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中午,接到同事电话,告知李毅平由于突发心梗去世了。我的第一感觉是震惊,第二感觉是诧异,同时还有深深地遗憾和自责。
李老的身体状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除了糖尿病之外,没有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病症,在同龄人中也算是不错的。春节前我还见过他,李老高兴地跟我说,前段时间淘了个偏方,用过之后,多年偏高的血糖也降到了正常值,当时很开心的样子。春节期间我俩通电话,他还向我打听了几位老同志、老同事的近况,向我要了他们的电话。李老讲话有时是挺絮叨的,尤其这几年老了些,每次都把家人问候一遍:小金挺好的吧?娇娇怎么样了,有男朋友了吗?言语间,透着一位慈祥长者对晚辈的惦记和关爱。我们之间的通话,大多是李老打给我的。记得他刚退休时还叮嘱过我,有空给他打个电话,可我却打得很少。有一次他略带责备地说,光军啊,你也不打个电话,问问老汉还活着吧。我当时很自责,却搪塞说,这阵子太忙了。李老反问我:再忙,难道十天半月打个电话的空还没有吗?我忙着赔不是:错了!错了!有罪!有罪!
我与李老相识并共事于1985年。当时我在公司宣传部新闻科,他直接调入了报社,干摄影记者。我虽然也干些新闻报道、摄影等工作,但属青涩、亦未入门者。而李老则是靠他的手艺和名气调入的。我们同在一层楼办公,也是工作关系,也是性格使然,我们经常一起出去采访、拍照。
当时正值乙烯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场景,我们俩经常搭伴去工地。正是那几年里,李老拍摄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我却像少不更事一样天天傻乐傻乐地跟着,玩得挺开心。那时李老就说,光军呀,别玩了,学点东西吧。那时条件挺艰苦的,出去采访时大多都是站在路边拦车,凭我俩的脸蛋,不多会儿就能搭上车。记得有一回,我俩去乙烯工地,跑了一上午,又渴又累。我想要回去,李老却说,这么好的场面,怎么能回去呢,我带了两块月饼,你一块,我一块,再到工棚里找点水喝。当时我觉得十分委屈,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这种苦呢。而在他,却是司空见惯的,并不觉得苦。因为他的心思都在拍摄上,能拍到令他满意的片子,就是最开心的事儿。他拍夜景能拍到天亮,洗照片的暗室有张连椅、一件破棉袄,他经常在工作室里彻夜不归。当年的建设者们没几个不认识他的,有人叫不上他的名,但知道他是个照相的。他到哪大伙都配合他,都好使。多年后,不论是建设工地还是检修工地上,经常有人跟我提起那个背着大包,走起路来趿拉趿拉地照相的老李。
李老很神,有时像个独行侠一样让你摸不着踪迹。还说乙烯建设时期,只要有大型活动或吊装重要设备,我们都是事先定好了谁参加,几点坐车走,而李老从不跟我们一起去,他都是自己提前就到现场踩点,选角度,了解情况。而且这时他会是一脸的庄重,你不要跟他说话,说了也不理你。有一次,烯烃厂吊装高达125米的火炬。一个朋友跟去看热闹,回来后跟我说,李毅平怎么了?跟他说话,也不理我,拍着拍着,突然躺在了地上,照片还有躺在地上拍的吗?后经我解释,这位朋友还是有些想不通,说:至于吗?我只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不懂啊。
李老是个感情丰沛的人。俗话说,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是有着丰富情感、容易被打动的人。搞艺术创作,你不受到感动,不用心、用情地投入其中,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心动的作品,也就无法打动你的受众。李老常激动,这种激动是发自肺腑,情不自禁的。每当看到、听到、谈论到一部电影、一段故事、一个人或一幅图片,他都能手舞足蹈,甚至表情夸张加以渲染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晚上看到一台好节目,也会给我打电话,叫我马上看,看完后还要和我交流观后感。李老对各艺术门类都有涉猎。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戏剧等等,有些深,有些浅,但他都懂,都能说到点上。我与他交流不少,收益也不少。尽管这些艺术门类他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有些水平和造诣却相当专业。文革时期时兴在单位大门影壁墙上画毛主席油画像,当时就是李老大显身手之时。前一段还跟我说:“光军呀,你猜,我整理照片,翻出什么来了?当年画的整面墙上的毛主席去安源的照片,十多米高的墙,搭上架子,不用打格,一次画成的。”喜形于色的心情溢于言表,像个孩子似的开心。他说这事,我知道,也理解。文革时,尽管还小,但我见过厂里的人画过这样的像,当时对画像的人真是佩服得仰着脖子看呀。而李老就是让我仰着脖子看的人。
I
李老的身体状况我还是比较了解的,除了糖尿病之外,没有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病症,在同龄人中也算是不错的。春节前我还见过他,李老高兴地跟我说,前段时间淘了个偏方,用过之后,多年偏高的血糖也降到了正常值,当时很开心的样子。春节期间我俩通电话,他还向我打听了几位老同志、老同事的近况,向我要了他们的电话。李老讲话有时是挺絮叨的,尤其这几年老了些,每次都把家人问候一遍:小金挺好的吧?娇娇怎么样了,有男朋友了吗?言语间,透着一位慈祥长者对晚辈的惦记和关爱。我们之间的通话,大多是李老打给我的。记得他刚退休时还叮嘱过我,有空给他打个电话,可我却打得很少。有一次他略带责备地说,光军啊,你也不打个电话,问问老汉还活着吧。我当时很自责,却搪塞说,这阵子太忙了。李老反问我:再忙,难道十天半月打个电话的空还没有吗?我忙着赔不是:错了!错了!有罪!有罪!
我与李老相识并共事于1985年。当时我在公司宣传部新闻科,他直接调入了报社,干摄影记者。我虽然也干些新闻报道、摄影等工作,但属青涩、亦未入门者。而李老则是靠他的手艺和名气调入的。我们同在一层楼办公,也是工作关系,也是性格使然,我们经常一起出去采访、拍照。
当时正值乙烯工程建设的高峰期,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场景,我们俩经常搭伴去工地。正是那几年里,李老拍摄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我却像少不更事一样天天傻乐傻乐地跟着,玩得挺开心。那时李老就说,光军呀,别玩了,学点东西吧。那时条件挺艰苦的,出去采访时大多都是站在路边拦车,凭我俩的脸蛋,不多会儿就能搭上车。记得有一回,我俩去乙烯工地,跑了一上午,又渴又累。我想要回去,李老却说,这么好的场面,怎么能回去呢,我带了两块月饼,你一块,我一块,再到工棚里找点水喝。当时我觉得十分委屈,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这种苦呢。而在他,却是司空见惯的,并不觉得苦。因为他的心思都在拍摄上,能拍到令他满意的片子,就是最开心的事儿。他拍夜景能拍到天亮,洗照片的暗室有张连椅、一件破棉袄,他经常在工作室里彻夜不归。当年的建设者们没几个不认识他的,有人叫不上他的名,但知道他是个照相的。他到哪大伙都配合他,都好使。多年后,不论是建设工地还是检修工地上,经常有人跟我提起那个背着大包,走起路来趿拉趿拉地照相的老李。
李老很神,有时像个独行侠一样让你摸不着踪迹。还说乙烯建设时期,只要有大型活动或吊装重要设备,我们都是事先定好了谁参加,几点坐车走,而李老从不跟我们一起去,他都是自己提前就到现场踩点,选角度,了解情况。而且这时他会是一脸的庄重,你不要跟他说话,说了也不理你。有一次,烯烃厂吊装高达125米的火炬。一个朋友跟去看热闹,回来后跟我说,李毅平怎么了?跟他说话,也不理我,拍着拍着,突然躺在了地上,照片还有躺在地上拍的吗?后经我解释,这位朋友还是有些想不通,说:至于吗?我只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你不懂啊。
李老是个感情丰沛的人。俗话说,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是有着丰富情感、容易被打动的人。搞艺术创作,你不受到感动,不用心、用情地投入其中,就不可能创作出令人心动的作品,也就无法打动你的受众。李老常激动,这种激动是发自肺腑,情不自禁的。每当看到、听到、谈论到一部电影、一段故事、一个人或一幅图片,他都能手舞足蹈,甚至表情夸张加以渲染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晚上看到一台好节目,也会给我打电话,叫我马上看,看完后还要和我交流观后感。李老对各艺术门类都有涉猎。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戏曲、戏剧等等,有些深,有些浅,但他都懂,都能说到点上。我与他交流不少,收益也不少。尽管这些艺术门类他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有些水平和造诣却相当专业。文革时期时兴在单位大门影壁墙上画毛主席油画像,当时就是李老大显身手之时。前一段还跟我说:“光军呀,你猜,我整理照片,翻出什么来了?当年画的整面墙上的毛主席去安源的照片,十多米高的墙,搭上架子,不用打格,一次画成的。”喜形于色的心情溢于言表,像个孩子似的开心。他说这事,我知道,也理解。文革时,尽管还小,但我见过厂里的人画过这样的像,当时对画像的人真是佩服得仰着脖子看呀。而李老就是让我仰着脖子看的人。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