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b30aa401010lq9.html暖风的博客
从他发表在《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的文章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常规布局无法避免垂尾与水平尾翼之间的角反射器效应(彼此成90度的面),因此只能采取倾斜尾翼的设计。与传统布局不同,j20垂尾与主翼纵向上位置分开,避免了角反射器效应。有利于侧向隐身。
2、方位分散的波峰合并为有限方向,集中向主翼靠拢。j20进气道唇口内倾角和垂尾后缘与主翼波系不重合(不平行)这方面造成整机波系会略多于F22。
3、几乎相同的菱形机头设计,F22/T50/J20的前向RCS相差不大。
4、j20主翼采用平直翼尖,会影响侧面入射RCS。F22的主翼翼尖斜切效果更好。
5、关于弱散射占位:通俗的说就是用低RCS部位遮挡高RCS部位,造成一种低RCS的占位作用。这里有个占位比的概念:即被翼身融合体有效占位的机身段长度和机身全长的比值。类似B2的飞翼的机身占位效果最好(占位比为1)。大后掠角的三角翼占位效果排第二。高占位比的翼身融合加上凹凸曲面机身(带棱边的凹凸曲面机身:机身侧面以及翼根处内凹,机身上下表面凸出,构成机身的凹凸曲面能够降低RCS 18~25db)可以明显降低机身侧面RCS。j20后机身的尾撑、腹鳍部分不满足占位条件,但也形成对发动机舱和喷口的遮挡,属于“不完全”占位。j20机翼有下反和有扭转,对机身遮挡效果更好(对于侧向RCS来说,机翼是一个RCS很低的部件,可以对机身(相对高RCS)形成占位/遮挡,进一步降低RCS)。三架飞机的整机占位比:F22:0.5(前机身无边条,无机翼,占位比0,后机身占位比1,因此整机0.5),j20:0.62,T50:0.44(机身下半段与后机身都不符合凹凸曲面和严格的翼身融合,均属不完全的占位,机翼也无下反或扭转)。
6:j20垂尾、鸭翼后缘后掠,会增大后向RCS,对前向RCS没有影响。j20全动垂尾+腹鳍的面积整体小于F22的垂尾面积,垂尾与腹鳍构成的钝角也能够消除角反射效应(避免互成90度角),从而降低侧向RCS。另外j20的腹鳍可以有效遮挡发动机喷口,降低红外特征。因此整体来看j20侧向RCS和红外特征与F22相差不大。后向RCS和红外特征相比F22差一些。
7、j20有类似EODAS的360度全视角“综合光电传感器系统”。j20蒙皮采用大面积的整块复合材料(与F22类似)来降低爬行波反射。
8、综上所述,在不考虑吸波材料、蒙皮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差异和舱盖镀膜程度、整机复合材料应用比例的情况下,三机RCS对比为:
J20:前向球面30度角范围内RCS可达到-15dbm2以下的程度,在更小角度以内有希望达到0.01~0.03m2。正侧面RCS为0.2~0.4m2。(作者承认自己整体HKC)
T50:正面前向RCS约0.5~1m2,侧面1~3m2,如提高前向俯视角(如处于高空的机载雷达下视T50),由于前机动边条对进气道以及下机身的遮蔽,前向RCS可以达到0.05~0.1m2。
F22:正面前向RCS可达到-13~15dbm2左右,大约0.03~0.05m2。主要RCS贡献在进气道(如附面层隔板、进气道唇口、进气道内腔等)。正侧面RCS0.5~0.5m2。考虑到材料优势可能略有低估。特别需要说明F22的后向RCS和红外特征最低,T50/J20由于没有相关设计根本不具备可比性。
从他发表在《海陆空天惯性世界》的文章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常规布局无法避免垂尾与水平尾翼之间的角反射器效应(彼此成90度的面),因此只能采取倾斜尾翼的设计。与传统布局不同,j20垂尾与主翼纵向上位置分开,避免了角反射器效应。有利于侧向隐身。
2、方位分散的波峰合并为有限方向,集中向主翼靠拢。j20进气道唇口内倾角和垂尾后缘与主翼波系不重合(不平行)这方面造成整机波系会略多于F22。
3、几乎相同的菱形机头设计,F22/T50/J20的前向RCS相差不大。
4、j20主翼采用平直翼尖,会影响侧面入射RCS。F22的主翼翼尖斜切效果更好。
5、关于弱散射占位:通俗的说就是用低RCS部位遮挡高RCS部位,造成一种低RCS的占位作用。这里有个占位比的概念:即被翼身融合体有效占位的机身段长度和机身全长的比值。类似B2的飞翼的机身占位效果最好(占位比为1)。大后掠角的三角翼占位效果排第二。高占位比的翼身融合加上凹凸曲面机身(带棱边的凹凸曲面机身:机身侧面以及翼根处内凹,机身上下表面凸出,构成机身的凹凸曲面能够降低RCS 18~25db)可以明显降低机身侧面RCS。j20后机身的尾撑、腹鳍部分不满足占位条件,但也形成对发动机舱和喷口的遮挡,属于“不完全”占位。j20机翼有下反和有扭转,对机身遮挡效果更好(对于侧向RCS来说,机翼是一个RCS很低的部件,可以对机身(相对高RCS)形成占位/遮挡,进一步降低RCS)。三架飞机的整机占位比:F22:0.5(前机身无边条,无机翼,占位比0,后机身占位比1,因此整机0.5),j20:0.62,T50:0.44(机身下半段与后机身都不符合凹凸曲面和严格的翼身融合,均属不完全的占位,机翼也无下反或扭转)。
6:j20垂尾、鸭翼后缘后掠,会增大后向RCS,对前向RCS没有影响。j20全动垂尾+腹鳍的面积整体小于F22的垂尾面积,垂尾与腹鳍构成的钝角也能够消除角反射效应(避免互成90度角),从而降低侧向RCS。另外j20的腹鳍可以有效遮挡发动机喷口,降低红外特征。因此整体来看j20侧向RCS和红外特征与F22相差不大。后向RCS和红外特征相比F22差一些。
7、j20有类似EODAS的360度全视角“综合光电传感器系统”。j20蒙皮采用大面积的整块复合材料(与F22类似)来降低爬行波反射。
8、综上所述,在不考虑吸波材料、蒙皮复合材料的技术水平差异和舱盖镀膜程度、整机复合材料应用比例的情况下,三机RCS对比为:
J20:前向球面30度角范围内RCS可达到-15dbm2以下的程度,在更小角度以内有希望达到0.01~0.03m2。正侧面RCS为0.2~0.4m2。(作者承认自己整体HKC)
T50:正面前向RCS约0.5~1m2,侧面1~3m2,如提高前向俯视角(如处于高空的机载雷达下视T50),由于前机动边条对进气道以及下机身的遮蔽,前向RCS可以达到0.05~0.1m2。
F22:正面前向RCS可达到-13~15dbm2左右,大约0.03~0.05m2。主要RCS贡献在进气道(如附面层隔板、进气道唇口、进气道内腔等)。正侧面RCS0.5~0.5m2。考虑到材料优势可能略有低估。特别需要说明F22的后向RCS和红外特征最低,T50/J20由于没有相关设计根本不具备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