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落秋风五丈原吧 关注:557贴子:4,087

【学术探讨】诸葛孔明,走下神坛的千古一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亮吧和星落吧都混乱了……不过作为双方潜水冒水的家伙,得到吧主大人的同意,我还是为本吧注入一点正常元素吧~~~


IP属地:江苏1楼2013-03-09 23:56回复
    前引
    因为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使得三国群雄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在演义当中,武乡侯(1)诸葛孔明身披鹤氅,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弹指便可定下战局。天文、地理、兵法、奇门遁甲更是无一不通,无一不晓,最终襄助刘皇叔从一个身无寸地、寄人篱下的新野小守卫成为日后亲率七十万精锐部队高调征伐吴主孙权的昭烈皇帝,也使得自己落下了一句“智多而近妖”的评价。
    近年来,随着国内一位知名教授的评说,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的阵营当中。然而由于起头人评说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不少“专家”都开始了“平庸诸葛武侯”的反面工作。致使影响了一批尚在成长之中,和浅略读史的中国同胞,认为武乡侯诸葛亮即是一个攀附权贵,野心包藏的人物。写者对此深感痛心,故而成此文,以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丞相。究竟是野心家,还是忠臣;是阴谋使自己一步步走上高高在上的丞相之位,抑或出众的才能令孔明脱颖而出,历史自有公断,且听写者慢慢道来。
    附注:此文谢绝一切脑补诸如“刘备是诸葛亮害死”毫无根据的黑化言论。可以驳文,但要建立在合理推断和史实基础上,有理有据即可驳,YY黑化党请不要发言,以免浪费写者宝贵的生命,谢谢!
    1:诸葛孔明生前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


    IP属地:江苏2楼2013-03-09 23:57
    收起回复
      好吧插楼不道德…我错了…不过赞一个~(我这条回复可删)


      IP属地:云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3-09 23:57
      收起回复
        曹操与司马懿,生前都没有反叛自己的君主。可是他们的家族相继灭亡了汉室与曹魏,取而代之成为新时代中的新君王。
        然而回首武侯,终其一生,既没有像曹操一样对献帝虎视眈眈,几乎令他尊严尽丧。也没有如司马懿对待曹氏三主般虚与委蛇,暗中盘算着自己的计划。他始终都对后主刘禅抱有恭敬而深情的态度,为他挑选良朋益友,为他手抄百家,为他保家卫国。
        武侯的一生,前期为刘玄德镇守后方,稳定大局;后期则替刘禅安邦治国,使他坐享了四十年的天下。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武侯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与先主刘备在隆中即定下的梦想,那个三分天下,而后一统汉室江河的伟大梦想。


        IP属地:江苏5楼2013-03-09 23:58
        回复
          诸葛亮的确没有任何篡位的必要 他当时的权利已经跟皇帝没什么区别
          但他和曹操 司马懿的区别在于
          曹操 司马懿一直都在为自己的子孙考虑
          而诸葛亮则是为了整个蜀国考虑
          所以当刘禅派人问他谁能继承他的时候
          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儿子 亲人
          而是说出了 蒋琬 费祎


          8楼2013-03-10 00:00
          收起回复
            君子与小人往往之一线之隔,同样,弄权和执政,功高盖主和背主佞臣亦是仅隔一线。而这一线之差,究竟又是在哪里?不仅决定了武侯是忠是奸,亦决定了学术正界和某位教授之间的差距。


            IP属地:江苏10楼2013-03-10 00:02
            回复
              智,同样是后世常用来赞美武侯的重要字眼。排除掉演义里近乎于疯狂的为武侯添加的智计、锦囊外,历史上真实的武侯究竟有没有为后人所传颂的智慧呢?
              有。
              尽管没有演义里面那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可年纪轻轻便在刘备集团崛起的诸葛武侯若非拥有惊人的才智,又何以令年长于自己二十岁,几乎是自己父亲辈的刘玄德“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以至后来在面对生死兄弟关云长、张翼德的不满时,坚定的说出“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这番话来呢?
              许多忙于研究孔明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忽略掉刘玄德这位汉末雄主的实质才能,从而事对孔明的研究止步于一个浅潭。孔明之一生,若非刘玄德诚心拜访,于危难之际大胆采用,至临终时直言托孤,便不会有如此为后人所推崇称道,如曜灵般光辉夺目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孔明一生之成就,全然拜先主刘玄德所赐。没有玄德,孔明亦不存在。这便如汉高祖刘邦于微时识得张良,若无刘邦一再采纳张良计策,深信其所谋,那么今日的汉族人民俱不复存在,张良亦不会于青史留下灿烂的一笔。


              IP属地:江苏11楼2013-03-10 00:03
              回复
                无论是在秦末,亦或是汉末,慧眼识英雄的前提便是识人的那位也要具有相当的才能即行。否则就如同明珠暗投,凤凰屈栖,前者越看越像黯淡的鱼目,后者则越瞧越似炸毛的野鸡。也难怪在纷乱时期,人才的流动总是最为频繁,让人觉得生于此时期的人几乎都没有忠诚可言。
                孔明是幸运的,因为他未出山时就遇见了玄德,一个在当时虽身无立锥之地,却胸怀大志,富有卓见的仁主雄才。观孔明之一生,从未动过丝毫叛主他归的念头。即便是面对着生活在富庶江南的自家兄长,也从没有想过留在江东不走,其表现出的心志之坚决,令他的兄长诸葛子瑜在面对吴主孙权询问自己“为什么不留住孔明”时,决然的回答道:
                “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
                壮哉子瑜!好一个“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好一个“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诸葛家的兄弟都是人中之杰,一脉相承的除却那过人的识智外,亦有忠心侍主,绝无二心的赤诚。无怪乎孙权后来会讶然称赞诸葛氏的血统:
                “蓝田生玉,真不虚也。”
                由草庐出山的那一天起,孔明就注定要踏上这条忠侍玄德,虽死无憾的道路。


                IP属地:江苏12楼2013-03-10 00:03
                回复
                  孔明之智得赖于刘玄德有智识英雄在先,这才有了接下来一系列表现他才智的地方。
                  归纳总结一下,孔明之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智在远观大局
                  孔明的第一智便是体现在他的隆中对上,将零散的天下视若一个整体,同时又深谙各处形势,为将来一统天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略。若不是之后鲁肃病卒,他又遭遇冷落,这个隆中对其实确可以助刘玄德攻获天下。
                  第二,智在眼望当下
                  大局形成了,第二步便是要具体实施,计划的实施可不同于制定,需要牵连到许多现实因素和各项对应的手段与步骤。要取荆州,具体怎么取?
                  当时刘表病重,表之二子刘琦、刘琮皆无人主雄才,而且年纪尚轻。而刘玄德当时身边有三员大将: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此三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越过刘琦刘琮取到荆州简直易如反掌。于是孔明便建议玄德取刘氏二子而代之,即荆州唾手可得。但因为刘玄德不忍而未成行。
                  刘表病死后,获得荆州大权的是他的幼子刘琮。然而刘琮因为畏惧曹操大军压境而投降曹操,致使刘玄德等人处境凶险。这时,亦是孔明再次发挥自己眼望当下的识智,劝主公刘玄德与吴主结盟共拒曹操,并在玄德同意之后前往江东劝说孙权与之结盟,不仅成功的保住刘备,同时也顺带在赤壁之战后拿到了本就该属于他们的荆州,实现了隆中对中的第一步。


                  IP属地:江苏13楼2013-03-10 00:04
                  收起回复
                    正篇:
                    第一部分——武侯出山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梁甫吟
                    关于诸葛武侯未出山前的经历,多不见经传。民间虽然流传颇盛,但大都为后人所杜撰,不足取信,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对此的记载也是寥寥数语。不过仔细扒拉扒拉史料,还是能够找到不少关于武侯成长时的经历。于是,由此开述:
                    诸葛武侯,讳亮,字孔明,生于徐州琅琊阳都,即今天的山东沂南。幼年即丧父母,不得已只有随兄长投奔叔父诸葛玄。兴平元年,曹操再次东征当时的徐州牧陶谦并将战火波及到武侯的家乡琅琊,致使当地一时水深火热,民不聊生。
                    (注:东汉时期徐州并非现今江苏城市,而是辖境相当如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曹操此征即征的是东汉时期徐州的州治郯县,现今山东省郯城县 )


                    IP属地:江苏15楼2013-03-10 00:06
                    回复
                      曹操的前一次东征徐州在一年前(当时武侯12周岁),意在为死于陶谦手中的父亲曹嵩复仇。故而战事激烈,死伤者达万人之余,尸体几乎阻塞住了泗水。而后一次东征,即兴平元年,再一次将战火蔓延到了徐州州治外的琅琊、东海诸县,并且大肆杀戮,致使后来武侯之兄诸葛子瑜在回忆往事时,用上了“本州倾覆,生类殓尽”的语句。
                      生于乱世,并亲眼目睹家乡毁于曹军之手的诸葛武侯相比起自幼便生长于太平后方的庞士元,恐怕内心当中对天下统一的渴望更为炽烈。同时,由于曹操而导致的兵连祸结,家乡败毁的惨况,亦是在当时分别仅有21岁和14岁的子瑜、孔明心间留下了深重的阴影,终这两者一世,都分别在各自的战线中不懈的与曹军奋战,以求护卫天下。


                      IP属地:江苏16楼2013-03-10 00:08
                      回复
                        而去往豫章的道路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由于当时天下正处于战乱四起,群雄争霸的时代,各地官府体制混乱。诸葛玄的豫章太守之衔很快被东汉朝廷派来的朱皓替代,无奈之下,诸葛玄只得带着一家老小前去投靠曾有旧交的荆州牧刘表,并在此定居下来。家乡琅琊阳都很快便成为武侯记忆中最遥远最模糊的一部分。而接下来在荆州所开启的人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时期,直接左右了他日后人生道路的走向。与徐元直的相交,和黄氏女的传奇婚姻,究竟是在为自己通往三国乱世的政治舞台铺路,还是名士风度使然。历史自然会为我们做出合理的解答。


                        IP属地:江苏18楼2013-03-10 00:09
                        回复
                          建安二年,在诸葛武侯十六岁时(实为15周岁),叔父诸葛玄病逝。再度失去依靠的诸葛武侯遂与弟弟诸葛均一道躬耕于南阳,过着兄弟相依,不废读书的清苦生活。至此,琅琊诸葛氏的荣光可谓是消失殆尽,彻底没落于乡野之间。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诸葛武侯在前出师表中提及自己身世时,用上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语句来形容。
                          但他到底不是正宗的布衣出身,且不论其祖上曾出过一个官至司隶校尉的诸葛丰,就他的父亲诸葛君贡(名珪)在生时,也曾出任过太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亦短任过豫章太守,他实质生长于东汉末年中下层官吏之家,自幼教育条件良好,随后虽然经历了一系列动乱与波折,十六岁便没入乡间劳作,不为世人所看重。但就他所结交的两位朋友徐元直与崔州平来看,武侯当时尽管徙为布衣,但仍遵循着孔子所说的“无友不如己”的诫诲,为自己挑选良朋益友,并始终保有较高的文士素养。


                          IP属地:江苏19楼2013-03-10 00:10
                          回复
                            他是一个因为轮番失怙而被迫沦入布衣之流的官家子弟,并非一开始即出身为布衣,从小良好的教育背景加上父辈的熏陶,使武侯在社会地位下降后,依旧秉持着许多与布衣不相符的贵族气质。而他谈吐、眼界与思想更是超过这个阶层十倍、百倍。在这种自我身份与个人涵养严重不相符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会选择抛弃身份的制约,从而去追求符合自己个人涵养的社会阶层,寻找与自己有共通语言的朋友,以获得内心慰藉。试想,如果你的家族曾为贵族,而你自己又身怀出众才能,当被迫成为下层劳动者后,你会选择勤劳能干却几乎连字都不认识几个,每天只关心口粮和家长里短的村妇为妻吗?你会与只有一把力气,品质淳朴,却完全弄不懂你在说什么的山夫为友吗?
                            任何人都不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既然连我们自己都无法做到,为何要要求本来就不属于这一阶层的武侯屈身于这里呢?他是一条龙,就永远无法在浅滩中游曳自如。他有高远的志向,有不俗的谈吐,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如何能使他与目光短浅的人们永远混迹在一块?
                            所以,无论他与徐元直为友,还是娶黄氏女为妻,其先决条件都是在双方个人涵养相对等的条件下。黄承彦是名士不错,他也的确娶了刘表后妻的姐姐,社会地位确实高于当时躬耕田垅的武侯。但,这桩亲事是武侯主动去提亲的吗?是武侯听说他家有个丑女儿嫁不出去而自动送上门的吗?
                            不是。
                            武侯择妇,是他到婚龄需要择妇在先。但却是老丈人黄承彦抢先一步挑上他。
                            黄承彦为什么要挑选武侯呢?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一个家徒四壁,每日不得不以躬耕为生计的异乡年轻人。莫非荆州没人了?


                            IP属地:江苏20楼2013-03-10 00:10
                            回复
                              以黄承彦当时与刘表之关系,他的女儿就是再丑上十倍、百倍、千倍,也还是会有大批想攀附权门的才俊争相迎娶。乱世之中,最不缺的就是美女,而最缺的就是权力。
                              可黄承彦偏偏就看上了孔明,为什么?难道是孔明长得帅,有益于美化基因?
                              当然不可能。
                              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孔明有才能,足以配得起自己的女儿。
                              黄氏女丑归丑,但并非一无是处。事实上,除了丑以外,她还真是没什么缺点。才华出众,气质过人。从小家教良好,性格温顺。
                              这两人的才能正相匹配,这才是黄承彦为何选择武侯为婿的重要原因。
                              嫁女儿可不是丢包袱,再丑也是自己的骨肉,要切切实实的考虑到女儿出嫁后的未来,这才是为人父母所注重的。黄承彦是名士,他的女儿自然也不是平凡女子,而是一位才女。如若随便嫁给一个才能不相配的人,岂不是断送自己女儿的一生幸福?
                              “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
                              这是黄承彦在向武侯提亲时所说的话。
                              一般前来为女儿定亲的人都希望此事可成,故而会专门去针对对方所关注的重点来回答,例如长相如何如何,脾气如何如何之类的。而在黄承彦向武侯提亲时,他只说了“我家有个丑女儿,头发黄,皮肤黑但是才能却与你相配。”
                              在黄承彦的话里,女儿的长相其实并不是他所想说的重点。他之所以一再强调女儿的丑貌,当中其实是有考验武侯,瞧瞧其究竟是不是真的重才不重貌的意思。而他话语的重点并不是“女儿丑”而是“才堪相配”,足以证明在武侯择妇时,第一关注的重点是才能而不是其他什么东西。


                              IP属地:江苏21楼2013-03-10 0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