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志吧 关注:5贴子:26
  • 1回复贴,共1

<书人书事>关于大家书店的三则日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九九三年十月某日,阴
下午大课结束,太阳光斜照在窗台上,倒影着楼上晾在宿舍外面的衣服。同宿舍的舍友钱斌拿回来一封来自故乡江阴的信,信上面倒贴着江南民居的邮票,信纸是从那种平常的练习本上撕下来的,信上的字迹工整,带着谨慎、认真的模样,拆开后,钱斌很兴奋地朗读了起来,大意是他们是几个江阴爱好文艺的青年,聚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文艺沙龙,沙龙的领头人叫庞培,他们每星期活动一次,地点在北大街小学旁边的一个巷子里,五一棉纺厂宿舍,如果有意向的话,欢迎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社团与他们一起做一些文化活动,他们已经出了一本诗集叫《北门杂志》,正在筹备一家书店,愿意把对生活的美好情感与南京的学生们分享。
钱斌是宿舍里较早接受西方现代文学熏陶的,从他那里能够得到不少来自江苏省作协的一些消息,什么诗人顾城到南京来演讲、作家韩东闭门不出在那里写作、作家XX到南师大校园里泡妞,等等。怀着对我们这些后知后觉者启蒙的姿势,钱斌把信件高声地朗诵起来,然后把信交给我,问我寒假回去是否去看这些文学爱好者。
把信小心翼翼地收起来,夹在贡布里希的《理想与偶像》中,然后躺在那里看书,看了一会儿之后没有了心思,便把信又拆开来,又仔细地看了一遍,然后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把那个聚会的地址细心地抄了下来,过了半晌,又把信看了一遍,再把它夹回《理想与偶像》中,侧身躺在那里,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想象起江阴的这帮素昧平生的朋友来。
那是一个细小而逼仄的小巷吧,两旁的树很高大,密密的树荫中偶尔有光线透过,通往一处幽静的所在,记得小学的时候经过那个巷子,巷子一边是一堵高高的围墙,墙上还保留着过去岁月所遗留下来的玻璃片、铁丝网,墙上留着一些学生放学后在上面涂鸦的字迹,某某人到此一游,或者某某人该是罪大恶极的坏分子,经过这条巷子后确实有几幢楼,那其中的一座该是这帮朋友们的聚会场所?
庞培是谁呢?一个穿着中山装的青年,亦或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组建这个文学沙龙自然是现在文艺流行的一个印证,这是一个多好的时代啊,每个人都有着对美的乐观想象,每个人也都愿意表达着自己的美,而美又是什么呢,是骆祖斌在校园里卖打卡的进口录音带所播放出沙哑的英国乐队呢,还是南师大校园大草坪上那些艺术系的学生所画的写真?不管怎样,它们都是美的,而我今天收到的这封信,也是一个邀请,邀请着我暑假的时候回江阴与他们见面,一同去参与一次美的历程,这历程也许是未知的,但已知的东西却是必然的:那就是,一切都是好的,都是有价值的。
翻来覆去地在那儿想着,天渐渐地暗下来,一天中最美的时光又到来了,阅读了一会儿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宿舍里渐渐地有了人入睡的声音,窗外透过衣服缝,能够看到满天的星空闪烁着,想起了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觉得生活和艺术真是值得毕生从事的,又看了一回儿《爱的艺术》。
爱就是艺术,或者,艺术就是爱?
一九九九年五月某日,晴
中午一点多,到高巷路口的大家书店去,书店老板周寅坐在那里,眼神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路边的行人,透明的玻璃门看门外的景色,如同在电影院的包厢里看着舞台上的活动屏幕一样,仿佛隔着若有若无的一层,这一层隔着很好,世界便在这种隔着间静止了,虽然外面喧哗声开始大了起来,活动的人形开始多了起来,但是有了这一层玻璃阻挡着,平静的室内依旧平静,可以有吉它的轻声吟唱,也可以有淡淡的一杯清茶,听一下心跳的声音。
大家书店这是四年了吧,在这里也买了不少的书,有精装本的《罗伯·格里耶作品选集》,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追忆似水年华》,零零碎碎的几本苏童的小说(前两年他还到大家书店来过一次,那时候大家书店在纺织市场旁边,门面比现在的大了一倍,苏童应庞培之邀到那儿签名售书,虽然文学不如前几年那么走红,但文艺青年还是聚了不少,苏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起了庞培充满男性气息的文字……),哦,还有一套辽宁教育出版社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合出的丛书,包括: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施特劳斯到德里达……
I


1楼2013-03-08 22:47回复
    隔开二十几米远的距离,是卞文达的文达书店,这几年读书的人总是能够找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大家书店、文达书店、茂林书屋、清冽书屋……美好是什么?就是在这些充满温情的地方驻留。——有空的时候,我总是在这几个书店之间停留,有时与卞文达吹半天牛,打趣他的那个勤恳的小店员(她总是扎着一个马尾辫,说话伶伶俐俐的),有时与周寅吹上半天牛(他的情绪总是起伏很大,有时能够畅开来跟你说上半天,有时则闷声不响,只顾自己想事情),当然,跟清冽书屋的何虎吹牛则要现实的多,但他那儿书的品种则要通俗一些,茂林书屋的陶老板则算比较务实的那种,不大跟你吹牛,只愿意跟你介绍他进书的一些情况。今天周寅老板无疑情绪比较低落,他的书已经不及前两年卖得好了,开这家书店也只能凑和着过一天是一天,但他坚持的品质则明显要比其它几家书店更专业一些。——但专业有什么用呢?专业能当饭吃吗,显然这是不现实的,经常有人这样指责周寅和庞培。
    但是,冷落的尘世很温暖,到这家可能再坚持不到一二年的书店来买书,对于我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呆在这里,看着马路斜对面的“华丽电脑公司”,那里面进进出出的参加电脑培训的人流,感叹两个世界的对比如此的明显,但又觉得一个老旧的世界却依旧存在,这便象在寒夜喝一口热汤,暖和到胃里和心里,这里是安静的、音乐上的休止符,能够有想象,也是存在想象的地方,有什么比想象力更重要的呢?现在的广告语是“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可是,电脑只是联想,而书本才给我们想象啊。
    在书店的角落里,找到了一本朱维铮的《音调未定的传统》,辽宁教育出版社的。转眼望去,周寅似乎在打瞌睡。
    二O一二年十一月某日,晴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汽车在高巷路口堵住了,到处是车水马龙,到处是人山人海,曾经安静的这里现在一天有四五次车子堵路,高速电脑管控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依旧无法处理这么多的车辆,每个人呆在车子里,如同呆在每一个卡夫卡的甲壳虫里,我们是那虫里面的灵魂。
    今天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大家书店,这个书店消失十多年了,就像这繁华街口你看到的车水马龙一样,到了夜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伴随着它的热闹,它的声音,以至于它的气息,有谁还记得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堆满了纯文学和思想书籍的书店呢?谁还记得在其中出没的一些穿着休闲装的人,他们的谦和的笑容,以及走路时漫不经心的步态?谁能记得一些羞涩笑容的女生,胆胆怯怯地向书店老板询问这里有没有简·奥斯丁的书籍,然后如获珍宝地捧着那《曼斯菲尔德花园》,一路飞奔地跑出书店?谁能记得这些缓慢的时刻,以及这些时刻代表的美好呢?——十多年了,这些美都渐次消失得无影无踪。
    大家书店消失了,文达、清冽、茂林都消失了,大众茶馆消失了,大众浴室也快步入文物的行列,而满世界的联想广告(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排名第22位的企业,市值超过太平洋保险公司)映入眼帘,还有那家曾经门面与大家书店差不多大,靠培训电脑盲的电脑公司:华丽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江阴市的利税大户,早在江阴的开发区有了自己的宽阔的厂房……恍惚的这一切,仅仅只在10多年时间中发生着。
    吃过晚饭后,路况好了许多,但依旧是车水马龙,经过若干个红绿灯后,开车到了职业技术学院,去四号楼底楼的曼茶馆坐了一会儿,跟茶馆主人姜彦希聊了回儿天,姜彦希是这个城市最后的几个幸存的低频率生活者,她在这里教授古琴艺术,几年时间里,一些追求文雅、爱好自然的人参加了她的学习班,跟她聊起了慢节奏生活,她感叹到现在的变化太快,时空观压缩得很紧,加上手机等时代的圣物,人们保持慢节奏生活已经不能持久。
    夜色又暗了下来,姜彦希弹奏了一曲《汉宫秋月》,透过曼茶馆不太宽敞的窗户,望着窗外圆圆的月亮,我陷入了沉思。
    也许这永恒的夜空,这缀满繁星的夜空,以及夜空下那古袤而深沉的大地,是那永恒不变的时间所在吧,在那里,大家书店依旧还在,大家书店的那些笑容和吉它声还在。
    作者: 薛达远


    2楼2013-03-08 22: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