏观递归轴承组织结构。因此,他三次被授予列宁勋章(1967,1969,1975年),被授予一枚十月**勋章(1973年),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9年),并数次获得列宁奖金和国家奖金(1968,1970,1977,1981年)
                            其它荣誉还包括: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一级勋章(1973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劳动旗帜勋章(1976年),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银色勋章(1974年)。
                            1996年,在格鲁式科夫逝世14年后,为表彰他在科技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国际组织Computer Society授予了他Computer Pioneer奖章。


                            18楼2013-03-07 22:54
                            收起回复

                              “信息技术中的光导纤维通讯,苏联与西方的差距就更大了”
                              “电信系统陈旧不堪。直到90年代初,才力图引进美国技术实现电话通讯的现代化。”
                              今天,当手机满世界横行的时候,人们恐怕不会想到,便携移动通话设备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的发明地并非是美国,并非摩托罗拉,而是那个早已被扣上“闭塞落后”帽子的苏联。

                              (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正在测试便携移动电话。来源:《Наука и жизнь》(科学与生活)杂志,1958年第10期,第66页。在此之前的1957年,他已获得该项发明的专利证明)
                              通常,会这样来讲移动电话的历史——1973年4月3日,一位名叫马丁-库珀的摩托罗拉工程技术员站在曼哈顿街头,他决定用砖块样大小的Dyna-TAC移动通讯设备进行一次通话。该设备重一公斤多,能持续工作半小时,它的出现标志着移动电话正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世界上第一个商用汽车移动电话网是1979年在日本启动的。
                              对此,文章作者只能一笑置之。国内某些酸腐学究终归是不切实际,脱离生活的。知识和对于部分知识的垄断仅仅是他们卖弄的资本,选择性失明乃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
                              保罗,高尔文投入了1500万美元和10年的时间,终于在1973年取得成果,他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否定。然而,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却被有意遗忘的事实:1958年,当保罗,高尔文和他的团队还未开始绞尽脑汁的时候,远在大洋对岸的“铁幕中”,就已经存在着便携式移动电话试验机和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了。

                              (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在车上测试ЛК-1型便携移动电话,设备左侧装有扬声器。来源:《За рулем》杂志,1957年第12期)
                              1957年,苏联杰出的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1958年,他已对自己的移动电话做了进一步改进,。设备重量从3公斤减轻至500克(含电池重量),外形精简至两个香烟盒大小,可向城市里的任何地方进行拨打,可接通任意一个固定电话。到60年中期,库普里扬诺维奇的移动电话已能够在200公里范围内有效工作。
                              库普里扬诺维奇的便携移动电话在当时来说代表了创新和先进的技术。但遗憾的是,没有能够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推广,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当时便携通话设备的生产成本以及配套网络安装费用太过昂贵,而不是有人认为的,是苏联政府出于安全原因不允许:库普里扬诺维奇对自己的发明估过价,单价约为300-400苏联卢布,当时这样一笔钱可以买到一台优质电视或一辆摩托车。昂贵的价格使便携移动电话无法普及,即使是条件较好的苏联家庭,使用这样的通讯工具也需要一大笔开销。(类似的,80年代初美国商务移动电话的价格为3500-4000美元,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得起用得起,到90年差不多才有百万用户。)
                              那么苏联是不是因此就放弃了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直到90年代初,才力图引进美国技术实现电话通讯的现代化呢?文章作者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苏联政府在当时选择了更加实际的方案来满足人们的移动通讯需要。同样是1958年,苏联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通讯系统“阿尔泰”(Алтай)。1959年,性能杰出的“阿尔泰”系统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获得金奖。
                              “阿尔泰”系统的用户终端(其实就是话机)和基站由沃罗涅日通讯科学研究所负责研制,天线系统由莫斯科国立特种工程设计院负责开发(那里也是苏联电话的诞生地)。为“阿尔泰”系统做出贡献的还有列宁格勒人,白俄罗斯和摩尔达维亚的生产企业。苏联各地的科技工作者们为研制当时全球独一无二的自动移动通讯产品而共同奋斗——新系统必须是完全意义上的电话设备,可在汽车上配备使用,通话质量要达到正常座机的水准,即话音可双向同时传递。要求仅需拨号就可开始“阿尔泰”系统与系统之间,“阿尔泰”系统与任意座机之间的通话,要像正常座机一样,不能有串线,不能出现调度错误杂音。
                              I


                              19楼2013-03-07 22: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