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迪吧 关注:25,290贴子:801,813
  • 1回复贴,共1

【YUNDI】信报访谈,第一人称阐述云迪的选择与追求,强烈推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云迪讲音乐】
信报 文化版 2004年
我自二○○一年起在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院深造。
第一次独立生活,难言好玩,并不刻苦,颇觉有趣。
在德国的生活—早上会跟其他年龄相若的同学一起上课,多是音乐史和乐理课,是英文教授的。别的同学都未有灌录过任何唱片,不过灌录唱片跟艺术造诣是两码子的事,灌录过唱片的,不等於艺术造诣特别高。同学们有他们的想法,与他们一起,自有一种气氛,我跟他们同住同吃,时有交流。下午,大多时间是练习新的曲目。
这两年,我公众演奏的,多是浪漫派的萧邦和李斯特;可是当前我所学的,却是古典时期的乐谱,主要是贝多芬、莫扎特和舒曼。我会听唱片,不一定是钢琴演奏,多数是交响乐、歌剧和其他的乐器,这会有助於我对音乐和文化的理解,因为那是相通的领域。除了钢琴外,我最喜欢大提琴,认为它是最具说服力的乐器。我参加了一个学生的室乐团,不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自选的,从中学到很多。晚上我会跟朋友一起吃饭,也会自己做饭,跟音乐一样,当中的想像力十分重要。有时会去看看电影,不一定跟音乐有关;电影有吸引力,让我感受到时代的新意,好的电影也是艺术。
我的老师阿里.瓦蒂是犹太人,他教我的,能够加深我对音乐文化的认识,丰富我对乐章的演绎。他是长者,生活体验和音乐体会都有很多可以教我。可是他经常出国,所以他在德国时,我们便争取时间见面、上课。对我来说,音乐是捉摸作曲家意境感情的最好渠道,能知道当时的历史和背景,很有帮助,虽非必要,但是弹到某个阶段便想知道更多;认识作曲家的生平,可以减少演奏者演绎错误;听我演奏的听众用不著知道我是如何生活,因为我不是创作音乐的,我只是演绎的媒介。
萧邦所写的,绝大部分是钢琴乐章,除了贝多芬以外,是最多产的。巴哈的音乐富於灵性和哲学性,我很喜欢。莫扎特的作品自然,很有天才,当我想松弛一下的时候,就会弹奏他的东西。我不会推萧邦给不爱听萧邦的人,因为完全没有必要;萧邦的作品很容易听懂,不过听来简单,演奏却很不简单,这是他的特色。我喜欢史特劳斯的交响乐,也喜欢普契尼的歌剧。我曾尝试欣赏中国戏曲,可是听不懂。
我学的,是西洋音乐,不是自己国家的文化,当中自有额外困难;不过我认为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艺术,其实都是人类文明的表现,流露著基本的人性和感情,那是没有国界的,纵然是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历史环境,人的本质根性都是一样的。有机会成为专业音乐家,我很珍惜,不会因为二十岁便有了点名气而丧失斗志,我的奋发心志比过去更强,因为自觉有此机会实在得来不易。
攻艺术要吃得苦,不为什麼,而是唯其如此,才能更深刻地领略音乐。我从来没有刻意想过要是不弹钢琴便会做些什麼,也许正因为从来没有这样的考虑,我才有一路以来的专注;多想其他门路的人,也许便不该走音乐家这条路。
演奏会的曲目是我自己选的,替什麼商品卖广告也是自己决定的。我可以跟爸爸妈妈和任何人商量,不过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所以只有自己才能作取舍的决定。选得对不对,只有由历史来判断,没人能够清楚掌握。拍广告,不是我的本行,不过我在广告中只是做回自己。要是广告商拍的是一个钢琴家的点滴,那也间接帮助推广音乐了。我不会做不是我、使我不自然的事情,并不介意别人视我为流行偶像,我是我,希望不断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一年只出一张唱片,因为我不是暴发的那种人,追求的,是长久的艺术—艺术的追求有不同的阶段和层次,所以在某程度上说,这个目标是永远不会达到的。唱片销路广我当然高兴,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最重要的,是我随著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弹奏。我不介意买唱片的人用什麼心态去买那张唱片,因为我弹我的,他们怎样想是他们的权利;我也会因为好奇去买唱片,为的也许只是看看裏面的小册子呀!像卡拉扬,仪表当然可以加分,不过这不是我专注的,最重要是他的本事、他的艺术感染、他充沛的生命力。
(古典)音乐这行业不会很赚钱,必须国家支持;所谓的广告赞助是另一回事,反正也不足够。艺术根本就跟政治挂钩,像在苏联,音乐就是政治的工具。我的音乐不是服务国家,不过也不无联系,国家的庆祝活动,不用音乐可以用什麼?音乐是体现国家精神的一种方式。
像苏联一样,中国很有条件培养艺术家,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深厚、崇尚美德,有这样的先决条件,看其他文化便易加理解,不像美国都是来自四方八面的观念,欧洲传过来后又走了样、变了相,乱七八糟;不过国家富强自然也有她的好处,没有的可以「买」、可以高薪挖角,可是就不像俄罗斯般,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有自己的独特气派。我们虽然都受包围的环境影响,可是也有共通性,能够精神相通。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终有搬回祖国的一天,也许不很容易,因为搞的是西洋艺术,主流仍在欧美。而中国就跟日本一样,是音乐上潜能很大的国家。我常常回爸爸妈妈的家,所以没有特别强烈的思念。
香港,让我实话实说,很难培养艺术家,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港人著力追求的,不在这方面。文化的东西,在香港难以沉淀(积碇);香港有许多小朋友学琴当然好,学音乐不一定要为搞专业,可以是从欣赏角度因应;看来在港作音乐专业的培养便难之又难,因为这裏的人有太多选择。
要是我有孩子,我不会要他攻音乐,太辛苦了。
(今天是李云迪的二十二岁生辰,以上是早几天他跟记者於午饭间畅谈两小时的主要内容。)


1楼2013-03-09 06:02回复
    T-T再顶一下 真心推荐......


    2楼2013-03-10 05: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