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记者吧 关注:111贴子:134
  • 0回复贴,共1

假记者为何真吃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连续对一个叫李德勇的“假记者”进行曝光,他假借记者身份在社会上招摇撞骗,肆意敛财,甚至还组建了一个几十人的假记者队伍。在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真记者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可一群假记者如此吃得开,令人深思。
如果说N年前,记者是无冕之王;那么,如今满大街乱窜的记者,活脱脱就是可怜的“新闻民工”。他们每天背负着沉重的工分压力,时刻准备着被采访对象追打,稍不留神,还可能因为报道中的一句话站在被告席上。  与真记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招摇撞骗的假记者。他们手拿被冠以“中国”、“中华”字样的假记者证,有人请吃饭,有人给红包,更有地方官员心甘情愿花钱买平安。假记者左右逢源,挥洒自如,真是让真记者羡慕死了!
真记者苦逼,假记者吃香,这其中藏有不少必然。
新闻民工大多怀揣崇高的新闻理想,总以为自己是“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扶弱抑强,热血沸腾,到最后所得仅是那可怜的几个工分。但老谋深算的假记者并不深入采访,甚至根本不懂新闻采访,却能在民工记者的报道中寻找有用的题材,拿着别人的报道追踪而去,多数情况下是要吃给吃要住给住要钱给钱。  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这样的描述体现的实际上是媒体分级管理体制。如此分级,地方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只能缩手缩脚,甚至装聋作哑。被“闭嘴”的地方媒体记者,只能做个瘪三。而假记者大多扯虎皮,拉大旗,不是“中国”就是“中华”,而且屡试不爽后轻车熟路,拿住一些官员和企业的把柄,狮子大开口,往往就能咬下一块肥嫩无比的肥肉来。
最关键的是,转型期的中国很多问题缺少规范,不论是“房姐”、“房叔”,还是公车私用,也不论是环保治污,还是矿难事故,都存在可大可小可阳光可暗箱的无限可能。而媒体记者往往是揭开这些暗箱一角的人。真记者大多因为“来处明确”不敢乱来,假记者“来无踪,去如风”,占尽了狐假虎威的好处,一本假记者证就能唬住不少心中有鬼的人。
真记者回归无冕之王的那天,假记者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1楼2013-03-12 11:07回复